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劳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调节作用
发布时间:2021-09-17 02:12
"中国制造业2025"首先提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要加速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融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本文基于中国区域间劳动力结构、收入分配、产业结构和智能化等存在差异的背景下,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验证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溢出效应。使用2004—2016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造基于产业结构差异和地理距离的Moore结构变动指数为空间权重矩阵,分析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效应,并探讨劳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空间调节作用。得到如下结论:(1)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性,产业智能化也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形成正向溢出效应,但对产业结构合理化造成负向的空间影响;(3)高低技能劳动力比值和男女比例的增加都会提高周边地区产业智能化带来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而加速产业智能化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负向空间影响;(4)城乡收入差距和资本—劳动收入份额比值会增加周边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并降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演进。为此,应实施地区产业智能化与劳动力结构、工资收入相耦合的政策,积极发挥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地区产业生产率和要素...
【文章来源】:经济管理. 2020,42(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5 页
【部分图文】:
2004—2016年全局Moran"s I指数变动趋势
本文采用局部Moran"s I指数分别研究2004年和2016年各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智能化空间特征,如图2~图4所示。(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图3为2004年和2016年产业结构合理化Moran"s I指数的散点分布情况。2004年,我国各省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分布较为分散,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均落在第一象限,而绝大多数西部地区均处在第二和第四象限,有17个省份处在双高(HH)和双低(LL)区域,意味着60%的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2016年我国各省份Moran"s I指数的分布较为集中,共有22个省份处在双高(HH)和双低(LL)区域,这种正向溢出效应随着年份的推移不断加强。(3)产业智能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要素流动视角下的空间计量检验[J]. 林宇豪,陈英葵. 商业经济研究. 2020(09)
[2]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李廉水,鲍怡发,刘军. 科学学研究. 2020(04)
[3]经济制度变迁、产业结构演变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 张红霞,王悦. 经济体制改革. 2020(02)
[4]智能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J]. 王森,王瑞瑜,孙晓芳. 软科学. 2020(01)
[5]老龄化、人工智能与产业结构调整[J]. 王瑞瑜,王森. 财经科学. 2020(01)
[6]就业极化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J]. 李爱,盖骁敏. 经济问题. 2019(12)
[7]中国式分权、金融化与要素收入分配——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实证检验[J]. 邓晓兰,鄢伟波. 当代财经. 2019(09)
[8]智慧城市建设能否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准自然实验”[J]. 赵建军,贾鑫晶. 产经评论. 2019(05)
[9]人工智能、老龄化与经济增长[J]. 陈彦斌,林晨,陈小亮. 经济研究. 2019(07)
[10]技术进步要素偏向、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升级[J]. 董景荣,张文卿. 管理现代化. 2019(04)
本文编号:3397753
【文章来源】:经济管理. 2020,42(10)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25 页
【部分图文】:
2004—2016年全局Moran"s I指数变动趋势
本文采用局部Moran"s I指数分别研究2004年和2016年各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智能化空间特征,如图2~图4所示。(1)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图3为2004年和2016年产业结构合理化Moran"s I指数的散点分布情况。2004年,我国各省份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分布较为分散,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均落在第一象限,而绝大多数西部地区均处在第二和第四象限,有17个省份处在双高(HH)和双低(LL)区域,意味着60%的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2016年我国各省份Moran"s I指数的分布较为集中,共有22个省份处在双高(HH)和双低(LL)区域,这种正向溢出效应随着年份的推移不断加强。(3)产业智能化的空间特征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升级——基于要素流动视角下的空间计量检验[J]. 林宇豪,陈英葵. 商业经济研究. 2020(09)
[2]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J]. 李廉水,鲍怡发,刘军. 科学学研究. 2020(04)
[3]经济制度变迁、产业结构演变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J]. 张红霞,王悦. 经济体制改革. 2020(02)
[4]智能化背景下人口老龄化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J]. 王森,王瑞瑜,孙晓芳. 软科学. 2020(01)
[5]老龄化、人工智能与产业结构调整[J]. 王瑞瑜,王森. 财经科学. 2020(01)
[6]就业极化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J]. 李爱,盖骁敏. 经济问题. 2019(12)
[7]中国式分权、金融化与要素收入分配——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实证检验[J]. 邓晓兰,鄢伟波. 当代财经. 2019(09)
[8]智慧城市建设能否推动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准自然实验”[J]. 赵建军,贾鑫晶. 产经评论. 2019(05)
[9]人工智能、老龄化与经济增长[J]. 陈彦斌,林晨,陈小亮. 经济研究. 2019(07)
[10]技术进步要素偏向、路径选择与中国制造业升级[J]. 董景荣,张文卿. 管理现代化. 2019(04)
本文编号:3397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39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