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成因的空间统计分析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成因的空间统计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经济持续增长是一个国家和地区长期追求的目标,也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福利增进和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历来受到各国和地区政府、学术界长期关注和普遍重视。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关的理论研究也日益深化。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从不同的角度对经济增长和区域差异的理论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本文研究思路是以新古典增长理论模型、新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为基础,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地理空间效应和多维要素为基本立足点,建立了云南省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并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空间计量模型与传统计量模型之间的区别。同时运用构建的理论与方法,对云南省各县市的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云南省各县市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在新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计量经济模型。首先,从截面数据角度,分析了2006年云南省各县市经济增长集聚、差异的空间格局分析;然后,建立了2006年云南省各县市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针对1996-2006年云南省各县域的经济增长,建立空间面板模型并对回归结果进行了分析。 本文首先对云南省各县市经济增长的集聚、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云南省各县市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着显著的全局空间相关性,说明各县市间的经济增长存在着集聚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的分析,显示出了云南省各县市与周围相邻区域的空间相关性,这对研究云南省各县市的经济增长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关于云南省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在存在空间相关性的情况下,传统计量模型估计的残差存在空间相关性,而空间计量模型的估计消除了残差的空间相关性,在拟合优度方面,空间计量模型也优于传统计量模型。此外,本文还从云南省各县市1996-2006年的面板数据出发,建立关于云南省各县市经济增长的空间面板模型,并将模型中分析所得的结论与前面第四节中分析所得结论进行了比较,通过比较,观察在过去的11年中影响云南省各县市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的变化情况。
【关键词】:新经济增长理论 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 经济增长 空间统计学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F224;F127
【目录】:
- 中文摘要7-8
- Abstract8-10
- 1 引言10-16
- 1.1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4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4-15
- 1.4 论文采用的主要方法和创新之处15-16
- 2 经济增长及空间异质的理论框架16-24
- 2.1 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16-20
- 2.2 空间联系及异质性20-21
- 2.3 方法模型与样本数据21-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3 空间效应与经济增长集聚、差异24-37
- 3.1 空间相邻的定义24-26
- 3.2 空间自相关的基本理论26-31
- 3.3 云南省各地区人均GDP的空间描述31-36
- 3.4 本章小结36-37
- 4 空间计量的模型设定、估计及结果分析37-51
- 4.1 空间计量模型简介37-38
- 4.2 空间关联模型的估计38-42
- 4.3 云南省各县市经济增长的空间计量分析42-50
- 4.4 本章小结50-51
- 5 云南省各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面板数据分析51-62
- 5.1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简介51-53
- 5.2 空间固定效应模型的设定和估计53-55
- 5.3 经济增长的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55-61
- 5.4 本章小结61-62
- 6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62-64
- 参考文献64-67
- 致谢67-6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继凤;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3期
2 乔颖丽,路建忠;从新经济增长理论看中国经济增长实践[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周峰;徐翔;;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姜道奎;柏群;张体勤;;区域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J];科技与经济;2010年05期
5 王旭;李中全;邢乐斌;;产业技术创新水平分析与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年19期
6 姜磊;季民河;;基于STIRPAT模型的中国能源压力分析——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视角[J];地理科学;2011年09期
7 杨丽;郭广迪;成艾华;;我国地区差异扩大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J];北方经贸;2006年09期
8 白云超;白鹤举;;模糊数学在分析西部地区“贫困陷阱”现象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6年33期
9 陶磊;刘朝明;陈燕;;可再生资源约束下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10 胡晓东;黎宇霞;;技术创新经济学下的科技税收政策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葛昭攀;王铮;;我国经济的收敛性及区域发展的多重均衡态实证分析[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张文忠;;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视角探析[A];中国地理学会2000~2002年综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向前;黄种杰;;两岸四地人力资源开发合作与中华区域经济发展分析[A];海峡两岸五缘论——海峡两岸五缘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张望月;;基于马克思《资本论》视角的从经济增长到经济发展的转变[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暨商洛率先突破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阳 ;略论从人才强省到人力资本富省[N];贵州日报;2004年
2 邹东涛;为网络经济把脉[N];中国信息报;2000年
3 经济所 王振中;劳动与资本在分配中的地位[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4 陈志国;运用公共支出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N];人民日报;2004年
5 李玉梅 毛爱武;读读萨缪尔森[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中科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元春;中国农业发展的高技术战略[N];光明日报;2001年
7 王旭玲;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中的四观[N];光明日报;2003年
8 胡鞍钢;利用后发优势 穷国可追富国[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9 苏州证券研究所研究员 杨光铮;新经济与资本市场泛论[N];证券时报;2000年
10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主任 徐现祥;“转方式”应成为企业的自发选择[N];广州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鹏;新经济增长理论与台湾经济增长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2 傅书勇;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D];辽宁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智佳;云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成因的空间统计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09年
2 王轶军;基于空间相关的城市公共设施价值估计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3 黄晓峰;区域经济空间集聚及其溢出效应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刚;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和对策[D];天津大学;2011年
5 冯琪;城市创意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6 陈雷;中国省际间研发活动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7 马小强;中国行政支出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相关分析[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杨纯光;西部大开发政策对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影响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张帝;TF公司激励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魏帅;人力资本分布不均等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云南省县域经济增长差异成因的空间统计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89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489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