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我国碳排放的空间计量分析

发布时间:2017-07-28 12:18

  本文关键词:我国碳排放的空间计量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计量 收敛性 二氧化碳排放


【摘要】:温室效应一直以来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受到了全世界国家的重视。众所周知,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是温室效应形成的重要原因。控制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已经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责任。文章研究的意义在于有助于建立影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指标体系,并且依据指标体系,制定切实有效的减排措施。此外,在充分考虑的各省的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因素等方面的基础上,了解我国碳排放的区域分布特点和各省的排放差异,对分配各省的减排指标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文章以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和各省的碳排放量作为研究对象,基于环境保护理论和空间理论的发展,运用多元回归和空间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于我国碳排放进行分析,并通过模型的建立,对我国未来碳排放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成立,先进生产技术的引入对于减少碳排放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影响碳排放的指标中,国内生产总值是最重要的影响指标,此外还有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对外贸易发达程度。从碳排放的省际角度来看,我国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省份排放量总体上高于西部省份,空间的集群效应较为明显,而且各地的能源价格指数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有明显的影响。就各省的发展趋势而言,我国各省的碳排放存在σ-收敛,但是并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也就是说,我国碳排放并没有处于趋于稳定的过程之中。目前的减排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采取更加有效的节能减排措施,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依旧会持续较快增长。 文章的创新点有以下两点:第一,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中较为前沿的杜宾模型对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进行分析,较普通的空间计量模型更好地处理了空间效应,比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分析各省碳排放更加准确;第二,文章运用自己的观点总结了各种空间计量经济模型的应用条件以及在相应的条件下的模型设定形式,为他人应用空间计量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空间计量 收敛性 二氧化碳排放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05;F224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8
  • 第1章 引言8-16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8-9
  • 1.2 文献综述9-15
  • 1.2.1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发展9-11
  • 1.2.2 环境保护理论发展与碳排放研究方向11-15
  • 1.3 研究方法、结构框架和创新点15-16
  • 第2章 空间计量经济学理论概述16-22
  • 2.1 空间效应的概念及检验16-18
  • 2.2 模型设定形式及估计方法18-21
  • 2.3 空间权值矩阵的选择21-22
  • 第3章 我国碳排放特点及现行政策22-29
  • 3.1 我国碳排放的统计性描述22-25
  • 3.1.1 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发展趋势22-24
  • 3.1.2 我国碳排放的空间分布24-25
  • 3.2 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25-27
  • 3.3 我国碳排放的现行政策27-29
  • 第4章 我国碳排放的实证分析29-55
  • 4.1 指标选取及数据说明29-31
  • 4.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的检验31-33
  • 4.2.1 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31-32
  • 4.2.2 模型的建立及分析32-33
  • 4.3 基于多元回归方法的碳排放因素分析33-41
  • 4.3.1 平稳性检验33-34
  • 4.3.2 协整检验34-35
  • 4.3.3 模型的建立35-40
  • 4.3.4 模型的分析40-41
  • 4.4 我国省际碳排放的空间计量分析41-47
  • 4.4.1 省际碳排放的空间效应检验41-44
  • 4.4.2 模型的建立和检验44-47
  • 4.5 我国省际碳排放收敛性问题的检验47-55
  • 4.5.1 我国省际碳排放量σ-收敛的实证分析48-50
  • 4.5.2 我国省际碳排放量β-收敛的实证分析50-55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55-57
  • 参考文献57-59
  • 后记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5期

2 徐玉高,郭元,吴宗鑫;经济发展,碳排放和经济演化[J];环境科学进展;1999年02期

3 蔡f ;都阳;王美艳;;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节能减排内在动力[J];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4 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年04期

5 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6 王锋;吴丽华;杨超;;中国经济发展中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研究[J];经济研究;2010年02期

7 杨开忠;冯等田;沈体雁;;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开发研究;2009年02期

8 李忠民;孙耀华;;基于IPAT公式的省际间碳排放驱动因素比较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2期

9 杜立民;;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J];南方经济;2010年11期

10 陆e,

本文编号:5840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5840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f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