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霍奇森对马克思的“超越”
发布时间:2017-10-31 04:21
本文关键词:论霍奇森对马克思的“超越”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对我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造成了巨大冲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度式微和边缘化。近年来,以激进政治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加入了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阵营,企图以新的价值论和剥削理论取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霍奇森就是他们当中的典型代表。霍奇森试图沟通马克思和凯恩斯,在批判新古典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论的基础上,以斯拉法的实物量体系为起点,通过引入货币论,把斯拉法体系货币化、动态化,建构新的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均衡价格论。与此同时,霍奇森批评新古典主义的分配论否认资本主义剥削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虚伪性,指责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是先验的,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霍奇森建构了一个“多维度的”、“全面的”剥削理论。为澄清学术界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剥削理论的误解,扭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我国经济学界所处的不利局面,笔者试图沿着霍奇森的思路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进行深入剖析,并对霍奇森建构的所谓新的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剥削理论进行评析,以期推进和繁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本文首先考察了霍奇森建构的价值——剥削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以及这种研究范式在经济学界产生的重要影响;其次,文章对联合生产系统中存在负的劳动价值的可能性的假说进行了批判,并指出了霍奇森建构的“新价值”范畴混淆了价值的质的分析和量的分析,其从量的价值决定论实质是庸俗的生产成本论、供求价值论的折衷,通过对货币化的斯拉法体系的考察,发现货币并没有真正融入斯拉法体系;最后,文章通过霍奇森的剥削理论和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的对比研究,发现霍奇森的剥削理论是零散的、粗糙的,没有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和理论基础。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霍奇森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的批判是站不住脚的,其建构的所谓新的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价值理论和剥削理论非但没有超越马克思,反而是一种倒退。
【关键词】:霍奇森 斯拉法体系 劳动价值论 剥削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091.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1章 引言8-12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
- 1.1.2 研究意义8-9
- 1.2 研究方法9
- 1.3 文献综述9-11
- 1.4 研究的创新点11
- 1.5 研究框架11-12
- 第2章 霍奇森的“价值—剥削”理论的架构及其影响12-20
- 2.1 霍奇森的“价值—剥削”理论的理论基础12-18
- 2.1.1 霍奇森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价值—分配理论的批判12-15
- 2.1.2 霍奇森对马克思的价值—剥削理论的批判15-18
- 2.2 霍奇森对“价值—剥削”理论体系的建构18-19
- 2.3 霍奇森的研究范式在经济学界产生的重要影响19-20
- 第3章 评霍奇森对马克思的价值论的“超越”20-36
- 3.1 霍奇森基于传统的斯拉法体系对马克思的批判之批判20-25
- 3.1.1 斯蒂德曼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存在严重的误解21-23
- 3.1.2 斯蒂德曼建构的联合生产程序缺乏科学的理论基础23-25
- 3.2 霍奇森建构的所谓新的激进政治经济学的价值论25-31
- 3.2.1 霍奇森对价值范畴的二重性的认识存在偏误26-28
- 3.2.2 霍奇森建构的从量的价值论实质是生产费用论和供求论的折衷28-31
- 3.3 评霍奇森对斯拉法体系的“发展”31-36
- 3.3.1 货币并没有真正引入斯拉法体系33-34
- 3.3.2 货币化的斯拉法体系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社会再生产规律34-35
- 3.3.3 价格方程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35-36
- 第4章 评霍奇森对马克思的剥削理论的“超越”36-48
- 4.1 霍奇森对剥削理论的重构37-40
- 4.1.1 契约前的剥削37-38
- 4.1.2 契约后的剥削38-39
- 4.1.3 人类历史的生产方式的剥削形式的洞见39-40
- 4.2 评霍奇森的不依赖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40-45
- 4.2.1 讨价还价剥削论的批判40-41
- 4.2.2 有形剥削论的批判41-42
- 4.2.3 权利剥削论的批判42-44
- 4.2.4 阶级剥削论的批判44-45
- 4.3 霍奇森视野中所不具备的马克思理论的优势45-48
- 4.3.1 霍奇森的剥削理论缺乏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45-46
- 4.3.2 霍奇森没有从剥削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剥削”范畴46-48
- 第5章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4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54-55
- 后记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忠任;;论联合生产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兼容性[J];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3期
2 罗雄飞;;斯蒂德曼实物量关系分析中的逻辑问题[J];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03期
3 冯金华;侯和宏;;负剩余价值和正利润可以同时存在吗?——破解斯蒂德曼的联合生产之谜[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4 白暴力;白瑞雪;;斯拉法价格体系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5 王坤;;从政治经济学转向政治哲学:解读剥削理论的视角转换——兼评析关于“剥削”的争议[J];探索;2010年06期
6 王峰明;牛变秀;;“剥削”与“非剥削”——立足于马克思《资本论》及其《手稿》的辨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06期
7 曾庆福;;罗默的“一般剥削理论”评析[J];江汉论坛;2007年07期
8 丁堡骏;;实物量关系分析体系究竟错在哪里?[J];海派经济学;2006年03期
9 段忠桥;;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3期
10 贾根良;奥地利学派的演进:传统与突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娜仁琪琪格;马克思与罗默剥削理论的分析及比较[D];内蒙古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207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120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