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偏好的一致性和异质性

发布时间:2017-10-14 16:33

  本文关键词:偏好的一致性和异质性


  更多相关文章: 情境依赖 神经经济学 脑刺激实验 偏好一致性 偏好异质性


【摘要】:本文以偏好的一致性和异质性的统一为主题,综合运用了理论建模、神经科学研究和思想史探讨等方法。首先,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神经经济学的偏好理论,并初步构建了一个情境依赖的偏好的形式化模型,然后又以神经实验为手段,对情境依赖的偏好理论进行了检验。而作为这些研究的铺垫,本文还从经济学中“人的迷失”这个独特的视角,对偏好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简要的考察。本文的内容总体上分为两大块。第一块是理论建构。这是从对偏好的性质的认识开始的。人的真实的内在偏好是决策过程的一个涌现性质,是神经计算的结果。要分析人的真实的内在偏好,就必须深入探究决策过程,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神经数据的大量积累,为我们从神经经济学角度研究偏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本文提出了一个新的决策过程模型,将它分为感知、估价、选择和评估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神经计算都是情境依赖的,这是偏好的情境依赖性的神经基础。这个新的决策过程模型,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偏好的神经经济学框架,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偏好的神经相关物、偏好的多重草稿、神经显示偏好等新概念。展开来说,感知阶段对应于偏好的草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但是许多神经经济学家都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对感知阶段的情境识别和分类的强调,是本文不同于其他神经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特点。在估价阶段,通过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巴甫洛夫系统、习惯系统和目标导向系统,物品或行动被赋予了价值,从而内在偏好在神经层面上得到了实现。偏好的情境依赖性在估价阶段主要表现在情感系统对各个估价系统的调节上。行动的选择发生在额顶叶选择回路,这是动作和选择的最终共同路径,选择是在来自估价系统的价值信号的作用下,通过赢家通吃式的‘argmax计算”或“积累证据直到阈值”这两种机制的其中之一作出的,与选择阶段相对应的是神经显示偏好概念。最后一个阶段是评估阶段,体验效用源于此阶段,它是另一种估价信号,不会直接用于决策,而是被学习过程所利用,用于对其他各个阶段的调整和更新。这个框架的一个优点是它的包容性,有人认为人有两个或多个决策系统(过程),那很大程度上是将决策过程的不同阶段(甚至是估价阶段的子系统)视为不同的决策过程所致。接着,本文深入分析了神经元编码的情境依赖性,这是偏好的情境依赖性的深层神经基础。由于天然受限于放电率既不能为负,也不能太高的限制,神经元编码必需通过增益控制实现,具体方式有两种,一是归一化,二是适应,前者体现了神经元编码在空间维度上的情境依赖性,后者则体现了神经元编码在时间维度上的情境依赖性。在上述基于神经经济学的偏好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个刻画情境依赖的偏好的形式化模型。这个模型的要义是在情境和价值的二元组上构建偏好序。虽然仍很粗糙,但是它却可能是建立一个统一的、简洁的、可检验的基于神经经济学的偏好模型的第一步。本文的另一个重心是实验研究。为了验证偏好的情境依赖性,本文利用先进、安全、高效的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技术,完成了两个脑刺激实验。第一个实验针对的是风险偏好,tDCS刺激的靶区是右背外侧前额叶皮质,因为以往的研究表明该脑区与风险决策密切相关;第二个实验针对的是道德偏好,目标靶区为双侧颞顶交,这是人类他心认知网络的核心脑区,与道德判断中的信念归因密切相关。实验结果表明,由于情境依赖,人类决策过程中的偏好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但是在面对同一情境时人们的行为倾向仍然符合偏好一致性公理。因此,给定自身的偏好,再加上情境信息,是能够做到偏好的一致性的。这样,从行为实验和脑科学实验的经验事实中,我们或许可以归纳出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假设,即,“情境依赖的偏好一致性公理”。
【关键词】:情境依赖 神经经济学 脑刺激实验 偏好一致性 偏好异质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069.9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1 导论14-28
  • 1.1 研究动机、目的和意义14-19
  • 1.1.1 问题的引入14-16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6-19
  • 1.2 研究方法和思路19-22
  • 1.2.1 研究方法19-20
  • 1.2.2 研究思路20-22
  •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22-25
  • 1.4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25-28
  • 2 论经济学中“人”的迷失和归来:对偏好理论发展历史的一个简要回顾28-51
  • 2.1 引言28-29
  • 2.2 经济学传统上为什么不研究偏好不一致?29-35
  • 2.3 古典经济学之前的偏好理论35-36
  • 2.4 古典经济学及边际革命后新古典经济学早期的偏好理论36-39
  • 2.5 新古典经济学时期的偏好理论39-42
  • 2.6 现代经济学时期的主流偏好理论42-44
  • 2.7 现代经济学时期的其他偏好理论44-48
  • 2.7.1 基于广义效用的内生偏好理论44-45
  • 2.7.2 偏好演化(偏好变化)理论45-46
  • 2.7.3 偏好分层理论46-48
  • 2.7.4 基于决策过程的偏好理论48
  • 2.8 结语48-51
  • 3 显示偏好、神经显示偏好和内在偏好:一个研究偏好的神经经济学框架51-65
  • 3.1 引言51-52
  • 3.2 偏好的神经相关物52-54
  • 3.3 麦克法登的决策过程模型与神经经济学的决策过程模型54-62
  • 3.3.1 麦克法登的决策过程模型54-56
  • 3.3.2 从感知到评估:一个新的神经经济学决策过程模型56-62
  • 3.4 用神经经济学实验研究偏好的基本框架62-64
  • 3.5 结语64-65
  • 4 决策过程与偏好65-92
  • 4.1 引言65-67
  • 4.2 感知阶段与偏好的多重草稿67-77
  • 4.2.1 感知决策背后的神经机制:以视觉信息处理为例68-71
  • 4.2.2 关于感知决策的漂移扩散模型71-75
  • 4.2.3 情境分类与偏好的多重草稿75-77
  • 4.3 估价阶段与内在偏好77-84
  • 4.3.1 三类估价系统78-80
  • 4.3.2 情感系统对估价系统的调节80-84
  • 4.4 选择阶段与神经显示偏好84-89
  • 4.4.1 选择发生在最终共同路径吗?84-88
  • 4.4.2 神经显示偏好88-89
  • 4.5 评估阶段与有关的效用概念89-90
  • 4.6 结语90-92
  • 5 偏好情境依赖性的深层神经机制和形式化建模92-102
  • 5.1 引言92-93
  • 5.2 情境依赖是神经元编码的内在性质93-96
  • 5.3 归一化和适应:神经元编码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情境依赖性96-97
  • 5.4 情境依赖的偏好的形式化建模97-100
  • 5.5 结语100-102
  • 6 偏好的异质性与一致性——基于损失厌恶和脑刺激的实验研究102-128
  • 6.1 引言102-106
  • 6.2 损失厌恶的脑科学研究文献综述106-113
  • 6.2.1 有关损失厌恶神经机制的脑成像研究106-110
  • 6.2.2 有关损失厌恶神经机制的脑刺激研究110-113
  • 6.3 损失厌恶的脑刺激实验研究113-126
  • 6.3.1 实验技术113-114
  • 6.3.2 实验设计114-118
  • 6.3.3 实验过程118-119
  • 6.3.4 实验结果119-121
  • 6.3.5 结果检验121-126
  • 6.4 总结与讨论126-128
  • 7 后果评估与还是动机考量——对道德判断中偏好情境依赖性的脑刺激研究128-147
  • 7.1 引言128-131
  • 7.2 与道德判断中的信念归因相关的脑科学研究综述131-133
  • 7.3 实验设计和实施133-138
  • 7.3.1 实验思路133-134
  • 7.3.2 实验技术134
  • 7.3.3 实验设计134-138
  • 7.4 实验结果138-144
  • 7.4.1 数据检验138-139
  • 7.4.2 实验结果分析139-144
  • 7.5 总结与讨论144-147
  • 8 结论147-151
  • 8.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147-149
  • 8.2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149-151
  • 参考文献151-171
  • 附录171-223
  • 附录一:经颅直流电刺激实验知情同意书、注意事项、实验说明等171-175
  • 附录二:第六章的脑刺激实验的原始数据175-196
  • 附录三:用于第七章的脑刺激实验的故事196-201
  • 附录四:第七章的脑刺激实验的原始数据201-223
  • 后记223-226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226-22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丁丁;贾拥民;;社会偏好的神经基础及微观结构[J];学术月刊;2015年06期

2 周业安;;论偏好的微观结构[J];南方经济;2015年04期

3 蔡乌赶;周小亮;;分层偏好的形成机理及其验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4年08期

4 黄达强;;损失厌恶与偏好异质性——来自神经经济学的证据[J];南方经济;2014年07期

5 何大安;;选择偏好、认知过程与效用期望[J];学术月刊;2014年06期

6 丁建峰;;后果评估与程序公正——一个基于扩展偏好的法经济学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05期

7 黄凯南;;偏好与制度的内生互动:基于共同演化的分析视角[J];江海学刊;2013年02期

8 宋妍;晏鹰;;基于偏好分层理论的个体行为选择分析框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12期

9 周小亮;韩涌泉;;“唯物史观”视角下偏好演化及其应用分析——基于“生产方式—人的本质—个体偏好”互动演化[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2年04期

10 汪丁丁;;行为经济学与广义选择算子——《行为经济学讲义》导读[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海波;基数效用论的复兴及其对主流经济学的贡献[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凯南;个体偏好稳定与变化的关系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03209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03209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d7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