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基于CBM-CFS3模型的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

发布时间:2017-09-15 11:42

  本文关键词:基于CBM-CFS3模型的三峡库区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计量


  更多相关文章: CBM-CFS3 三峡库区 森林 碳储量 碳密度 净第一性生产力


【摘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它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是不可比拟的。三峡库区地处长江流域中下游,生态地位特殊,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增加碳汇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采用模型模拟方法对库区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碳储量和生产力的研究,一方面模型模拟的结果有利于更客观地评估三峡库区森林的生态功能;另一方面,通过对模型参数的本土化改进,有利于探索更精确的区域性碳计量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本文以长江三峡库区的马尾松林、杉木林等主要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以加拿大碳收支模型CBM-CFS3为平台,先收集森林资源清查的一类调查样地的连续调查数据,运用若干种理论生长函数模型,通过比较得出各森林类型最优的林分水平的年龄—蓄积产量曲线,作为模型模拟森林碳储量和生产力的驱动力;然后通过收集大量文献样地资料,采用幂函数模型和多项logit模型分别估计出各森林类型的蓄积—生物量转换参数和林木器官(干、皮、枝、叶)生物量比例参数。最终,应用估算的产量曲线、生物量转换和比例参数以及收集到的生物量周转和凋落物分解参数,以1999年三峡库区森林资源清查二类调查数据中的林龄,面积等数据为基础,实现三峡库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生产力的模拟计算。 模型参数估计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以Richards、Logistic和Korf生长函数为备选模型,运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建立林龄-蓄积量生长模型,并通过模型拟合统计量和抽样精度检验的结果比较,对各个模型进行评价,选出适合各森林类型的最优模型。结果表明:Richards模型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其次为Logistic模型、Korf模型。各主要森林类型的最优曲线拟合结果表现良好,决定系数R2均达到0.5以上,均方根误差在10.99m3·hm"2~21.07m3·hm-2之间,精度检验的结果在44%~80%之间。各森林类型的蓄积预测值与实测值的残差呈正态分布,残差有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的趋势。针叶混交林的生长潜力最大,其蓄积生长极限达到352.356m3·hm-2;柏木林长势较差,蓄积生长极值不超过80m3·hm-2。 (2)蓄积-生物量转换模型的拟合结果除常绿阔叶林外均关系显著,预测残差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升高,均方根误差均控制在6.520t·hm-2~23.123t·hm-2,精度检验结果在31.14%~91.79%之间,除常绿阔叶林以外,预测精度均达到70%以上。林木器官生物量比例模型拟合的结果除常绿阔叶林外均关系显著,预测残差随自变量的增大而减小。干、皮、枝和叶生物量比例模型的均方根误差均不超过0.1,分别达到0.031~0.085,0.005~0.041,0.029~0.103和0.016~0.083,其精度检验结果分别达到91.04%~96.14%,62.71%~94.48%,63.70%~94.47%和-8.86%~83.92%。各森林类型(除常绿阔叶林外)的乔木层地上生物量模型可行性较高,模型所得生物量参数也可为亚热带森林生物量参数研究提供参考。 模型模拟主要结果如下: (1)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死有机质(DOM)碳库的碳储量达到103.636×106t,其中地下DOM碳储量是地上DOM碳储量的3倍以上。对不同森林类型而言,马尾松林的DOM碳储量最高(占库区森林总DOM碳储量的26.1%),其后由大到小依次为落叶阔叶林(22.7%)、针阔混交林(20.2%)、针叶混交林(15.2%)、柏木林(5.5%)、常绿阔叶林(5.0%)、杉木林(3.4%)和温性松林(1.9%)。不同森林类型的DOM碳库的碳密度差异很大,表现为针叶林的DOM碳密度明显小于阔叶林和混交林,尤其是柏木林的各类DOM碳密度均为最低,针阔混交林的DOM碳密度最大。 (2)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总有机碳储量达到151.018×106t,其中土壤有机质的碳储量高达80.163×106t,占总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53.1%,植被生物量的碳储量为47.382×106t(31.4%),枯落物的碳储量为23.472×106t(15.5%)。不同森林类型的生态系统碳储量差异较大,在3.144×106t到40.706×106t之间,分布面积最大的马尾松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最高,生产力较低的柏木林总有机碳储量最低。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凋落物、土壤)的平均碳密度达107.353t·hm-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58.83t·hm-2,远低于约275t.hm-2的世界平均水平(植被、土壤)。平均土壤有机质碳密度为56.984t·hm-2,植被碳密度为33.682t.hm-2,枯落物碳密度为16.685t·hm-2。针叶林的生态系统碳密度要小于阔叶林和混交林,针叶林中又属柏木林的碳密度最小;针阔混交林的碳密度最大;各森林类型的植被、枯落物和土壤有机质碳库的碳密度大小与其总碳密度大小正相关。 (3)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净第一性生产力(NPP)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的模拟结果表明:库区内森林植被的平均NPP为3.92t C·hm-2·a-1,其中超过三分之二的碳被分配给凋落物,造成2.71t C.hm-Z.a-1的碳排放,平均NEP为1.21t C·hm-2·a-1。库区植被年均固定大气中的C共5.513×106t,其中有1.694×106t C被固存在生态系统中,并因凋落物分解而释放3.819×106Mg C归还给大气。各森林类型的年均NPP在2.20tC·hm-2·a-1~5.08t C·hm-2·a-1之间,柏木林的碳固定能力最低,针阔混交林最高,其它森林类型的NPP由高至低依次为:针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温性松林。各森林类型的碳固存能力与其固定碳的能力并不一致,年均NEP在0.63t C·hm-2·a-1~-2.14t C·hm-2·a-1之间,由高至低分别为:针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温性松柏木林。 通过与实测推算数据的对比验证,CBM-CFS3模型模拟出的森林植被碳密度结果合理;凋落物碳密度的估算结果大于实测推算数据,土壤有机碳密度则较低,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模型死有机质中包含对死木的估算造成了凋落物碳密度的高估,而模型DOM碳库的初始化方法造成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低估;NPP的估计结果基本与实测推算数据相一致。总的来说,模型模拟得出的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平均碳密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其林龄结构以中幼龄林为主,未来库区森林的固碳潜力巨大。
【关键词】:CBM-CFS3 三峡库区 森林 碳储量 碳密度 净第一性生产力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S718.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8
  • 第一章 绪论18-41
  • 1.1 研究背景18-19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9-20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20-33
  • 1.3.1 森林碳循环模型的发展20-21
  • 1.3.2 森林碳循环模型的分类21-23
  • 1.3.3 森林碳循环模型的结构23-25
  • 1.3.4 区域尺度的典型森林碳循环模型研究25-32
  • 1.3.5 森林碳循环模型的发展趋势32-33
  • 1.4 我国在森林碳循环模型和碳计量方面的研究进展33-38
  • 1.4.1 主要进展33-36
  • 1.4.2 存在的问题36-38
  •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科学问题38-39
  • 1.5.1 主要研究内容38-39
  • 1.5.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39
  • 1.6 研究技术路线39-41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41-46
  • 2.1 地理位置41
  • 2.2 植被41-44
  • 2.3 气候44-45
  • 2.4 土壤45-46
  • 第三章 加拿大碳收支模型CBM-CFS346-57
  • 3.1 CBM-CFS3模型的发展与特点47-48
  • 3.2 CBM-CFS3模型的基本原理48-57
  • 3.2.1 模型结构48-50
  • 3.2.2 模型中的碳库构成50-52
  • 3.2.3 模型参数系统52-53
  • 3.2.4 数据要求53-56
  • 3.2.5 数据输出56-57
  • 第四章 林分年龄-蓄积生长曲线表的编制57-65
  • 4.1 材料来源57-58
  • 4.2 生长模型方法58-60
  • 4.3 结果分析60-62
  • 4.4 讨论62-65
  • 4.4.1 林分生长曲线的作用62-64
  • 4.4.2 林分生长曲线的适用性64-65
  • 第五章 蓄积-生物量转换参数的估计65-80
  • 5.1 材料来源66-68
  • 5.2 CBM-CFS3的生物量模型结构68-69
  • 5.3 蓄积-生物量转换参数的算法69-72
  • 5.4 结果分析72-77
  • 5.4.1 蓄积—生物量转换参数72-73
  • 5.4.2 林木器官生物量比例参数73-74
  • 5.4.3 精度检验结果74-77
  • 5.5 结论与讨论77-80
  • 5.5.1 模型的合理性77-78
  • 5.5.2 模型参数的适用性78
  • 5.5.3 森林中的其它生物量部分78-79
  • 5.5.4 地下生物量及其动态79-80
  • 第六章 凋落物分解与死有机质碳库80-96
  • 6.1 生物量周转与凋落物转移80-83
  • 6.1.1 死有机质碳库的碳输入80-81
  • 6.1.2 生物量周转和凋落物转移参数81-83
  • 6.2 DOM碳库中的凋落物分解过程83-89
  • 6.2.1 CBM-CFS3的凋落物分解模型83-86
  • 6.2.2 凋落物分解参数86-89
  • 6.3 死有机质库的模型初始化89-90
  • 6.4 三峡库区各森林类型DOM碳库的碳储量及碳密度90-94
  • 6.4.1 各森林类型的DOM碳库的碳储量91-92
  • 6.4.2 各森林类型的DOM碳库的碳密度92-94
  • 6.5 讨论94-96
  • 6.5.1 凋落物输入对土壤碳库的影响94
  • 6.5.2 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因子94-96
  • 第七章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与生产力96-110
  • 7.1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96-100
  • 7.1.1 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组成96-97
  • 7.1.2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碳密度97-100
  • 7.2 森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100-104
  • 7.2.1 森林生态系统NPP与NEP的模型方法100-102
  • 7.2.2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的NPP和NEP102-104
  • 7.3 模型模拟结果的比较性检验104-106
  • 7.4 讨论106-110
  • 7.4.1 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对碳汇的贡献106
  • 7.4.2 模型模拟方法的优势106-107
  • 7.4.3 CBM-CFS3模型的局限性107-108
  • 7.4.4 CBM-CFS3模型的不确定性108-110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110-113
  • 8.1 总结110-111
  • 8.2 展望111-113
  • 参考文献113-126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126-127
  • 致谢1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胥辉;一种与材积相容的生物量模型[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2 国庆喜,张锋;基于遥感信息估测森林的生物量[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应天玉;李明泽;范文义;;哈尔滨城市森林碳储量的估算[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年09期

4 李银鹏,季劲钧;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与大气之间碳交换的模拟研究[J];地理学报;2001年04期

5 季劲钧,余莉;地表面物理过程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耦合反馈机理的模拟研究[J];大气科学;1999年04期

6 吕建华,季劲钧;青藏高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模拟试验 Ⅱ.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J];大气科学;2002年02期

7 黄锦学;黄李梅;林智超;陈光水;;中国森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影响因素分析[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0年03期

8 林建华;马尾松造林密度与林分生长效应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2005年03期

9 刘建敏;;基于小班数据库的忻城县森林优势树种组生长模型研究[J];广西科学;2011年03期

10 温肇穆;;杉木林乔木层凋落物及其在分解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J];广西农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晓改;三峡库区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及对土壤碳库动态的影响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本文编号:856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856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f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