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重复压裂造缝机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7 20:40
大庆外围油田高含水井数多,见水层位多,并且多为主力油层,由于外围油田主要以压裂方式投产,所以多为裂缝型见水,采出程度低,而随着油田开发,高含水井的数量逐年增加。对于这些油井,常规的同井同层重复压裂技术或堵水技术已不利于高含水层的剩余油挖潜,措施效果较差,因此,最终导致高含水井关井。这些油井的关停,不仅影响油田注采结构的调整,而且造成了大量的资产闲置。为了进一步挖掘剩余油,必须进一步探索适用于高含水油井的剩余油挖潜技术。如果要在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进行规模化施工,还存在选井选层标准、优化施工工艺及其他低渗透油田的适应性等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工业化现场试验加以解决。如果能在试验中解决上述存在问题,将为低渗透油田进入中高含水的有效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对提高外围“三低”油藏动用程度,为确保油田持续稳产4000万吨做出重要贡献,有着长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通过大量调研国内外油藏重复压裂造缝机理的研究成果,以前人工作为基础,对大庆低渗透裂缝性油藏重复压裂造逢机理进行了研究,并基于油藏数值模拟建立了数值模拟模型,对剩余油分布进行了分析,根据正交设计法和灰色关联法对措施增油的敏感性...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重复压裂的研究现状
1.2.1 重复压裂前地应力重定向机理研究概况
1.2.2 重复压裂新裂缝重定向机理研究概况
1.3 重复压裂工艺的技术发展
1.4 技术经济界限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4.1 技术经济界限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经济界限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裂缝性油藏地质开发特征
2.1 裂缝性油藏地质特征
2.1.1 裂缝性储集层特征
2.1.2 裂缝性储集层分类
2.1.3 影响裂缝性储集层孔渗性能的因素
2.2 裂缝性油藏的开发特征
2.2.1 裂缝性油藏衰竭式开采特征
2.2.2 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复压裂造新缝机理研究
3.1 现今总应力场力学模型
3.1.1 平衡方程
3.1.2 原地应力引起的有效应力
3.1.3 人工裂缝引起的诱导应力
3.1.4 流体流动引起的诱导应力
3.1.5 初次人工裂缝储层总应力场分布
3.1.6 10C76-118井周围总地应力场计算
3.1.7 应力场叠加后的总应力场求解
3.2 裂缝起裂的力学准则
3.2.1 裂缝的力学特征
3.2.2 复合型裂缝的破裂
3.2.3 重复压裂裂缝起裂的力学准则
3.3 重复压裂井新裂缝启裂判别方法研究
3.3.1 重复压裂造新缝的力学条件
3.3.2 重复压裂产生新缝力学分析
3.4 重复压裂启裂角的确定
3.5 重复压裂新裂缝的延伸轨迹研究
3.5.1 重复压裂裂缝周围的应力分析
3.5.2 应力边界条件
3.5.3 边界应力影响系数的计算
3.5.4 求解应力的流程图
3.5.5 重复压裂裂缝影响因素分析
3.5.6 转向新裂缝延伸数值模拟
3.6 实例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裂造缝前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4.1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4.1.1 基础数据的准备
4.1.2 网格设计
4.1.3 建立构造与地层模型
4.1.4 建立沉积微相模型
4.1.5 建立砂体模型
4.1.6 建立储层物性参数模型
4.2 数值模型建立
4.2.1 C45Z区块
4.2.2 CQ3区块
4.2.3 C50Z区块
4.2.4 C522区块
4.3 动态历史拟合
4.4 剩余油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措施增油影响因素分析
5.1 措施增油单因素分析
5.1.1 C45Z区块(10C113-67井组)
5.1.2 CQ3区块(10C75-J117井组)
5.1.3 C50Z区块(10C65-Y123井组)
5.1.4 C522区块(10C64-152井组)
5.2 压裂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2.1 灰色关联原理
5.2.2 敏感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压裂技术经济界限
6.1 盈亏平衡原理概述
6.1.1 老井措施边际成本
6.1.2 老井措施边际收益
6.1.3 老井措施增油界限
6.1.4 税金及措施费用
6.2 压裂技术经济界限
6.3 "压裂技术经济界限"软件的编制
6.3.1 编制原理
6.3.2 软件说明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详细摘要
本文编号:3751407
【文章页数】:176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重复压裂的研究现状
1.2.1 重复压裂前地应力重定向机理研究概况
1.2.2 重复压裂新裂缝重定向机理研究概况
1.3 重复压裂工艺的技术发展
1.4 技术经济界限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4.1 技术经济界限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技术经济界限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二章 裂缝性油藏地质开发特征
2.1 裂缝性油藏地质特征
2.1.1 裂缝性储集层特征
2.1.2 裂缝性储集层分类
2.1.3 影响裂缝性储集层孔渗性能的因素
2.2 裂缝性油藏的开发特征
2.2.1 裂缝性油藏衰竭式开采特征
2.2.2 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复压裂造新缝机理研究
3.1 现今总应力场力学模型
3.1.1 平衡方程
3.1.2 原地应力引起的有效应力
3.1.3 人工裂缝引起的诱导应力
3.1.4 流体流动引起的诱导应力
3.1.5 初次人工裂缝储层总应力场分布
3.1.6 10C76-118井周围总地应力场计算
3.1.7 应力场叠加后的总应力场求解
3.2 裂缝起裂的力学准则
3.2.1 裂缝的力学特征
3.2.2 复合型裂缝的破裂
3.2.3 重复压裂裂缝起裂的力学准则
3.3 重复压裂井新裂缝启裂判别方法研究
3.3.1 重复压裂造新缝的力学条件
3.3.2 重复压裂产生新缝力学分析
3.4 重复压裂启裂角的确定
3.5 重复压裂新裂缝的延伸轨迹研究
3.5.1 重复压裂裂缝周围的应力分析
3.5.2 应力边界条件
3.5.3 边界应力影响系数的计算
3.5.4 求解应力的流程图
3.5.5 重复压裂裂缝影响因素分析
3.5.6 转向新裂缝延伸数值模拟
3.6 实例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压裂造缝前后剩余油分布特征研究
4.1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4.1.1 基础数据的准备
4.1.2 网格设计
4.1.3 建立构造与地层模型
4.1.4 建立沉积微相模型
4.1.5 建立砂体模型
4.1.6 建立储层物性参数模型
4.2 数值模型建立
4.2.1 C45Z区块
4.2.2 CQ3区块
4.2.3 C50Z区块
4.2.4 C522区块
4.3 动态历史拟合
4.4 剩余油分布特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措施增油影响因素分析
5.1 措施增油单因素分析
5.1.1 C45Z区块(10C113-67井组)
5.1.2 CQ3区块(10C75-J117井组)
5.1.3 C50Z区块(10C65-Y123井组)
5.1.4 C522区块(10C64-152井组)
5.2 压裂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5.2.1 灰色关联原理
5.2.2 敏感性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压裂技术经济界限
6.1 盈亏平衡原理概述
6.1.1 老井措施边际成本
6.1.2 老井措施边际收益
6.1.3 老井措施增油界限
6.1.4 税金及措施费用
6.2 压裂技术经济界限
6.3 "压裂技术经济界限"软件的编制
6.3.1 编制原理
6.3.2 软件说明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详细摘要
本文编号:3751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3751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