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南方丘陵山地带十年(2000-2010)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4 13:10

  本文关键词:南方丘陵山地带十年(2000-2010)土地覆被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南方丘陵山地带 土地覆被 景观格局 变化 驱动机制


【摘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当今全球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热点,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往往可以给政府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全国主体功能区域中“两屏三带”中的南方丘陵山地带为研究对象,主要数据源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三期土地覆被,通过采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来探讨其土地覆被及景观格局的变化情况,通过相关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来探讨其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 (1)南方丘陵山地带以林地为主,耕地比重次之,分别占总面积的75%左右和20%左右,从二级分类上来看,区域内常绿自然林、旱地水田的面积比例较大;人工表面变化数量最大,变化速度最快,2000-2005、2005-2010面积变化率分别为25.68%和18.00%,均呈增长之势,居住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和采矿场十年面积均在上升。从变化地域上来看,云贵高原2000-2005期间变化较明显,区域内中部和东部2005-2010期间变化较明显,从变化类型上看,林地转出主要集中在中东部,耕地转出集中在区域贵州部分和区域中部。 (2)在土地覆被转换中,主要是林地和耕地相互转换较多,十年期间,林地转换成耕地为3876.7km2,耕地转换成林地为4263.6km2,分别占一次转类的32.85%和36.13%,这说明人类在进行农业经济活动的同时也在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封山育林等生态工程有了很大的效益,其次是耕地和林地向人工用地的转换,转换面积分别为884.9km2和356.2km2,占一次转类的7.50%和3.20%,这和人类城市化有关。 (3)从景观格局指数的结果来看,人类对自然资源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保护,林地草地湿地形状越来越规则越来越简单,平均斑块面积越来越大,整个南方丘陵山地带景观多样性增强,优势度稍稍下降,景观完整性增强,破碎度降低。这些都很好的反映了南方丘陵山地带的生态环境条件正向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4)驱动机制方面,本文主要是从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共同来研究。由于社会发展,人类城市化和政府政策对我们的土地覆被变化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定量分析中,社会驱动因子对我们的土地覆被影响较大,特别是人工用地的变化,和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经济发展是南方丘陵山地带最大的社会驱动因子。
【关键词】:南方丘陵山地带 土地覆被 景观格局 变化 驱动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62.2;F30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选题背景10
  • 1.2 土地覆被格局变化研究进展及现状10-16
  • 1.2.1 土地覆被格局变化研究概况10-12
  • 1.2.2 土地覆被格局变化驱动机制研究12-13
  • 1.2.3 遥感与GIS技术在土地覆被格局变化研究中的应用13-14
  • 1.2.4 景观生态学在土地覆被格局变化研究中的应用14-15
  • 1.2.5 土地覆被格局变化的发展趋势15-16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方法16-22
  • 2.1 南方丘陵山地带概况16-17
  • 2.2 数据来源及软件平台17-18
  • 2.2.1 数据来源17
  • 2.2.2 软件平台17-18
  • 2.3 研究方法及分类方法18-22
  • 2.3.1 土地覆被分类方法18-19
  • 2.3.2 研究方法19-22
  • 第三章 区域土地覆被时空变化分析22-67
  • 3.1 土地覆被构成及其变化22-30
  • 3.1.1 基于一级分类的土地覆被构成及其变化22-25
  • 3.1.2 基于二级分类的土地覆被构成及其变化25-30
  • 3.2 土地覆被变化相互转换特征30-67
  • 3.2.1 基于一级分类土地覆被的相互转换特征30-37
  • 3.2.2 基于二级分类土地覆被的相互转换特征37-67
  • 第四章 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研究67-76
  • 4.1 基于一级分类的景观格局变化67-70
  • 4.1.1 基于一级分类类型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分析67-69
  • 4.1.2 基于一级分类景观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分析69-70
  • 4.2 基于二级分类的景观格局变化70-76
  • 4.2.1 基于二级分类类型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分析70-75
  • 4.2.2 基于二级分类景观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分析75-76
  • 第五章 土地覆被时空变化驱动机制76-83
  • 5.1 驱动力的分类及指标体系76
  • 5.2 土地覆被格局变化的定性分析76-79
  • 5.2.1 人口、经济等因素76-78
  • 5.2.2 政策因素78-79
  • 5.3 土地覆被格局变化的定量分析79-83
  • 5.3.1 相关系数分析79-80
  • 5.3.2 主成分分析80-83
  • 第六章 结论83-87
  • 6.1 主要结论83-85
  • 6.1.1 土地覆被现状及其变化83-84
  • 6.1.2 景观格局变化84-85
  • 6.1.3 社会因子驱动机制85
  • 6.2 本研究特色及存在的问题85-87
  • 参考文献87-92
  • 致谢92-94
  • 作者简介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琦刚,高村弘毅,后藤真太郎;中国新疆且末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龙花楼,王文杰,翟刚,刘松,张清春;安徽省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6期

3 李秀彬;土地利用变化的解释[J];地理科学进展;2002年03期

4 章予舒,王立新,张红旗,李香云;疏勒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分析——以安西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5 史培军,陈晋,潘耀忠;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机制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2期

6 朱会义,李秀彬,何书金,张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分析[J];地理学报;2001年03期

7 刘纪远;张增祥;徐新良;匡文慧;周万村;张树文;李仁东;颜长珍;于东升;吴世新;江南;;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12期

8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年06期

9 李平,李秀彬,刘学军;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2期

10 渠爱雪;卞正富;朱传耿;马晓冬;孟召宜;李志江;;徐州城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与格局[J];地理研究;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10888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0888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0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