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油层油藏高含水期井网调整提高水驱采收率技术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25 11:32
在严重的油藏非均质情况下,高含水开发期,双河油田地下剩余油潜力具有“厚度薄、分布零散、面积小、油层物性差、驱替能量低”的特点,再采用加密、层系细分等传统井网调整技术来挖掘这部分潜力,经济效益变差。 围绕高含水期井网综合调整这一核心,本文通过系统的开发地质及油藏、工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和认识。 突出的工作在于运用储层建筑结构要素理论,细分流动单元,细分沉积微相,寻找微构造,建立了三维精细地质模型;对流动单元进一步细分渗流单元,运用三维两相精细数值模拟技术及现代油藏工程研究方法,建立了挖掘厚油层层内剩余油潜力对策评价体系,定量地描述和预测了双河油田高含水期的剩余油潜力分布,预测准确率达到80%以上。 显著的成果是研究制定了特高含水期井网综合调整的有关技术政策界限,形成了以满足注采结构调整、按流动单元进行注采井网重新优化组合的高含水期井网综合调整技术对策。通过在双河油田北块Ⅳ1-3开发单元的先导试验,在技术和经济上均取得成功,使整个单元在高含水、高采出程度下的水驱采收率由46.28%提高到49.5%,提高了3.22个百分点。成功的现场试验表明...
【文章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双河油田开发地质综合图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砂体由于物源来自南部近邻山区,是水侵条件下的退复式沉积(见图2.2),因此各沉积砂体由物源向外呈扇形分布,砂体范围不断缩小,砂体外缘向东南方向逐渐后退,砂体尖灭线由西北向东南迁移,构成江河地区分布V一Ix油组油层,双河地区分布I一IV油组油层。砂体相带窄,相变快。I一IV油组以河口砂坝沉积为主,V一IX油组以扇三角洲前缘为主。砂体厚度由东南物源向西北远源方向逐渐尖灭,岩石粒度由粗到细,岩石结构及成分由复杂逐渐变为单一。这就决定了双河区和江河区在开发特点上存在一定差别
通过上述工作,建立起了由基本结构要素组成的储层建筑结构模型。并通过分析结构要素间拼合性,从静态上预测了结构要素间的油水运动规律(见表3.1、图3.1、图3.2)。表3,1储层主要结构要素类型特征项项目目长度(m)))宽度(m)))厚度(m)))范范范围围平均均范围围平均均范围围平均均水水下分流河道道毛10000038333巧0~60000258882~5.4443.555河河口坝坝220~7200043333130~53000324442.2~4.8882.777水水下溢岸砂体体0~8500042555<30000140000.1~3.0001.999重重力流砂体体200~6300031111100~24000150000.4~4.2222.111前前缘席状砂体体)10000000)3000000延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油田注水开发状况评价中的应用[J]. 吕小理,陶先高,廖俊臣,赵兴涛.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1(S1)
[2]改善二次加密层系油层动用状况研究[J]. 何长虹,常军海,赵文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1(04)
[3]高含水期油田堵调综合治理方法[J]. 郭雄华,冯其红,李淑霞.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5)
[4]低渗透厚油层开发措施与效果分析[J]. 刘树明,孙兵,胡居龙. 油气采收率技术. 2000(02)
[5]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注采结构优化研究与应用[J]. 周伟东,窦之林,孙晓燕. 油气采收率技术. 2000(02)
[6]河南双河油气田Ⅳ1-3层系夹层分布研究[J]. 王洪辉. 天然气工业. 2000(03)
[7]提高天然水驱油藏开发效果的途径[J]. 赵向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8(03)
[8]特高含水期油藏工程研究[J]. 陈月明,吕爱民,范海军,刘振,黄昌碧,项红英. 油气采收率技术. 1997(04)
[9]双河油田油层微构造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 樊中海,姜建伟,鲁国甫,刘新月. 河南石油. 1997(05)
[10]判断砂岩油藏油层水淹程度的新方法[J]. 杨凤波,黄学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7(02)
本文编号:3518052
【文章来源】: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
【文章页数】:9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1双河油田开发地质综合图
双河油田扇三角洲砂体由于物源来自南部近邻山区,是水侵条件下的退复式沉积(见图2.2),因此各沉积砂体由物源向外呈扇形分布,砂体范围不断缩小,砂体外缘向东南方向逐渐后退,砂体尖灭线由西北向东南迁移,构成江河地区分布V一Ix油组油层,双河地区分布I一IV油组油层。砂体相带窄,相变快。I一IV油组以河口砂坝沉积为主,V一IX油组以扇三角洲前缘为主。砂体厚度由东南物源向西北远源方向逐渐尖灭,岩石粒度由粗到细,岩石结构及成分由复杂逐渐变为单一。这就决定了双河区和江河区在开发特点上存在一定差别
通过上述工作,建立起了由基本结构要素组成的储层建筑结构模型。并通过分析结构要素间拼合性,从静态上预测了结构要素间的油水运动规律(见表3.1、图3.1、图3.2)。表3,1储层主要结构要素类型特征项项目目长度(m)))宽度(m)))厚度(m)))范范范围围平均均范围围平均均范围围平均均水水下分流河道道毛10000038333巧0~60000258882~5.4443.555河河口坝坝220~7200043333130~53000324442.2~4.8882.777水水下溢岸砂体体0~8500042555<30000140000.1~3.0001.999重重力流砂体体200~6300031111100~24000150000.4~4.2222.111前前缘席状砂体体)10000000)3000000延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油田注水开发状况评价中的应用[J]. 吕小理,陶先高,廖俊臣,赵兴涛. 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2001(S1)
[2]改善二次加密层系油层动用状况研究[J]. 何长虹,常军海,赵文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01(04)
[3]高含水期油田堵调综合治理方法[J]. 郭雄华,冯其红,李淑霞.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5)
[4]低渗透厚油层开发措施与效果分析[J]. 刘树明,孙兵,胡居龙. 油气采收率技术. 2000(02)
[5]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注采结构优化研究与应用[J]. 周伟东,窦之林,孙晓燕. 油气采收率技术. 2000(02)
[6]河南双河油气田Ⅳ1-3层系夹层分布研究[J]. 王洪辉. 天然气工业. 2000(03)
[7]提高天然水驱油藏开发效果的途径[J]. 赵向宏.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8(03)
[8]特高含水期油藏工程研究[J]. 陈月明,吕爱民,范海军,刘振,黄昌碧,项红英. 油气采收率技术. 1997(04)
[9]双河油田油层微构造特征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J]. 樊中海,姜建伟,鲁国甫,刘新月. 河南石油. 1997(05)
[10]判断砂岩油藏油层水淹程度的新方法[J]. 杨凤波,黄学斌.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97(02)
本文编号:35180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518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