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技术经济论文 >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的计量及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1:12

  本文关键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的计量及发展潜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现状分析 碳汇量 预测分析 潜力评价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


【摘要】: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碳源和碳汇的双重作用,尤其是在缓解气候变暖,抵消CO2排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森林碳汇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列入国际气候公约之中。因此本文从森林碳汇研究入手,特别是基于森林碳汇能力来研究森林碳汇的发展,在当下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作为全国重点国有林区,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地区的森林碳汇更是在维护生态环境方面表现出了强大的优势,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为具体案列进行研究,其目的就在于为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的计量和发展能力评价研究提供理论与现实基础,并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进一步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本文在准确了解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对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分析,进而对森林碳汇发展进行了SWOT分析。对该区的森林碳汇量进行估算并结合相关指标对碳储量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对碳汇价值量进行核算,将其合理资本化。其次,对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进行回归预测分析,找到森林碳汇量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再次,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发展潜力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的结果深入研究森林碳汇的发展能力。最后,从若干个方面提出森林碳汇发展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现状分析 碳汇量 预测分析 潜力评价 大兴安岭国有林区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718.5;F326.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20
  • 1.1 论文研究的相关背景9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9-11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9-10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10-11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1-16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1-14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4-16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16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6-17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17-20
  •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17-18
  • 1.5.2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18-20
  • 2 森林碳汇研究的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20-24
  • 2.1 森林碳汇的概念20-22
  • 2.1.1 森林碳汇的定义20
  • 2.1.2 森林碳汇的性质20
  • 2.1.3 森林固碳的形式20-22
  • 2.1.4 森林碳汇的作用22
  • 2.2 森林碳汇研究的相关理论22-23
  • 2.2.1 生态经济学理论22-23
  • 2.2.2 现代林业理论23
  • 2.2.3 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23
  • 2.3 本章小结23-24
  • 3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发展现状分析24-33
  • 3.1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的区域概况24-28
  • 3.1.1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的地域界定24
  • 3.1.2 森林生态系统概况24-25
  • 3.1.3 经济发展概况25-26
  • 3.1.4 社会事业发展概况26-27
  • 3.1.5 森林产业与森林碳汇发展情况27-28
  • 3.2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发展的必要性分析28-29
  • 3.2.1 促进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然要求28
  • 3.2.2 改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生态环境的必由之路28
  • 3.2.3 提高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28-29
  • 3.3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发展的SWOT分析29-32
  • 3.3.1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发展的SWOT矩阵29
  • 3.3.2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发展的优势分析29-30
  • 3.3.3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发展的劣势分析30-31
  • 3.3.4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发展的机会分析31
  • 3.3.5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发展的威胁分析31-32
  • 3.4 本章小结32-33
  • 4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的计算分析33-42
  • 4.1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的计算33-38
  • 4.1.1 森林碳汇量的计算方法介绍33-34
  • 4.1.2 森林碳汇量计算方法的选择34-35
  • 4.1.3 森林碳汇量的估算35-38
  • 4.1.4 森林碳储量的分析38
  • 4.2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价值量的计算38-41
  • 4.2.1 碳汇价值量计算的方法介绍38-39
  • 4.2.2 碳汇价值量计算的方法选择39-40
  • 4.2.3 碳汇价格的参考40
  • 4.2.4 碳汇价值量的估算40-41
  • 4.3 本章小结41-42
  • 5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的回归预测分析42-52
  • 5.1 线性回归分析概述42
  • 5.2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与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42-51
  • 5.2.1 确定回归分析变量43
  • 5.2.2 对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43-49
  • 5.2.3 建立回归分析模型并分析误差49-50
  • 5.2.4 确定模型预测值50-51
  • 5.3 本章小结51-52
  • 6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综合发展潜力的评价分析52-65
  • 6.1 影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综合发展潜力的因素分析52-53
  • 6.1.1 自然因素52
  • 6.1.2 经济因素52
  • 6.1.3 政策因素52
  • 6.1.4 社会因素52-53
  • 6.2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53-54
  • 6.3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模型的构建54-57
  • 6.3.1 引入层次分析法的原因54
  • 6.3.2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54-55
  • 6.3.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55-57
  • 6.4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综合发展潜力评价57-64
  • 6.4.1 建立因素集57
  • 6.4.2 建立权重集57
  • 6.4.3 建立评语集57-58
  • 6.4.4 指标体系的量化分析58-60
  • 6.4.5 建立量化的评价表60-61
  • 6.4.6 综合发展潜力评价61-64
  • 6.5 本章小结64-65
  • 7 促进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森林碳汇发展的对策65-68
  • 7.1 建立统一的森林碳汇计量体系和标准以完善森林碳汇的管理工作65
  • 7.2 鼓励企业捐资造林增汇以完成企业排放温室气体的责任65
  • 7.3 强化政府行为以实现相关森林法规的贯彻落实65-66
  • 7.4 建立健全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激发森林碳汇工作的积极性66
  • 7.5 落实科技兴林战略以积极推动森林碳汇工作的开展66-67
  • 7.6 本章小结67-68
  • 结论68-69
  • 参考文献69-73
  • 附录73-7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4-75
  • 致谢75-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淑霞;周志国;;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张颖;吴丽莉;苏帆;杨志耕;;我国森林碳汇核算的计量模型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3 王可达;;我国增加森林碳汇的对策研究[J];开放导报;2011年02期

4 马晓哲;王铮;;中国分省区森林碳汇量的一个估计[J];科学通报;2011年06期

5 董方晓;;对我国森林碳汇量的估算与分析——以辽宁省森林资源为例[J];林业经济;2010年09期

6 田明华;王富炜;程思瑶;田昊炜;;中国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中的几个问题[J];林业经济;2011年07期

7 李新;程会强;;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森林碳汇交易研究[J];林业经济问题;2009年03期

8 蒙光伟;;森林碳汇计测方法及其发展方向[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年04期

9 洪玫;;森林碳汇产业化初探[J];生态经济;2011年01期

10 舟丹;;温室效应和温室气体[J];中外能源;201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琨;基于国际碳交易的森林碳汇市场价格探讨[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张坤;森林碳汇计量和核查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周燕;发展我国森林碳汇的公共政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刘丛丛;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森林碳汇量测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936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9936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a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