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凯恩斯
发布时间:2017-10-24 09:29
本文关键词:回归凯恩斯
更多相关文章: 凯恩斯经济学 后凯恩斯经济学 货币理论 生产的货币理论
【摘要】:2008年的金融危机及随后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使得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泥潭,至今前景不明。面对这一现实,主流经济学的解释并不能令人满意,大多数经济学家选择了沉默。同时,凯恩斯的名字则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大众媒体中。“回归凯恩斯”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然而,经济学中存在多个与凯恩斯经济学相关的学术流派,至少包括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后凯恩斯经济学和货币流通学派。因此,不同经济学家倡导的“回归”的内容存在很大差异。 本文认为,“回归凯恩斯”应该重读凯恩斯的经典著作。凯恩斯在写作《通论》的过程中指出,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对象是实物经济,然而现实经济却是货币经济,货币的使用改变了经济生产的性质,生产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获得货币利润。他将研究货币经济的理论命名为“生产的货币理论”。《通论》是一部高度争论性的著作,凯恩斯是在强烈批判新古典实物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货币分析的理论主张。本文认为,这才是凯恩斯革命的本来含义。 凯恩斯《通论》出版后不久,希克斯、哈罗德、米德等经济学家使用新古典经济学的语言将其解读、简化为IS-LM模型。新古典综合派以IS-LM模型为核心,综合莫迪利安尼的消费函数、索罗增长模型和菲利普斯曲线,推论出一套相机抉择的政策组合,是谓“凯恩斯共识”。新古典综合派的本质仍是新古典的实物分析,只是使用了《通论》中的总量概念。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经济学的解读遭到了琼·罗宾逊等剑桥经济学家的强烈批判,由此引发了旷日持久的“剑桥资本争论”。这场争论以萨缪尔森承认新古典综合派理论中存在无法克服的逻辑缺陷告终。罗宾逊强调历史时间和非均衡方法,和她的剑桥同事们构建了包含价值理论、分配理论和增长理论的理论体系,拓展了凯恩斯经济学,但却忽视了货币经济的概念。另一方面,上世纪7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遭到货币主义的攻击,弗里德曼复活了货币数量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则将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拓展至宏观领域。新古典综合派吸收了新古典经济学的部分假设,将凯恩斯经济学重新表述为利用名义刚性解释失业均衡的理论,成为“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经济学又回到了新古典实物分析,凯恩斯革命被完全逆转了。 本文基于经济思想史的视角指出,实物分析和货币分析是两种对立的分析范式,它们之间的争论贯穿了整个经济学的历史。两种方法的基础是对货币的本质和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的不同理解。本文试图论证实物分析建立在商品货币理论上,存在明显的逻辑缺陷,而货币分析的货币理论更符合经济史实。凯恩斯的革命性贡献在于指出经济的典型特征是存在根本的不确定性,而货币的基本职能是计帐单位,其重要性在于它是现在和未来的联接。凯恩斯将这种经济成为“生产的货币经济”,他在《通论》中论述的有效需求原理是分析生产的货币经济的基本框架。显然,凯恩斯反对实物分析并改革了货币分析。凯恩斯之后,坚持货币分析的经济学家(包括部分后凯恩斯经济学家和货币流通学派的学者)融合了《货币论》中的货币理论和《通论》中的有效需求原理。他们深化了生产的货币经济的概念,表明现代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在于货币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的货币供给机制是需求创造供给,贷款创造存款。他们发展了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建立了一系列的宏观分析模型。 因此,本文认为,“回归凯恩斯”应该回归凯恩斯对现实经济的理解(即凯恩斯的生产的货币经济的概念),并发展凯恩斯的货币分析的基本框架——有效需求原理。基于这一认识,后凯恩斯经济学和货币流通学派的相关研究无疑是进一步研究的合适起点。
【关键词】:凯恩斯经济学 后凯恩斯经济学 货币理论 生产的货币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91.348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3
- 第一章 导论13-31
- 第一节 研究背景13-21
- 1.1.1 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学13-14
- 1.1.2 回归凯恩斯的思潮14-21
-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21-25
- 1.2.1 《通论》的出版21-22
- 1.2.2 IS-LM模型与新古典综合派22-23
- 1.2.3 剑桥资本争论与后凯恩斯经济学23-24
- 1.2.4 新凯恩斯主义与新-新古典综合24-25
- 1.2.5 问题的提出25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25-29
- 1.3.1 切入点:实物分析与货币分析25-28
- 1.3.2 方法与思路28-29
- 第四节 本文观点与主要内容29-31
- 1.4.1 本文观点29
- 1.4.2 主要内容29-31
- 第二章 实物分析与货币分析争论的起源31-44
- 第一节 货币理论的起源31-32
- 2.1.1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31-32
- 2.1.2 货币本质之争32
- 第二节 商品货币理论32-38
- 2.2.1 货币起源于个体之间的物物交换33
- 2.2.2 货币的本质是执行“一般等价物”职能的特殊商品33-34
- 2.2.3 货币的职能34-36
- 2.2.4 商品货币理论是不符合实际的假说36-38
- 第三节 名目货币说38-40
- 2.3.1 名目货币说的历史地位38
- 2.3.2 货币的历史根源与逻辑根源38-39
- 2.3.3 名目货币说的基本观点39-40
- 第四节 商品货币理论与经济分析40-42
- 2.4.1 货币数量论40-41
- 2.4.2 萨伊定律41-42
- 第五节 本章小结42-44
- 第三章 主流宏观经济学:实物分析的现代版本44-62
- 第一节 理论基础44-48
- 3.1.1 边际主义经济学作为理论支点44-45
- 3.1.2 货币的起源与本质45-46
- 3.1.3 新古典经济学货币理论的发展46-48
- 第二节 新古典综合派48-52
- 3.2.1 新古典综合派概述48-49
- 3.2.2 IS-LM模型中的货币49-50
- 3.2.3 IS-LM模型的货币理论基础50-51
- 3.2.4 小结51-52
- 第三节 货币主义与新古典宏观经济学52-59
- 3.3.1 宏观经济分析的货币数量论方法52-56
- 3.3.2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56-59
- 第四节 本章小结59-62
- 第四章 凯恩斯革命:反对实物分析62-77
- 第一节 引言62-63
- 第二节 凯恩斯革命的产生63-68
- 4.2.1 凯恩斯革命的对象63-64
- 4.2.2 凯恩斯的反对意见64-66
- 4.2.3 凯恩斯的建议66-68
- 4.2.4 小结68
- 第三节 有效需求原理68-72
- 4.3.1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原理68-70
- 4.3.2 单位的选择与国民收入账户(NIPA)70-72
- 4.3.3 有效需求原理的革命性意义72
- 第四节 货币理论72-76
- 4.4.1 《货币论》与《通论》的关系72-73
- 4.4.2 《货币论》中的货币73-75
- 4.4.3 《通论》中的货币75-76
- 第五节 本章小结76-77
- 第五章 生产的货币经济:货币分析视角的现实经济77-98
- 第一节 引言77
- 第二节 信用货币与国家货币理论77-82
- 5.2.1 伊尼斯的信用货币理论78-80
- 5.2.2 纳普的国家货币理论80-82
- 第三节 货币起源的考证82-84
- 5.3.1 货币起源于计帐单位82
- 5.3.2 货币价值决定于社会结构关系82-83
- 5.3.3 货币起源于计量债务的需要83-84
- 5.3.4 小结84
- 第四节 现代经济的本质特征84-93
- 5.4.1 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84-86
- 5.4.2 生产的货币经济概念的发展86-93
- 5.4.3 小结93
- 第五节 货币化生产93-96
- 5.5.1 市场经济的货币化生产94-95
- 5.5.2 货币经济与实物经济的区别95-96
- 第六节 本章小结96-98
- 第六章 货币分析的方法98-117
- 第一节 引言98-99
- 6.1.1 经济分析的内容98
- 6.1.2 研究现状98-99
- 第二节 凯恩斯分配理论99-102
- 6.2.1 卡尔多的《另外几种分配理论》99-101
- 6.2.2 帕西内蒂定理101-102
- 第三节 货币与有效需求分析(一)102-108
- 6.3.1 货币分析的方法102
- 6.3.2 投资作为有效需求增长的动力102-103
- 6.3.3 投资融资与乘数103-104
- 6.3.4 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假说”104-107
- 6.3.5 小结107-108
- 第四节 货币与有效需求分析(二)108-115
- 6.4.1 一个简单的货币循环过程108-109
- 6.4.2 相关理论问题109-112
- 6.4.3 货币流通理论的有效需求分析模型112-115
- 6.4.4 小结115
- 第五节 本章小结115-117
- 第七章 一种新的收入-支出模型117-133
- 第一节 经济分析的基础117-118
- 7.1.1 实际变量还是名义变量?117-118
- 7.1.2 技术关系还是社会关系?118
- 第二节 另一种收入支出模型118-121
- 7.2.1 基本模型119-120
- 7.2.2 收入分配与消费倾向120
- 7.2.3 有效需求120-121
- 7.2.4 经济衰退与复苏121
- 第三节 我国经济增长中需求结构失衡探源:收入-支出模型的应用121-133
- 7.3.1 引言121-122
- 7.3.2 模型分析122-125
- 7.3.3 经济增长与存量-流量结构125-126
- 7.3.4 收入分配与需求结构126-128
- 7.3.5 需求结构中的消费需求128-130
- 7.3.6 小结130-133
- 第八章 总结133-134
- 参考文献134-139
- 致谢139-141
- 个人简历及学术成果141
- (一) 个人简历141
- (二) 主要学术成果14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马国旺,贾根良;后凯恩斯经济学70年——批判、重建与综合[J];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2 史晋川;黄良浩;;总需求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1期
3 张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和货币中性论[J];经济学动态;1998年04期
4 柳欣;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与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J];经济学动态;2003年10期
5 柳欣;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理论分析──宏观经济研究的一种新方法[J];南开经济研究;1999年05期
6 柳欣;赵雷;吕元祥;;我国经济增长中的需求结构失衡探源——基于存量-流量均衡的分析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2年07期
7 李,
本文编号:10881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088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