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国际贸易动力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1-13 14:00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国际贸易动力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国际分工—协作 超额剩余价值 国际贸易 动力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汹涌袭来,并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国际贸易不论从范围和规模上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随着贸易规模的激增与贸易层次的提高,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也逐一显现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国际贸易健康、顺利的进行,所以,解决我国国际贸易中所暴露出的问题,维护我国国际贸易正当利益便成为当务之急。在对这些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之后,我们便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发生无不与推动国际贸易产生与发展的原因即国际贸易动力息息相关。所以,对国际贸易动力进行深入研究,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针对国际贸易的动力,西方经济学家很早就从不同的方面对其有过论述,其中最为著名的就要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以及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其它的还有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资源禀赋学说等等。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之上,在其多部著作中散述了其国际贸易思想,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分析,并对其进行逻辑归纳与深入挖掘,概括推动国际贸易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对于丰富与完善马克思主义国际贸易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依据此动力原理,结合我国实际,找出阻碍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问题,对于推动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从马克思一般贸易动力理论开始说起,分别从一般贸易的宏观和微观动力两个方面阐述了贸易发生的必然性,接着以马克思的国际分工为重要理论支撑,指出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的基础,并明确指出:国际分工的原因也就是推动国际贸易的原因即资本扩张的本性和由此推动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再从资本扩张的本性上进一步深入挖掘,从而找出了国际贸易的深层次动力即正是由于资产阶级不断地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断地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促使资产阶级跨越国境推动资本全球扩张,最终形成国际贸易并推动国际贸易继续发展与深化。并以此论点为根据,结合我国国际贸易实际,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找出我国国际贸易动力不足的问题所在,然后从这三个层面出发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逐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利益,维护我国国际贸易的正当利益。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091.91;F7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芝玲;郝国英;;出口导向战略弊端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刘群;论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可能性[J];财经科学;2005年04期
3 徐韬;;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下的人民币国际化[J];银行家;2010年11期
4 崔朝栋;;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5 王全新;任山庆;;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与改进[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6期
6 刘阅;;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J];法制与社会;2009年19期
7 粟国敏;;我国企业自主创新问题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6年11期
8 耿群;;人民币汇改影响广泛而深远——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一周年回顾与展望[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8期
9 胡景岩;;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2006年11期
10 侯铁珊,李小红;对出口导向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本文编号:1180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18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