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农田减缓气候变化潜力的统计计量与模型模拟

发布时间:2017-06-17 13:02

  本文关键词:农田减缓气候变化潜力的统计计量与模型模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急剧增加是引起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对各领域的温室气体减排是全球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据估计,全球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量占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0%-12%,而农业温室气体技术减排潜力占全球减排潜力的20%。2005年中国农业共排放温室气体约8.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国温室气体总排放的11%,同时约占全球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的13%-16%。所以,农业在中国乃至全球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潜力的计量与评价成为中国农业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本论文从构建中国农田生产及温室气体数据库出发,采用数学统计与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国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其减排潜力的统计计量与模型模拟,进而探讨农田温室气体减排的总体潜力及技术途径,为建立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计量方法及定量表征,并为国家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及技术选择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 1.本文是基于中国农作物生产数据库、国家耕地监测点有机碳数据库和农田长期试验数据库进行研究的。中国农作物生产数据库是通过对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生产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水利统计年鉴中数据进行搜集而建立的,主要包括各种农作物播种面积、产量、化肥投入量、农药投入量、农膜使用量、机械燃油用量和灌溉量,该数据库用来计算农作物生产碳足迹。国家耕地监测点有机碳数据库包含299个国家级耕地监测点近20余年的有机碳数据,这些耕地监测点分布在全国各个区域,有着不同的种植制度,该数据库用来分析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近20余年的变化情况,还用来估算农田表土固碳潜力。农田长期试验数据库是通过搜集已发表文献中长期试验数据搜集而建立的,该数据库包括试验点地理信息、种植制度、管理模式、农田投入等农田基础信息,还包括有机碳含量(试验开始前和结束时)、氧化亚氮和甲烷排放量、作物产量等数据。该数据库主要用来估算农田表土固碳潜力、开发DAYCENT甲烷子模型以及验证DAYCENT模型。 2.基于299个国家级耕地监测点20余年有机碳数据库,分析了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近20年的变化情况,从而评价了农业发展中土壤固碳趋势。结果表明,全国约80%的监测点有机碳年均相对变化幅度在-1.5%-7.5%之间。整体上,中国农田呈固碳趋势;其中,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农田表土固碳明显。对旱地和稻田两种管理模式下农田有机碳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稻田和旱地有机碳含量均呈现显著的增加,而稻田有机碳含量增加的监测点数目占监测点总数的比例高于旱地。证实了我们对中国农田近20多年来的土壤固碳趋势以及稻田固碳明显强于旱地的认识。同时,基于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数据库,本研究计算和比较了中国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储量为36.44tha-1,其中,西南地区农田有机碳储量最高,为42.96tha-1,而西北地区最低,为25.18tha-1。旱地有机碳平均密度为29.14tha-1,远低于稻田(43.73tha-1)。西南地区和东北地区旱地有机碳储量最高,分别为38.45tha-1和36.43tha-1,而华南地区稻田的有机碳密度最高,为55.97tha-1。 3.农作物生产的碳足迹是指在某个作物生长过程中由人为投入的生产资料或者器械使用所带来的总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以碳当量(carbon equivalent, CE)来表示。本研究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碳足迹分析研究方法,基于中国农作物生产数据库,分析了农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及其构成的变化趋势。中国农作物生产单位面积的平均碳足迹为0.78±0.08t CE ha-1yr-1,单位产量农作物的平均碳足迹为0.11±0.01t CE t-1yr-1。由肥料施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占总碳足迹的60%,而氮肥施用量的变化可以解释15年来碳足迹变化的97%。1993-2007年15年间,单位面积的碳足迹增加了49%,单位产量的碳足迹下降了21%。尽管作物产量与碳足迹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2003-2007年单位碳投入的作物产量(碳利用效率)呈下降趋势。该结果揭示了中国农作物生产碳成本较高,而有着巨大的减排空间。中国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单位面积的平均碳足迹分别为2472、794、781和222kg CE ha-1,单位产量的碳足迹分别为0.37、0.14、0.12和0.1kg CE kg-1。旱作作物如小麦、玉米和大豆生产78%的碳足迹来自氮肥施用,氮肥施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包括氮肥生产的间接温室气体排放和氧化亚氮的农田直接排放:水稻生产的碳足迹主要来自甲烷排放的贡献(69%)。不同区域间旱作作物碳足迹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氮肥施用量的差异,而甲烷排放可以解释85%的区域间水稻碳足迹变异。减少这些作物化学氮肥施用量30%,可以产生每年60Mt CO2-eq.(二氧化碳当量,CO2-eq.,下同)的减排量,证实提高氮肥利用率是减少粮食生产碳足迹的重要途径。 4.固碳减排计量是进行减缓气候变化的碳交易机制的基础工作,而适合项目计量的计量方法学是实现交易的基础工具。本研究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例,从边界和基准线的设定、碳库和关键排放源的选取、固碳减排的计量方法等方面探讨了基于碳交易的固碳减排计量方法学的编制问题,提出了以常规施肥下温室气体排放量为基准线,施肥下作物生长田块为边界,以有效氮施用带来的氧化亚氮排放、稻田甲烷排放和施肥器械的排放为边界内关键排放源,确定肥料配方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为泄漏,选择农田土壤有机碳库作为计量碳库的一整套方法学理论框架,并提出了三种计量方法作为参考。 5.采用有机碳饱和极限法和生态恢复法估算了农田生物物理(自然)固碳潜力,并采用情景法预测了国家规划或工程建设计划下农田土壤固碳技术可达潜力。通过有机碳储量现状与有机碳饱和容量或未开垦土壤有机碳储量进行对比得到农田生物物理固碳潜力,而技术可达潜力则通过计算不同良好农田管理模式下有机碳积累速率来实现。饱和极限法估算的中国农田表土生物物理固碳潜力为2.21Pg,恢复法估算的生物物理潜力为2.95Pg。预测实施保护性耕作20年中国农田固碳可达0.62Pg,实施配方施肥项目20年的固碳潜力为0.98Pg,两项措施的综合固碳潜力相当于中国2007年温室气体总排放的40%到60%。因此,农业发展计划下农田固碳在中国减缓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6.稻田甲烷排放在农业温室气体排放中占较大比例,因此,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准确预测是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依据。本文探讨了生态系统模型DAYCENT用于预测稻田的甲烷排放,根据土壤有机质、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的实例数据,本研究开发验证了稻田甲烷排放子模型。该模型通过模拟土壤水热状况、水稻植株生长、土壤有机质分解和甲烷由土壤向大气的排放过程来模拟稻田甲烷化过程。使用97个中国稻田试验点对模型进行了开发和验证,其中25个试验点(91个观测值)被用来进行模型参数化,72个试验点(204个观测值)被用来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对比甲烷排放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表明开发的DAYCENT甲烷子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中国稻田甲烷排放(线性回归的决定系数(R2)高达0.83)。模型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对与产甲烷基质数量相关的参数最为敏感。 7.运用DAYCENT模型及开发的DAYCENT甲烷子模型,模拟预测了中国农田系统不同管理模式下温室气体减排潜力。首先采用350个农田点位的产量、有机碳和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有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R2值在0.71到0.85之间)。模拟效率最高的是作物产量(0.83),有机碳变化的模拟效率最低(0.65)。继之,用DAYCENT模型对不同管理模式下旱作系统和稻作系统的产量和温室气体排放进行了模拟,并采用单位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对不同管理模式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了评价。旱作系统在减少化学氮肥施用、施用有机肥和少耕配合秸秆还田的管理模式比常规管理模式温室气体排放显著的减少,在该模式下的不同轮作系统减排潜力为0.31-0.83Mg CO2-eq.Mg-1。而稻作系统减排潜力最高的管理模式为减少化学氮肥施用配合间歇淹水管理,潜力为0.08-0.36Mg CO2-eq.Mg-1. 本论文从数据库构建,到计量和模拟方法的开发和应用,完善了用于评价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及预测减排潜力的数据库-计量方法-模型预测方法,发展了农业碳计量方法学,构建了农业生产碳足迹计量评价分析框架,并提出了中国农业生产高碳投入与低碳效率特征,揭示了农田生产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及技术途径,为中国农业生产固碳减排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关键词】:农田生产 温室气体 碳计量 固碳潜力 DAYCENT 生态系统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181
【目录】:
  • 目录5-9
  • 摘要9-13
  • ABSTRACT13-18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8-32
  • 1.1 全球气候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18-19
  • 1.2 中国农田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19-23
  • 1.3 农田固碳减排的计量方法23-30
  • 1.3.1 碳足迹23-24
  • 1.3.2 对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24-27
  • 1.3.3 基于碳交易的固碳减排计量方法27-28
  • 1.3.4 生态系统模型28-30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30-32
  • 1.4.1 研究目的30
  • 1.4.2 研究内容30-31
  • 1.4.3 技术路线31-32
  • 第二章 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变化特征32-40
  • 2.1 引言32
  • 2.2 材料与方法32-33
  • 2.2.1 土壤有机碳年平均相对变化幅度计算32
  • 2.2.2 土壤有机碳储量现状的计算32
  • 2.2.3 数据来源32-33
  • 2.3 结果与分析33-39
  • 2.3.1 1980年以来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总体变化特征33-34
  • 2.3.2 中国不同地理区域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34-35
  • 2.3.3 早地和稻田的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35-36
  • 2.3.4 农田主要土壤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36-37
  • 2.3.5 不同种植制度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37-38
  • 2.3.6 中国农田有机碳密度现状38-39
  • 2.4 小结39-40
  • 第三章 中国农作物生产的碳足迹分析40-56
  • 3.1 引言40
  • 3.2 材料与方法40-43
  • 3.2.1 碳足迹计量方法40-42
  • 3.2.2 数据来源42
  • 3.2.3 统计分析42-43
  • 3.3 结果43-48
  • 3.3.1 农作物生产碳足迹和碳排放强度43-44
  • 3.3.2 各项农业投入的碳排放及其比例44-45
  • 3.3.3 1993-2007年碳足迹的变化45-47
  • 3.3.4 不同区域的四大粮食作物生产碳足迹对比47-48
  • 3.4 讨论48-54
  • 3.4.1 中国农作物生产的碳排放48-52
  • 3.4.2 粮食生产与碳足迹52-54
  • 3.4.3 碳足迹分析的不确定性54
  • 3.5 小结54-56
  • 第四章 固碳减排计量方法学探讨—以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例56-64
  • 4.1 引言56
  • 4.2 材料与方法56
  • 4.3 结果与讨论56-63
  • 4.3.1 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系统边界和项目基线的认定56-59
  • 4.3.2 项目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途径59-60
  • 4.3.3 项目温室气体减排计量方法60-63
  • 4.3.4 计量的不确定性分析63
  • 4.4 小结63-64
  • 第五章 中国农田表土固碳潜力评价64-74
  • 5.1 引言64
  • 5.2 材料与方法64-68
  • 5.2.1 农田土壤固碳潜力估算方法64-66
  • 5.2.2 数据来源66
  • 5.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66-68
  • 5.3 结果68-71
  • 5.3.1 农田土壤有机碳饱和限、恢复容量及生物物理固碳潜力68-69
  • 5.3.2 不同管理措施下土壤固碳速率及技术可达潜力69-71
  • 5.4 讨论71-73
  • 5.4.1 有机碳密度与固碳潜力估算的不确定性71
  • 5.4.2 生物物理潜力与技术可达潜力71-72
  • 5.4.3 中国农田固碳前景72-73
  • 5.5 小结73-74
  • 第六章 模型模拟中国农田有机碳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74-106
  • 6.1 引言74
  • 6.2 甲烷排放子模型的建立74-88
  • 6.2.1 材料与方法74-82
  • 6.2.2 结果82-86
  • 6.2.3 讨论86-88
  • 6.3 利用DAYCENT模型模拟中国农田的固碳减排潜力88-105
  • 6.3.1 材料与方法88-95
  • 6.3.2 结果95-102
  • 6.3.3 讨论102-105
  • 6.4 小结105-106
  • 第七章 综合讨论、全文结论、创新点与展望106-110
  • 7.1 综合讨论106-108
  • 7.2 全文结论108-109
  • 7.3 创新点109
  • 7.4 不足之处与展望109-110
  • 参考文献110-12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著128-130
  • 致谢130-13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永强;黄耀;张稳;;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模型的验证与灵敏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2 郑景云;尹云鹤;李炳元;;中国气候区划新方案[J];地理学报;2010年01期

3 钱梅林;付文杰;李淑芳;李光祥;;河北南网排灌用电调查[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7年04期

4 许信旺;潘根兴;汪艳林;曹志宏;;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理研究;2009年03期

5 潘根兴,赵其国;我国农田土壤碳库演变研究:全球变化和国家粮食安全[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4期

6 邹建文,黄耀,宗良纲,王跃思,Ronald L.Sass;不同种类有机肥施用对稻田CH_4和N_2O排放的综合影响[J];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7 戴伟娣;;清洁发展机制简介(Ⅱ)——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理论基础[J];生物质化学工程;2006年02期

8 王勇;赵勤瑞;;江苏秸秆利用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2011年04期

9 韩冰,王效科,欧阳志云;中国农田生态系统土壤碳库的饱和水平及其固碳潜力[J];农村生态环境;2005年04期

10 王成己;潘根兴;田有国;;保护性耕作下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12期


  本文关键词:农田减缓气候变化潜力的统计计量与模型模拟,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83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4583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f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