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知识产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1 22:08
本文关键词:基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知识产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劳资关系 知识产权 知识劳动 资本 科学技术
【摘要】:从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视角探讨知识产权问题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多见。本文首先系统总结了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其当代发展。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集中体现在《资本论》当中,同时在其它著作中也有过经典的阐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的劳资关系表现为雇佣劳动关系,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和存续的前提是劳动条件与劳动者相分离,资本家占有劳动条件,从而实现对劳动者的雇佣,进而占有、剥削、支配劳动,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再生产出来。 在马克思生活的工业社会,生产条件主要表现为机器、厂房等物质生产资料,而在后工业社会,生产条件主要表现为知识和信息,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劳动成为主要的劳动形式。由于知识的无形性和占有、使用的非排它性,劳动者具备与知识生产要素直接结合的条件,从而对资本雇佣、控制劳动提出了挑战。为了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继续实现生产条件与劳动者的分离、将知识劳动整合进资本主义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催生了知识产权制度。基于知识产品中公共知识与新创造的知识不可分割、难以区格的特点,资本借助知识产权大量侵占公共知识,进行知识圈地,完成知识和信息的原始积累;利用知识劳动对研究设备等有形条件的依赖性,资本以占有知识创新“硬件条件”的方式实现了对知识劳动的早期雇佣,并通过推动知识产权“雇佣作品”、“雇佣发明”等制度将知识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以知识产权的形式收归资本家所有,实现了通过“硬件”占有“软件”的目的;大量占有知识产权的资本又反过来通过知识产品的垄断权实现对全球生产流程的整合,通过“软件”控制了“硬件”,最终实现了对全球劳动、尤其是知识劳动的全面整合,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继续存续并且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而知识劳动者受到雇主知识产权的严格限制,对自己所创造的知识成果不能够自由的使用及与他人进行自由交流,知识产权加剧了知识劳动的异化。 劳资关系的演进与知识产权的制度变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商品化,不断带来新的知识资源和利益,劳资双方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两大利益群体在知识生产、知识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合作、分立、斗争是知识产权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封建社会末期,劳资双方在与封建王室特许权的斗争中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了近代知识产权制度的产生,有效限制了王权对自由竞争的干涉。当知识产品生产与知识创新日益成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时,劳资双方出现了分裂,资本家凭借强大的资金优势,大量雇佣知识劳动者专门从事知识创新活动,并通过游说立法,使基于雇佣关系所产生的知识产品以知识产权的形式归资本家所有,进而全面控制社会知识资源。知识产权制度也在资本的推动下不断的扩张和滥用,造成了劳资之间、资本与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深化,全世界范围内反对知识产权的呼声越来越高,知识产权制度也将面临新的变革。 知识产权的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知识产权使个别大企业获利的同时,也提高了多数企业接触、使用知识的成本,从而使资产阶级内部出现了巨大的矛盾,尤其是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矛盾。知识产权的过度发展事实上损害了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企业对知识产权的严格控制使知识劳动者与外界的信息交流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劳动者的创造潜质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加之知识产权利益在劳资双方分配的失衡,将继续加剧劳资矛盾,引发劳动者知识权力与资本权力的冲突。现代社会信息化的生产力为知识权力超越资本权力提供了条件,知识产权也将逐渐摆脱资本的控制,向着重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方向倾斜。 在劳资关系外部,资本对知识产权的控制常常建立在对公共资金所投资的知识成果的占有基础上,私营部门与公共机构在知识创新成果的创造和分配方面存在合作和竞争的关系,但二者追求目标的根本差异将使二者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公共机构知识创新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补充,也是限制资本垄断知识的重要力量。以劳动者自由创造、开放产权、免费共享为特点的创新2.0模式的迅速发展,为劳动者自由联合实现知识创新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在未来也将对知识产权制度提出更大的挑战。劳资关系内部与外部的双重矛盾,将推动知识产权制度向公共利益作出更大的让步。本文最后提出劳资关系视角下的知识产权理论对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启示。我国应当在积极应对国际资本知识产权扩张的同时,着重保护知识劳动者的知识产权利益,积极探索和完善知识产权的替代模式。
【关键词】:劳资关系 知识产权 知识劳动 资本 科学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091.91;F24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第1章 绪论12-28
- 1.1 问题的提出12-15
- 1.2 研究意义15-17
- 1.2.1 理论意义15-16
- 1.2.2 现实意义16-17
- 1.3 文献综述17-24
- 1.3.1 非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产权理论研究现状17-21
- 1.3.2 马克思主义知识产权理论的研究现状21-24
-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24-28
- 1.4.1 研究思路24-25
- 1.4.2 研究方法25-26
- 1.4.3 创新点26-28
- 第2章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及其当代发展28-45
- 2.1 劳动与资本的概念28-31
- 2.1.1 劳动的概念28-30
- 2.1.2 资本的概念30-31
- 2.2 马克思的劳资关系理论31-41
- 2.2.1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31-34
- 2.2.2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34-37
- 2.2.3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主要分析方法37-41
- 2.3 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的当代发展41-45
- 2.3.1 知识成为主要的生产要素41-42
- 2.3.2 知识劳动成为主要的劳动方式42-43
- 2.3.3 当代劳资关系的新发展43-45
- 第3章 劳资关系与知识产权的关联性分析45-59
- 3.1 知识产权理论概述45-51
- 3.1.1 知识产权的概念45-47
- 3.1.2 知识的商品化与产权化47-49
- 3.1.3 知识产权商品的价值二重性49-51
- 3.2 知识产权中的劳动因素51-56
- 3.2.1 知识劳动的特征51-53
- 3.2.2 知识产权中的“一般劳动”及其价值53-55
- 3.2.3 知识产权中的“活劳动”及其价值55-56
- 3.3 知识产权中的资本因素56-59
- 3.3.1 资本对“一般劳动”的占有56-57
- 3.3.2 资本对“活劳动”的占有57-59
- 第4章 劳资关系视域下的知识产权理论探析59-73
- 4.1 知识产权是实现劳动条件与劳动者相分离的重要途径59-65
- 4.1.1 知识产品与劳动者相分离59-61
- 4.1.2 知识圈地运动61-63
- 4.1.3 知识产权的异化63-65
- 4.2 知识产权是资本全面掌控生产的重要手段65-70
- 4.2.1 资本对知识劳动的整合65-67
- 4.2.2 资本对知识权力的控制67-68
- 4.2.3 知识产权的全球扩张68-70
- 4.3 知识产权是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70-73
- 4.3.1 知识产权促进少数资本获得超额剩余价值70-71
- 4.3.2 知识产权有利于资本获得绝对剩余价值71-72
- 4.3.3 知识产权阻碍多数资本获得相对剩余价值72-73
- 第5章 劳资关系演进与知识产权制度变迁73-90
- 5.1 劳资合作与知识产权制度早期的发展73-79
- 5.1.1 劳资联合与知识产权制度的起源74-77
- 5.1.2 劳资互利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初步发展77-79
- 5.1.3 知识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群体的分化79
- 5.2 劳资分立与知识产权的扩张79-84
- 5.2.1 雇佣劳动在知识创新领域的发展79-81
- 5.2.2 雇主知识产权的确立81-82
- 5.2.3 资本控制下知识产权的扩张82-84
- 5.3 知识产权滥用与新的知识产权革命84-90
- 5.3.1 资本控制下知识产权的滥用84-86
- 5.3.2 “旧知识产权时代”的衰退86-87
- 5.3.3 “新知识产权时代”的兴起87-90
- 第6章 劳资关系理论视角下知识产权制度的展望和启示90-109
- 6.1 知识产权对资本的超越90-96
- 6.1.1 资本之间的矛盾促使知识产权超越资本90-91
- 6.1.2 知识权力的崛起推动知识产权超越资本91-93
- 6.1.3 知识产权仍将长期存在93-96
- 6.2 公共机构知识创新对知识产权激励模式的补充96-99
- 6.2.1 公共研发的发展概况96-97
- 6.2.2 公共部门知识产权的发展97-98
- 6.2.3 知识产权领域的公私合作与竞争98-99
- 6.3 创新2.0模式对知识产权的挑战99-104
- 6.3.1 自由软件运动100-101
- 6.3.2 维基百科模式的发展101-102
- 6.3.3 自由劳动与开放产权102-104
- 6.4 劳资关系理论对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启示104-109
- 6.4.1 积极应对国际资本的知识产权扩张104-105
- 6.4.2 着重保护劳动者的知识产权利益105-106
- 6.4.3 积极探索和完善知识产权的替代模式106-109
- 第7章 结论109-111
- 7.1 知识产权是资本实现劳动条件与劳动者分离的重要手段109
- 7.2 劳资关系演进与知识产权制度变迁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109
- 7.3 劳资体系的矛盾将推动知识产权超越资本的控制109-111
- 参考文献111-135
- 致谢135-137
- 作者简介137-13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1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泳;知识产权法与技术、文化创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5期
2 陈征;再论科学劳动——学习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体会之三[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3 陈征;论现代精神劳动[J];当代经济研究;2004年07期
4 周晓梅;;运用马克思劳资关系理论分析我国私营企业的劳资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09期
5 何祚庥;马克思主义和知识经济[J];当代思潮;1999年01期
6 刘海藩,季彭;热话题与冷思考(二十)——关于新时期资本和劳动的若干问题[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04期
7 鄢显俊;;“自由软件”运动要追求什么样的“自由”?——斯多尔曼思想评述[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8 李正卫;技术动态性、组织学习与技术追赶:基于技术生命周期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07期
9 汤建龙;张之沧;;安德瑞·高兹的“后马克思”技术观——资本主义技术和分工批判[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9年01期
10 宋刚;唐蔷;陈锐;纪阳;;复杂性科学视野下的科技创新[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11239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123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