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基于计量经济模型
本文关键词: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证研究——基于计量经济模型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农村和乡镇非农产业吸纳为主,其次为城市化的吸引。但从分析模型中显示,城市化变量的影响系数不大,说明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作用有限。实际情况也是这样,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主要还是以农村和乡镇中的非农产业的就地转移为主要途径。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依靠工业扩张解决日益凸显的失业问题,而应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适当控制城市工资率的提高,同时重点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
【关键词】: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多重共线性 异方差
【分类号】:F323.6
【正文快照】: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经济理论模型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刘易斯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把发展中国家经济的二元性明确地刻画出来,以两部门(城市工商业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劳动力转移为核心构建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传统农业部门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建民;高锐;;民营出口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1年01期
2 王睿;蒲勇健;;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投入产出效率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3 徐育才;;危机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与对策[J];学术研究;2010年03期
4 吴新娣;王春枝;;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J];中国统计;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杨树成;;农村居民收入的政策效应检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2期
2 蒋青松;张兴吉;;南疆区域农业投入产出模型与农民增产增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8期
3 易远宏;;发展经济学人口流动模式比较与中国实践[J];改革与战略;2011年08期
4 ;Regional Agricultural Input-Output Model and Countermeasure for Production and Income Increase of Farmers in Southern Xinjiang,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6期
5 余官胜;;贸易增长、劳动力市场刚性与产业间劳动力转移——基于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的实证研究[J];经济评论;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韩林;我国财政支农支出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俊杰;河北省农民土地收入与家庭收入关系调查与分析[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2 周肖肖;促进农民农业增收的税收政策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志刚,封进,张红;城市劳动力供求与外来劳动力就业政策研究——上海的例证及启示[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王耀中,刘志忠;民营对外贸易的经济影响及其发展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3年09期
3 王春超;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及主要对策——以湖北省为例的研究[J];经济科学;2004年01期
4 刘志忠;杨海余;王耀中;;中国出口高速增长之源——基于拉尼斯-费模型的研究[J];经济评论;2007年01期
5 徐桂华;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经济评论;1999年02期
6 许崇正;高希武;;农村金融对增加农民收入支持状况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5年09期
7 王付彪;阚超;沈谦;陈永春;;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实证研究(1998-2004)[J];金融研究;2006年08期
8 关信平;刘建娥;;我国农民工社区融入的问题与政策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9年03期
9 王韧;;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决定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变动:1952~2003年[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10 涂俊;吴贵生;;基于DEATobit两步法的区域农业创新系统评价及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焕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民工潮”问题研究[J];北京农业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年Z2期
2 路远;;西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3 那俊生;吴昊;金惠新;;秦皇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4 高其良;;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测算及转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5 万丽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及相应测度[J];改革;2005年10期
6 李德勋;;皖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1期
7 李雅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探索[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8 唐环;;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社会背景及转移方式[J];天府新论;2011年05期
9 谭琳;孙鹤;;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教育经济学分析——以云南省为例[J];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08期
10 侯海波;李梅芳;;发展小城镇与县域经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优求解[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田佳妮;;我国农民收入与三大产业关系的实证研究[A];第四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与制度建设论文集[C];2007年
2 杨丽杰;王芳;钱永忠;郭晓东;;我国安全农产品认证与监管体系的相关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2010年
3 马文杰;冯中朝;;中国花生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度及分析[A];促进农民增收的技术经济问题研究——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袁君;;贵州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潘红;本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初见成效[N];大同日报;2005年
2 周天勇;人口流动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3 大同市农调队 石全;大同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探索与对策[N];山西科技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王彦田;让更多的农民富起来[N];人民日报;2003年
5 新华社记者 刘刚 慎海雄;“农”字优先[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6 武云生;这样种粮才挣钱[N];科技日报;2004年
7 通讯员 刘宪武 宋心海 记者 刘伟霖;绥化四十万农民外出挣回三十亿[N];农民日报;2002年
8 ;巩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如何走出农业结构调整的“怪圈”[N];农民日报;2004年
10 单保江;把农民增收放到更突出的位置[N];经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杨杨;土地资源对中国经济的“增长阻尼”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2 张勇;我国烟叶收购价格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红;“三农”问题人口论[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2 邢波;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建军;教育水平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D];湖南大学;2003年
4 许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6年
5 林绍珍;农村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与对策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6 董奋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0年
7 邵明纬;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孙艳丽;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兰荣禄;新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轨迹与现实走向[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10 冯光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6157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615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