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高耗能产业碳、硫税税收效应与制度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6 05:17

  本文关键词:高耗能产业碳、硫税税收效应与制度设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高耗能产业 CGE模型 碳硫税效应 最优碳硫税税率 节能减排


【摘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自从2006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后,碳排放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在碳排放量不断增长的同时,中国雾霾天气也不断增加、出现雾霾天气的区域不断扩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中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引起雾霾天气的二氧化硫及其他污染气体排放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新一届政府给予生态环境以重大关注。十八大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建设”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常在各种活动、考察中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工业在发展过程造成环境污染最明显,在所有工业产业中,高耗能产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三高型工业,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最严重。能源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民众的认识,政府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应对这些问题,但是中国城镇化的发展仍然需要强大的工业基础,未来工业化趋势会继续增强。高耗能产业生产的产品如电力、钢铁、石油、水泥等是经济建设中所必需的一些产品,高耗能产业不可能大力减速发展。因此,在认清发展过程中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怎样可以更好的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对环境造成最小的损害是未来高耗能产业经济发展面对的主要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征收碳、硫税为代表的环境税对高耗能产业的影响,通过对各种效应分析得出相对最优的碳、硫税税率。首先介绍了当前高耗能产业发展概况,包括其发展现状、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状况。然后运用CGE模型模拟不同情形下的碳、硫税征收对全国以及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高耗能产业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其他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影响,并分析得出各种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税率,为高耗能产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有效的碳硫税提供一定的建议,发挥经济手段在治理高耗能产业大气污染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结构和内容如下:第1章为引言,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从碳税、硫税两方面对当前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然后说明了本文的创新和不足。第2章介绍了当前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概况,分别从以下几方面展开:高耗能产业的现状、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状况。第3章为高耗能产业环境CGE模型的设计与构建,首先介绍了CGE模型的基本原理与本文CGE模型中所包含的变量参数,其次为构成模型的五大模块,最后介绍高耗能产业SAM表的编制。第4章为高耗能产业的碳税模拟效应分析与最优税率设计。首先运用CGE模型模拟碳税从1元/吨增长到100元/吨时全国以及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高耗能产业二氧化碳排放量、能源消耗量、GDP水平、政府收入、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变化。当碳税税率为100元/吨时,全国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约减少8.59%,GDP减少3.36%;河北省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约减少6.63%,GDP约减少5.2%;辽宁省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约减少5.96%,GDP约减少5.41%;山东省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约减少7.63%,GDP约减少4.68%;广东省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约减少7.36%,GDP约减少3.83%。然后选出增长幅度为5元/吨和1 0元/吨时二氧化碳减排率变化最大和GDP变化率最小的碳税税率,并详细列出其节能减排效应和经济效应。最后分别以碳减排率、GDP、居民就业为约束条件,设置单一目标、双重目标和多重目标组合,分析不同目标约束条件下存在的碳税税率。第5章为高耗能产业的硫税模拟效应分析与最优税率设计。首先运用CGE模型模拟硫税从10元/吨增长到2000元/吨时全国以及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广东省高耗能产业二氧化硫排放量、能源消耗量、GDP水平、政府收入、产出等经济变量的变化。当硫税税率为2000元/吨时,全国高耗能产业硫排量约减少19.83%,GDP约减少3.2%;河北省高耗能产业硫排放量约减少20.62%,GDP约减少5.6%;辽宁省高耗能产业硫排放量约减少21.4%,GDP约减少5.88%山东省高耗能产业硫排放量约减少20.41%,GDP约减少5.47%:广东省高耗能产业硫排放量约减少23.52%,GDP约减少4.1%。然后选出增长幅度为50元/吨和100元/吨时二氧化硫减排率变化最大和GDP变化率最小的硫税税率,并详细列出其节能减排效应和经济效应。最后分别以硫减排率、GDP、居民就业为约束条件,设置单一目标、多重目标和多重目标组合,分析不同目标约束条件下存在的硫税税率。第6章为政策建议部分,根据论文所得结果对高耗能产业的发展提出若干建议,包括加快实施碳税制度;推进实施硫税制度;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加速发展低碳经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生态环保意识。
【关键词】:高耗能产业 CGE模型 碳硫税效应 最优碳硫税税率 节能减排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12.42;F424;X196
【目录】:
  • 摘要2-5
  • ABSTRACT5-15
  • 1 导言15-24
  • 1.1 选题背景15-17
  • 1.2 研究意义17-18
  • 1.3 文献述评18-21
  • 1.3.1 碳税研究述评18-20
  • 1.3.2 硫税研究述评20-21
  • 1.4 研究框架21-22
  • 1.5 创新与不足22-24
  • 1.5.1 创新之处22
  • 1.5.2 不足之处22-24
  • 2 高耗能产业发展状况24-33
  • 2.1 总体状况分析24-27
  • 2.2 资源消耗状况27-28
  • 2.3 废气排放状况28-31
  • 2.3.1 二氧化碳排放状况28-29
  • 2.3.2 二氧化硫排放状况29-31
  • 2.4 环境税费制度31-33
  • 3 高耗能产业碳硫税的CGE模型构建33-48
  • 3.1 模型设计33-35
  • 3.1.1 模型的基本原理33
  • 3.1.2 变量与参数选择33-35
  • 3.2 模型构成35-40
  • 3.2.1 生产模块35-36
  • 3.2.2 贸易模块36-37
  • 3.2.3 收支模块37-38
  • 3.2.4 环境模块38-39
  • 3.2.5 均衡模块39-40
  • 3.3 高耗能产业的SAM表编制40-48
  • 3.3.1 SAM表基本构成40-41
  • 3.3.2 微观SAM表编制41-45
  • 3.3.3 模型的参数标定45-48
  • 4 高耗能产业碳税模拟效应与税率设计48-72
  • 4.1 碳税极值区间设置48-49
  • 4.2 碳税模拟效应分析49-61
  • 4.2.1 基于全国视角的碳税模拟效应49-51
  • 4.2.2 基于河北视角的碳税模拟效应51-54
  • 4.2.3 基于辽宁视角的碳税模拟效应54-56
  • 4.2.4 基于山东视角的碳税模拟效应56-59
  • 4.2.5 基于广东视角的碳税模拟效应59-61
  • 4.3 最优碳税税率设计61-70
  • 4.3.1 单一目标下的最优税率61-63
  • 4.3.2 双重目标下的最优税率63-67
  • 4.3.3 三重目标下的最优税率67-70
  • 4.4 参数敏感性检验70-71
  • 4.5 碳税征收与使用71-72
  • 5 高耗能产业硫税模拟效应与税率设计72-97
  • 5.1 硫税极值区间设置72-73
  • 5.2 硫税模拟效应分析73-85
  • 5.2.1 基于全国视角的硫税模拟效应73-76
  • 5.2.2 基于河北视角的硫税模拟效应76-78
  • 5.2.3 基于辽宁视角的硫税模拟效应78-80
  • 5.2.4 基于山东视角的硫税模拟效应80-82
  • 5.2.5 基于广东视角的硫税模拟效应82-85
  • 5.3 最优硫税税率设计85-95
  • 5.3.1 单一目标下的最优税率85-87
  • 5.3.2 双重目标下的最优税率87-91
  • 5.3.3 三重目标下的最优税率91-95
  • 5.4 参数敏感性检验95-96
  • 5.5 硫税征收与使用96-97
  • 6 政策建议97-102
  • 6.1 加快实施碳税制度97-98
  • 6.2 推进实施硫税制度98-99
  • 6.3 完善环保法律法规99
  • 6.4 加速发展低碳经济99-100
  • 6.5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00
  • 6.6 强化生态环保意识100-102
  • 参考文献102-108
  • 后记108-10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盛立中;;“碳税”猜想[J];环境;2010年01期

2 ;法国政府将放弃碳税计划[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4期

3 蔡博峰;;国际机动车碳税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经济;2011年Z1期

4 蔡博峰;;国际机动车碳税经验[J];环境保护;2011年Z1期

5 胡新婷;;我国碳税研究的进展及反思[J];财务与金融;2011年04期

6 项勇;任宏;;我国碳税征收效应分析及实施措施[J];经济问题;2011年12期

7 程昱诗;;浅谈中国碳税制度的构建与实施[J];现代商业;2012年02期

8 林明彻;杨富强;;中国为什么研究和开征碳税[J];中国三峡;2012年03期

9 毛小松;朱学义;;我国开征碳税的可行性——基于博弈视角的分析[J];会计之友;2012年18期

10 郑琪;;关于碳税的内涵及其效应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2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蔡德发;毛思佳;陈君;;碳税的经济分析与规制设计[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朱晓勤;;对美英航空碳税案判决的几点质疑——兼及中国的应对策略[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薛钢;;关于我国碳税设计中的次优选择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4 ;日本官方:碳税给日电企年均增负10亿美元[A];《电站信息》2012年第11期[C];2012年

5 李金凤;赵丽清;庞博;;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看我国征收“碳税”的合理性[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兆敏;;论欧盟航空碳税与WTO规则[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2年卷)[C];2011年

7 骆瑞玲;范体军;夏海洋;;碳税政策下供应链碳减排技术投资的收益分析及决策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2管理科学[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法国初步提出征收家庭碳税标准[N];财会信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杜悦英;中国迎向碳税时代[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3 吴睿鸫;碳税开征不能损害公众福利[N];中国矿业报;2009年

4 本报驻法国记者 顾玉清 驻比利时记者 李永群;法国碳税法案被批“生态帝国主义”[N];人民日报;2010年

5 商武;法国再提碳税法案[N];中国贸易报;2010年

6 何爽;法国搁置碳税计划 转而寻求欧盟统一碳税[N];中国税务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彬;碳税呼之欲出 开征时机成关注焦点[N];人民政协报;2010年

8 国金;我国拟2012年征收企业碳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李桂琴;碳税渐近[N];中国经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刘京玲;时间表渐趋明朗 碳税开征面临两难境地[N];中国商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孜孜;我国碳税的税率估算及其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于娟;碳税循环政策在农村能源结构调整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恒;基于CGE模型的碳税征收对中国民航业的影响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洋;我国开征碳税问题的研究[D];沈阳大学;2012年

2 冯翔;我国开征碳税相关问题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3 杨亚辉;构建我国碳税法律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4 刘静;我国碳税收入测算及其和国民经济关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5 刘海龙;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下的碳税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5年

6 张居洋;碳税及国家补贴对低碳经济的调节作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姚瑶;我国碳税开征的经济效应分析与政策建议[D];中共江苏省委党校;2015年

8 刘悦;制造业碳税征收机制研究与产业升级潜力分析[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9 张哲;提高中国碳税绩效的优化设计[D];山东大学;2015年

10 朱锦晨;碳税对区域经济-环境-能源系统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040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040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9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