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变化对兴安落叶松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环境变化对兴安落叶松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兴安落叶松 环境变化 氮 磷 生态化学计量学
【摘要】: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为我国北方人工林优势树种,采集地理和气候差异明显的6个种源种子,在分布区南界的均一立地条件下进行播种,形成了32a林分。采集新老枝、新老叶和不同径级的根样品,测定其氮(N)和磷(P)浓度,比较种源间差异以及其随月份的变化和各器官NP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老枝叶(P0.05)、1—2 mm根(P0.01)和2—5 mm根(P0.05)N浓度在种源间差异显著,变化范围分别为21.1—24.2 mg/g、5.9—7.8 mg/g和4.7—6.5 mg/g。P浓度在老枝叶(P0.05)和新枝叶(P0.05)中都表现出种源间的差异显著,变化范围分别为4.5—5.8 mg/g和4.5—6.5 mg/g。根系和枝叶的N/P皆存在种源间显著性差异(P0.05)。叶片和根系的NP浓度的月份变化呈现先减小再增加的趋势,而新枝则呈现增加-减小-增加的不同趋势。新老枝、新老叶和根系的N和P浓度之间显著相关;新老枝、新老叶和根系之间的N浓度显著相关。不同种源兴安落叶松因对不同环境的长期适应而产生NP化学计量特征的遗传差异。
【作者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生态研究中心;
【关键词】: 兴安落叶松 环境变化 氮 磷 生态化学计量学
【基金】: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4009-05)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2011BAD37B01) 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助(IRT1054)
【分类号】:S791.222
【正文快照】: 生态化学计量学综合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的基本原理,跨越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区域等层次,主要研究生态过程中不同化学元素的比例关系[1-3],为研究不同元素在生态系统过程中的耦合关系提供了一种综合方法[4]。植物体内的氮(N)作为酶的重要成分,参与许多重要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传平,杨书文,刘桂丰,吕清友,夏德安,张培杲;兴安落叶松种源试验研究(Ⅰ)——地理变异的规律与模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0年04期
2 李莉,杨传平,刘玉喜,齐立志;兴安落叶松种内的过氧化物同工酶地理变异研究[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S2期
3 杨书文;杨传平;张世英;张靖;于海滨;王会仁;;中国兴安落叶松分布区外种源试验研究—种源区的划分[J];防护林科技;1991年02期
4 王忠笑,尹鸿林;促进兴安落叶松天然更新的措施[J];林业科技;1992年01期
5 杜晓明;杜晓光;;林火对兴安落叶松西伯利亚泰加林植被的影响[J];森林防火;1992年01期
6 宋红,王丹虹,杜晓光,杜晓明;过氧化氢对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种子萌发的效应[J];种子;1993年01期
7 王占利,李英华,郭晓燕,周晓婧,李永春;白狼林业局兴安落叶松良种基地建设工程初步设计方案[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04年03期
8 孙震;;兴安落叶松育苗问题的探讨[J];内蒙古林业科技;1982年02期
9 延边地区落叶松育种协作组;柳光烈;许明浩;;不同种落叶松半同胞育种实验林调查报告[J];吉林林业科技;1984年02期
10 杜晓光,朱万昌,李学院,刘汉文;施肥对兴安落叶松容器苗生长的影响[J];林业科技;198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易琦;;兴安落叶松引种试验区内的地理变异规律及最佳种源选择[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2 卓丽环;王玲;;两种材色兴安落叶松种子生物学特性的比较研究[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3 余涛;郝建玺;;兴安落叶松侧枝生长初步研究[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4 _5漧春;;大兴安岭东南坡兴安落叶松(Larix dahurica Turcz.)球果及种子主要害虫初步调查[A];中国昆虫学会1962年学术讨论会会刊[C];1962年
5 王玉华;刘涧樱;曹化荣;唐春生;高景文;;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的起源及生物特性[A];2003年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3年
6 吴克贤;李伟;楼玉海;;兴安落叶松结实规律及其影响因子[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7 张静;徐永波;刘光;;兴安落叶松种子园结实研究初报[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8 张培杲;杨书文;鲍务立;;兴安落叶松种子区的初步区划[A];全国林木遗传育种第五次学术报告会论文汇编[C];1986年
9 张含国;潘立本;;我国兴安、长白落叶松遗传育种研究进展[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10 孙祝宾;王喜文;丁明秀;石金生;刘珍;鲍国章;;落叶松种和种源选择研究[A];面向21世纪的中国林木遗传育种——中国林学会林木遗传育种第四届年会文集[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兴安落叶松人工开花技术研究成功[N];今日信息报;2004年
2 通讯员孟庆海 记者孟庆魁;新林局“五个统一”规范秋季采种[N];中国绿色时报;2011年
3 ;林木良种名录(2003)[N];中国花卉报;2004年
4 刘卫国;五大连池市林产经济发展快[N];黑河日报;2009年
5 靳荣君;五市林产经济发展稳健[N];黑河日报;2008年
6 ;魅力呼中 兴安之巅[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9年
7 牟景君 记者 贾红路;保证造林绿化需要[N];黑龙江日报;2010年
8 内蒙古自治区林木种苗站 王生军 王文祥 俞春媛;总体数量不足 结构性短缺明显[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9 杜晓明;大兴安岭林区要惜木如金保生态[N];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刘继广;杨传平:林木遗传育种的铺路人[N];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秀丽;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森林生态系统菌根及其真菌多样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2 卓丽环;兴安落叶松种内红材型与变异类型-白材型的比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2年
3 门丽娜;兴安落叶松不同生长时期诱导防御基因表达谱的变化[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4 王飞;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碳密度与碳平衡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年
5 那冬晨;兴安落叶松地理种源遗传多样性与利用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6 李冰;大兴安岭兴安落叶松林健康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7 徐伟;兴安落叶松诱导抗虫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8 焦洪双;采伐干扰和火干扰对兴安落叶松林更新及种群结构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1年
9 李菁;内蒙古阿尔山林区植物、节肢动物生物多样性与森林健康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单延龙;大兴安岭森林可燃物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池波;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蒸腾耗水规律[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2 季子敬;不同种源兴安落叶松针叶解剖结构变化及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3 郑广宇;气候变化和养分缺失对兴安落叶松碳收支相关指标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4 张振;兴安落叶松基本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5 白艳;不同采伐方式对兴安落叶松林分特征及其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6 李宁宁;兴安落叶松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和UDP-葡萄糖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4年
7 鲁艺芳;光照强度对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组成抗虫性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8 包慧君;兴安落叶松森林土壤碳排放特征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年
9 王宵;兴安落叶松和马占相思锯材柔性真空干燥工艺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年
10 朱雯雯;兴安落叶松转录因子CBF1和Actin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04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804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