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研究
【摘要】: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问题,同时,也严重影响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如何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新中国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该问题都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也形成了一定的思想智慧结晶。 本文以胡锦涛同志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为研究对象,主要对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及重要意义进行了非常细致地梳理和较为全面地探讨。本文首先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列宁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区域发展的思想等方面梳理了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胡锦涛对国际形势的正确认识、对国内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以及对西部地区发展困境的深刻体会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分析了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形成的前提条件,进而详细地重现了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孕育、发展和形成过程。文章从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入手,重点梳理总结了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梯度递进、整体协调的“全国一盘棋”思想,功能主导、升级发展的区域振兴思想,统筹城乡、点面结合的城市群落发展思想,环境保护、人地协调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思想和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体制保障思想等,同时,还分析凝练出了该思想内容的“强调区域发展的全面性、重视区域发展的特色性、注重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三大鲜明特点。最后,本文阐述了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期系统梳理和全面总结胡锦涛的区域协调发展思想,使人们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该思想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实践贡献,进而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引方向、保驾护航。 在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区域发展活力进一步得到激发,各具特色的经济功能区竞相发展,可以预见,民族团结稳定以及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推进。
【关键词】:胡锦涛 区域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092.7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论9-12
- 一、论文选题的思考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三、相关概念界定11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11-12
- 第一章 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12-18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12-14
- (一) 矛盾协调发展理论12
- (二) 社会交往发展理论12-13
- (三) 社会生产力协调发展理论13-14
- (四) 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理论14
- 二、列宁的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理论14-15
- (一) 经济发展兼顾“重点制”和“平均制”14-15
- (二) 经济发展应当“普遍高涨”15
- 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区域发展的思想15-18
- (一) 毛泽东的区域均衡发展思想15-16
- (二) 邓小平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思想16
- (三) 江泽民的区域协调发展思想16-18
- 第二章 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18-27
- 一、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形成条件18-20
- (一) 对国际形势的正确认识18-19
- (二) 对国内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19-20
- (三) 对西部地区发展困境的深刻体会20
- 二、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形成过程20-27
- (一) 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孕育时期(1985-2002)20-23
- (二) 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发展时期(2003-2007)23-24
- (三) 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形成时期(2008-2012)24-27
- 第三章 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想27-38
- 一、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导原则:科学发展观27-28
- (一) 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以人为本27
- (二) 区域协调发展的立足点:全面协调可持续27-28
- (三) 区域协调发展的方法导向:统筹兼顾28
- 二、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28-36
- (一) 梯度递进、整体协调的“全国一盘棋”思想28-29
- (二) 功能主导、升级发展的区域振兴思想29-32
- (三) 统筹城乡、点面结合的城市群落发展思想32-33
- (四) 环境保护、人地协调的主体功能区建设思想33-35
- (五) 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保障思想35-36
- 三、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内容的特点36-38
- (一) 强调区域发展的全面性36-37
- (二) 重视区域发展的特色性37
- (三) 注重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37-38
- 第四章 胡锦涛区域协调发展思想的重要意义38-46
- 一、理论意义38-40
- (一) 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38-39
- (二) 继承和发展了中共三代领导人关于区域发展的思想39-40
- (三) 进一步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40
- 二、现实意义40-46
- (一) 激发了区域发展活力41-42
- (二) 形成了各地区有特色的经济体42-43
- (三) 促进了民族稳定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43-44
- (四) 构建了社会共同富裕的发展机制44-46
- 参考文献46-50
- 致谢50-5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锦涛:切实贯彻落实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J];中国科技产业;2007年03期
2 周小云;;区域协调发展的困境和路径选择[J];商业研究;2006年16期
3 杨子生;;2006’全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简报[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6期
4 隋凤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推进垦区现代农业主体功能区建设[J];黑龙江史志;2007年03期
5 孙海燕;;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构建[J];经济地理;2007年03期
6 张杏梅;;主体功能区建设的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2007年09期
7 郑智辉;;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夯实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基础[J];经济论坛;2008年07期
8 赵伯杰;;清远:将老区建设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J];源流;2009年04期
9 姜文仙;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的产权经济学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06期
10 林建永;吴永兴;;城乡一体化的阶段性特征与战略思路[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国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区域协调发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张崇康;胡强仁;;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政策选择[A];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文祥;郑丽莉;;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分析[A];2011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进程中的大都市治理(论文集)[C];2011年
4 刘学敏;王珊珊;;北京低碳城市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李曦辉;;科学发展观、微观经济理论与区域协调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刘t,
本文编号:11225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12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