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辨证计量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辨证计量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脾气虚证 慢性浅表性胃炎 计量诊断 判别分析
【摘要】:目的: 在以往脾气虚证计量诊断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病证结合,初步建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计量诊断方法,以促进脾气虚证计量诊断的细化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辨证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方法: 设计“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临床辨证资料登记表”,按照纳入条件收集病例的临床资料。把收集的病例分为脾气虚组和非脾气虚组,对病例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性别比较采用z2检验,年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病例的四诊资料,作图并检验不同分组的病例在分度症状上的分布差异。对部分症状、体征合并,重新检验其在脾气虚组与非脾气虚组的分布差异,并结合中医理论筛选相关的症状、体征。运用经典判别分析建立判别函数,运用最大似然判别分析建立计量诊断表,并转换为诊断计分表。按照判别函数和诊断计分表重新分类病例,作McNemar检验及一致性检验。按照DME的要求,对建立的计量诊断方法进行客观评价,分别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绘制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曲线)。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创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程序”。 结果: 共收集病例150人,其中脾气虚组73人,非脾气虚组77人。脾气虚组与非脾气虚组的病例在性别、年龄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运用统计学方法和运用中医理论各筛选出8项指标与12项指标作为判别分析指标(表3)。建立了判别函数(1)、判别函数(2)和诊断计分表(一)(表6)、诊断计分表(二)(表9)。判别函数与诊断计分表对原始病例的诊断准确率均在90%以上,McNemar检验及一致性检验均提示与原诊断标准较为一致。其中,诊断计分表(一)与诊断计分表(二)对原始资料的判别结果完全相同,正确率均为90.7%,与原诊断标准一致性Kapppa=0.813。根据12项指标建立的判别函数诊断准确率最高,为93.3%。其敏感度为90.4%,特异度为96.1%;阳性预测值为95.7%,阴性预测值为91.4%;阳性似然比为23.21,阴性似然比为0.10。交互验证,对脾气虚组的预测正确率为90.4%,对非脾气虚组的预测正确率为96.1%,分类正确率可达93.3%。采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2010进行编程,根据诊断计分表(一)编写出了“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程序”。 结论: 本文建立的判别函数与诊断计分表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的诊断均有较高的准确度且判别正确率近似,并符合中医临床实际。虽然用判别函数(2)进行诊断正确率较其他方法稍高,但考虑到临床实际操作方便,更推荐使用诊断计分表。
【关键词】:脾气虚证 慢性浅表性胃炎 计量诊断 判别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259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1-18
- 1.1 脾气虚证概述11-15
- 1.1.1 脾气虚证的定性诊断标准11-12
- 1.1.2 脾气虚证的计量诊断12-15
- 1.2 慢性浅表性胃炎概述15-16
- 1.2.1 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15
- 1.2.2 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15-16
- 1.3 总结与讨论16-18
- 第二章 临床研究18-42
- 2.1 研究目的18
- 2.2 研究内容18
- 2.3 研究对象18-19
- 2.3.1 病例来源18
- 2.3.2 诊断标准18-19
- 2.4 研究方法19-21
- 2.4.1 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19-20
- 2.4.2 数据的统计分析20
- 2.4.3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计量诊断方法的建立20
- 2.4.4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计量诊断方法的评价20-21
- 2.4.5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程序的编写21
- 2.4.6 部分统计分析的具体操作21
- 2.5 研究结果21-42
- 2.5.1 一般临床资料21-22
- 2.5.2 症状、体征的分布、差异及筛选22-34
- 2.5.3 判别函数和诊断计分表的建立34-37
- 2.5.4 判别函数与诊断计分表的评价37-39
- 2.5.5 慢性浅表性胃炎脾气虚证诊断程序39-42
- 第三章 讨论与展望42-46
- 3.1 脾气虚证诊断的现代研究的基本思路42-43
- 3.2 关于若干统计学方法和DME方法在本课题中的应用43-45
- 3.3 本课题的局限性与展望45-46
-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附录49-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弼纲,刘健;脾虚证分度诊断及病理生理学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9年05期
2 ;中药治疗脾虚证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国医药学报;1988年05期
3 刘士敬,,林佩冲;中医各系统病证脾气虚证诊断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4 殷彬;方思行;;脾虚证诊断的数学模型[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6年03期
5 戴浩;方思行;;ATMS在计算机辅助中医诊断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年01期
6 邹永杰;周继鹏;王桂香;林传权;陈蔚文;;基于特征提取的分类集成在脾虚证诊断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年03期
7 朱莹杰;杨金坤;郑坚;顾缨;;进展期胃癌患者脾虚证等级的计量诊断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6年09期
8 刘士敬,杨维益;中医儿科病证脾气虚证型量化诊断标准研究——228例本证型诊断因素的回归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1996年07期
9 邱向红;邓铁涛;王建华;劳绍贤;;脾虚证计量诊断的探讨[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0年01期
10 邱向红;脾虚证计量诊断的前瞻性研究[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川;基于脾虚症诊断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2 代治国;关联规则挖掘在中医辨证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刘泉;粗糙集在脾胃系疾病中医辨证中的应用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本文编号:6574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65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