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酬递增思想何以中断
本文关键词:报酬递增思想何以中断
更多相关文章: 报酬递增 马歇尔 竞争 完全竞争 方法论 经济生物学
【摘要】:报酬递增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色诺芬,在斯密、穆勒等古典经济学家的体系中,以及在马歇尔的体系中,它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报酬递增思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缺失的。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新增长理论、新贸易理论等理论的兴起,报酬递增思想才重新回到主流经济学的视野中。因此从二十世纪初期到二十世纪80年代这段时期可以视为是报酬递增思想的“中断时期”,为何会产生这一中断?此即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以“马歇尔为中心”,来展开对报酬递增思想中断原因的分析,可以视为是本文的创新点。笔者以“马歇尔为中心”作为落脚点,是基于这样两方面的考虑: 第一、从字面上来看,“报酬递增思想何以中断”中的“中断”一词含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它意味着报酬递增思想的一个从有到无的过程,另一方面还包含着一个从无到有的复兴过程。从有到无必然存在一个转折,从无到有也必然存在一个转折。对中断原因的解释必然离不开对转折点的考察,而这两个个转折点都与马歇尔密切相关。本文所重点研究的是第一个转折。 第二、理解这一转折的关键在于区分两种不同的语境,即马歇尔的语境和新古典的语境。这可以视为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创新点。立足于思想史发展的视角,动态地审视报酬递增和竞争之间的关系,可以避免站在成熟的新古典范式上来看待马歇尔思想这种“后视之见”。很多人以为,既然马歇尔是新古典经济学的开创者,那么马歇尔的经济思想和研究方法就与新古典经济学是等价的,这其实是对马歇尔的误读。这种误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马歇尔的具体经济思想存在的误读,如对报酬递增、竞争的解释。另一方面,是对马歇尔研究经济学的方法的误读。提到马歇尔的研究方法,人们几乎条件反射式地会想到其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法,然而这却是马歇尔非常谨慎使用的方法,在他的研究中时刻保持着对现实的关注,他一直认为“经济学家的麦加在于经济生物学”。马歇尔研究方法中的现实性、动态性在今天的主流经济学中很少被提及。 正是以如上视角作为切入点,本文的研究才对报酬递增思想中断的原因作出了富有启发性的解释,并得出了如下结论: 报酬递增和竞争之间的关系融洽与否,是考察报酬递增思想在经济学中立足与否的一条重要线索。为保持两者的融洽性,马歇尔试图从两个方面来达到这一目的:一、对竞争的特殊理解;二、试图通过构建动态学的分析范式来解释、容纳报酬递增思想。在马歇尔的体系中,“市场的不完美性”与第一方面相对应。“具有外部经济特征的报酬递增”、“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第二方面相对应。报酬递增思想的中断与新古典经济学对马歇尔思想的这两个方面的背离有重大的关系。新古典经济学对马歇尔经济学实现了“两大背离”,即对马歇尔的竞争理论的背离和方法论的背离。“两大背离”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学的科学化所必需。因为科学化要求精确化,精确化一般要求形式化,而在有限的数学工具的约束下,形式化又必须对现实作出极强的简化。正是这“两大背离”构成了报酬递增思想被新古典经济学抛弃的原因。具体而言: 第一、从对竞争理论的背离来看: 马歇尔对竞争的理解是现实层面的,古典经济学意义上的。因为在马歇尔的竞争理论中,消费者的需求并非是完全有弹性的,这样来自需求的限制就构成了对企业层面的报酬递增的抑制。当企业的内部规模经济不能导致垄断时,报酬递增和竞争均衡的共存就成为了可能。 在马歇尔的时代,伴随着边际革命的产生,竞争理论正经历着从古典意义上的竞争向新古典经济学中的完全竞争理论的转变。在竞争理论的演变过程中,完全竞争理论确立了其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它去除了古典经济学以及马歇尔经济学中竞争的现实性、动态性特征,而退化为一种抽象的、静态的研究假设。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的冲突,以及完全竞争对于证明边际分配理论的不可或缺性,使得报酬递增思想被排除在了主流经济学之外。而生产函数规模报酬不变的良好性质与完全竞争的完美结合,则为证明边际分配理论的合法性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也被广泛地认为是市场经济合法性的证明。在竞争理论的这一转变过程中,古老的报酬递增思想就因与完全竞争的冲突而被驱逐出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视野。此即报酬递增思想中断的原因之一。 第二、从对方法论的背离来看: 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反复强调,静态的局部均衡分析是难以处理报酬递增问题的。为了避免得出报酬递增会导致垄断这一与现实不符的结论,即马歇尔所提及的“古诺错误”,他转向了从生物学寻求帮助,从而避免了纯粹演绎法的方法论层面的不足。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一直试图构建一种动态的理论,以容纳报酬递增等动态性的问题。他所构建的“具有外部经济特征的报酬递增”、“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其背后隐含的就是其动态的分析范式,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是在进行构建“经济生物学”的尝试。在《经济学原理》中,事实上包含了静态分析(经济力学)和动态分析(经济生物学)两种不同的分析范式。因此,马歇尔的方法论呈现出明显的二元性。局部均衡分析属于前一种范式,而对报酬递增的分析属于后一种范式。马歇尔体系中的动态学是报酬递增与竞争能够相容的一个关键所在。对马歇尔的这一方法论特征的挖掘,尤其是对他的经济生物学的研究,可以视为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创新点。事实上,马歇尔对动态学的强调和其现实主义关怀密切相关。了解马歇尔的现实关怀,对于理解马歇尔研究经济学的初衷、职业历程、对经济学的整体看法、研究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对具体经济问题的看法是非常有帮助的。马歇尔的世界观指引了他的现实关怀,他的现实关怀指引了他研究经济学的方法,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使笔者对他所论述的报酬递增与竞争的关系的相容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不幸的是,在马歇尔之后,一方面,由于欧美社会科学中产生了反对使用生物学知识的源自意识形态层面的运动,另一方面,由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围绕着报酬递增的大争论,使得经济学的发展走向了一条“去经济生物学”的进路。作为在大争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人物,斯拉法、庇古、罗宾斯等人无疑使得新古典经济学走向了一条“去经济生物学,近经济力学”的道路。这使得主流经济学抛弃了马歇尔在动态分析范式上的尝试,并在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等基本假定的基础上,优先发展了马歇尔的静态学分析范式。而报酬递增问题属于动态学研究的范畴,在静态分析范式下,它是没有立足之地的。方法论的这一转变使得马歇尔对报酬递增与竞争进行调和的种种努力付之一炬。大多数新古典经济学家都放弃了构建动态经济学的尝试,即便有个别的经济学家(如克拉克、希克斯、奈特、熊彼特等人)承诺要构建动态经济学,不过这些学者的承诺或者是仅停留在了口头上,或者是做了一些不完美的尝试,但他们基本都没有涉及对报酬递增问题的分析。所以,在新古典经济学形式化大发展的时期,静态范式是占主导地位的,其中的动态学分析是非常薄弱的。在新古典经济学抛弃马歇尔的动态学、经济生物学,转向静态学分析范式的过程中,报酬递增思想就在主流经济学中消失了。因此,对马歇尔的方法论上的这一背离是报酬递增思想中断的另一重要原因。 鉴于报酬递增问题在新经济时代是如此重要,而报酬递增思想又有其古老的传统,因此本文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的。 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加深人们对报酬递增思想,尤其是马歇尔的报酬递增思想的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在新经济时代人们对报酬递增现象的一些困惑。另一方面,对报酬递增问题的深入理解,可以为制定相关的政策提供一定的现实指导。 理论意义:首先,本文的研究可以使我们理清报酬递增思想演进的脉路,并对报酬递增思想的复兴提供一些启示。其次,本文的研究可以对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启发。现代主流经济学所面临的形式化困境,使得重读马歇尔的思想遗产成为必要。经济学发展的高级阶段究竟路在何方,本文对报酬递增思想中断原因的解释,或许会对提供一些间接性的启发。
【关键词】:报酬递增 马歇尔 竞争 完全竞争 方法论 经济生物学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091;F224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11
- Abstract11-16
- 目录16-19
- 1 绪论19-27
- 1.1 问题提出19-20
- 1.2 为何以马歇尔为中心20-21
- 1.3 研究意义21-23
- 1.3.1 现实意义21-22
- 1.3.2 理论意义22-23
- 1.4 难点与创新点23-25
- 1.4.1 难点23-24
- 1.4.2 创新点24-25
- 1.5 研究思路25-27
- 2 文献综述27-52
- 2.1 国外研究27-44
- 2.1.1 报酬递增的内涵27-28
- 2.1.2 关于报酬递增思想中断的原因研究28-31
- 2.1.3 关于马歇尔的报酬递增思想的研究31-38
- 2.1.3.1 “报酬递增和代表性厂商”的大争论31-36
- 2.1.3.2 对马歇尔的报酬递增思想的后期观点36-38
- 2.1.4 关于马歇尔的动态学的研究38-43
- 2.1.4.1 对马歇尔动态学思想来源的研究39
- 2.1.4.2 对马歇尔的动态学思想的研究39-43
- 2.1.5 关于马歇尔的其他相关研究43-44
- 2.2 国内研究44-50
- 2.2.1 关于报酬递增思想中断的原因研究44-45
- 2.2.2 关于马歇尔的报酬递增思想及动态学的研究45-50
- 2.2.2.1 对马歇尔冲突的研究45-48
- 2.2.2.2 对马歇尔的动态学的研究48-49
- 2.2.2.3 对马歇尔的其他相关研究49-50
- 2.3 小结50-52
- 3 报酬递增思想的演变52-67
- 3.1 古典经济学及之前的分工思想52-54
- 3.2 马克思的分工思想54-55
- 3.3 马歇尔的报酬递增思想55-58
- 3.4 杨格的报酬递增思想58-60
- 3.5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报酬递增60-61
- 3.6 新增长理论中的报酬递增思想61-62
- 3.7 阿瑟的报酬递增思想62-65
- 3.8 新兴古典经济学中的报酬递增思想65
- 3.9 小结65-67
- 4 马歇尔论竞争67-72
- 5 竞争理论的转变——报酬递增思想中断的原因之一72-93
- 5.1 完全竞争理论的形成72-76
- 5.2 垄断竞争、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形成76-80
- 5.3 竞争理论演变的特点80-81
- 5.4 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的关系81-91
- 5.4.1 报酬递增的形式化表述81-83
- 5.4.2 报酬递增与完全竞争的冲突83-84
- 5.4.3 规模报酬不变与完全竞争、边际分配理论84-91
- 5.5 小结91-93
- 6 马歇尔的方法论93-121
- 6.1 作为现实主义者的马歇尔95-100
- 6.2 马歇尔的动态学:经济生物学100-119
- 6.2.1 对马歇尔的动态学的两派观点102-104
- 6.2.2 “经济生物学”的概念溯源104-106
- 6.2.3 从《原理》文本来解读经济生物学106-119
- 6.2.3.1 序言解读107-109
- 6.2.3.2 报酬递增与有机体类比109-116
- 6.2.3.3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与代表性企业116-117
- 6.2.3.4 经济学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过渡117-119
- 6.3 小结119-121
- 7 方法论的背离——报酬递增思想中断的原因之二121-143
- 7.1 对马歇尔的经济生物学的背离121-128
- 7.1.1 意识形态层面121-122
- 7.1.2 去经济生物学的过程122-128
- 7.1.2.1 斯拉法的批评123-125
- 7.1.2.2 庇古对马歇尔思想的背离125-127
- 7.1.2.3 罗宾斯对经济学的狭隘定义127-128
- 7.2 静态学在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主导地位128-141
- 7.2.1 静态学的大发展128-130
- 7.2.2 动态学的发展不足130-141
- 7.2.2.1 克拉克的静态学和动态学130-133
- 7.2.2.2 奈特的静态学和动态学133-135
- 7.2.2.3 熊彼特的静态学和动态学135-138
- 7.2.2.4 希克斯的静态学和动态学138-140
- 7.2.2.5 萨缪尔森的静态学和动态学140-141
- 7.2.2.6 评价141
- 7.3 小结141-143
- 8 结论与展望143-149
- 8.1 结论143-145
- 8.2 展望145-149
- 参考文献149-173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敏;“马歇尔两难”的解决与我国产业组织战略的选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2 王德勇,李友华;分工理论的演进与农村城镇化的实践要求[J];商业研究;2005年04期
3 刘辉煌,周琳;关于分工的经济学:历史回顾与近期发展[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4 石士钧;马歇尔供给理论再探讨[J];安徽财贸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5 魏婕;任保平;;西方经济学报酬递增理论的新发展述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王拓;分工经济思想的发展——从亚当·斯密到新兴古典经济学[J];当代财经;2003年11期
7 殷德生;;报酬递增与市场结构难题的研究进展[J];当代财经;2006年03期
8 翁瑾;刘明宇;;经济学关于空间结构研究的综述[J];当代财经;2006年06期
9 苗长虹;马歇尔产业区理论的复兴及其理论意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1期
10 许倩;“知识经济”冲击传统经济学——从报酬递减到报酬递增[J];发展研究;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成昆;[N];珠海特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陶军锋;劳动分工、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与收益递增——内生增长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王春宇;分工、专业化与产业集群研究[D];辽宁大学;2006年
3 杨慧玲;劳动协作及报酬递增[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崔晨秋;论马歇尔的企业家理论[D];河北大学;2005年
2 王澎涛;阿弗里德·马歇尔国际贸易理论研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刘东丽;马歇尔人力资本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100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100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