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与国际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4 19:30

  本文关键词:中国碳交易市场的机制设计与国际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碳交易市场 国际比较 机制设计


【摘要】:摘要: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其本质是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环境外部性问题。环境经济学的解决思路是,将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外部成本进行内部化,碳交易市场应运而生。作为国际社会最重要的温室气体减排方式之一,碳交易市场在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迎来了新的重大挑战:第一,欧盟碳交易体系(EUETS)配额交易制度面临着严重的市场失灵,价格不断发生硬着陆,市场几度濒临崩溃;第二,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从2011年开始试点区域性的碳交易市场,采取分别发展不同区域碳交易市场,再逐渐融合的理念。需要积极总结区域试点的成功经验并开展顶层设计,科学推进各区域市场之间的整合,最终实现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形成。 在这些新的背景下,本文采取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以及定量分析的研究方法,针对碳交易市场国际比较及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制度建设,开展了系统研究。论文首先对目前国内外碳交易的相关理论以及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进行综述和研究分析,归纳了碳交易市场的产生背景、形成过程、市场特点、发展形态,并分析其一般运行原理,对温室气体减排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整理和评述碳排放管理的环境经济学理论,以环境经济学中的排污权交易理论作为切入点,着重分析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实证研究方面采用计量工具(GARCH模型)对EUETS的价格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在碳市场运行中,如何积极应对和干预价格影响因素,以实现市场平稳发展。使用博弈论方法对国家间碳减排合作进行模型分析,进而提出国际碳谈判博弈中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思路。最后则对国内碳交易试点的比较分析和案例分析,提出适合中国国情和经济与社会发展阶段的碳交易区域发展方案和顶层设计方法。 本文的结构如下: 第一章为引论部分,就研究题目的提出背景、研究的现实意义、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基本框架进行说明。同时简要介绍全球气候问题的实质以及我国面临的形势和国家应对政策。介绍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基本的策略框架及制度体系。其中的一条主要线索是以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到《京都议定书》以及巴厘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坎昆、德班、华沙的国际气候谈判历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国际公约和议定书中所形成的国际碳排放交易的法律与制度基础。同时论述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碳市场建设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对气候变化的文献进行了系统性梳理,主要对目前国内外碳交易的相关理论以及排污权交易的基本理论进行综述和研究分析。系统归纳、整理和评述碳排放管理的环境经济学理论,着重分析国际碳排放交易机制,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比较分析环境管理政策工具,以环境经济学中的排污权交易理论作为切入点,运用合理的经济模型,力求论证碳交易、排污费、碳税等环境管理政策的优劣所在。 第三章题目为国际谈判进展及我国面临的形势,主要介绍国际社会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基本的对策框架及制度体系。其中的一条主要线索是以从《联合国气候变化公约》,到《京都议定书》以及巴厘路线图,再到哥本哈根、坎昆、德班、华沙的国际气候谈判历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国际公约和议定书中所形成的国际碳排放交易的法律与制度框架,并总结对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建立博弈论模型,分析我国在后京都时代国际谈判中面临的形势与应该采取的最优策略,归纳出当前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形态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第四章题目为国际碳交易体系,本章回顾欧盟EUETS与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国家的碳交易市场体系,并进行对比研究。对全球碳交易市场进行结构划分,其中包括强制性市场和自愿性市场、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等,并从碳排放的交易规则、减排政策、资金机制、运作模式等方面对其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在碳排放交易的实践方面,主要分析“欧盟排放交易计划”和“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减排计划”在碳交易方面的市场模式和运行经验。 第五章题目为碳交易价格实证分析,本章使用欧盟最大的碳现货市场Bluenext的EUA日度数据进行分析,时间维度为2008年8月18日到2012年8月1日,基本覆盖了EUETS第二阶段的大部分时期,其交易价格波动基本反映出EUETS体系中碳排放配额的供求关系。使用A-PARCH模型拟合Bluenext碳交易市场中的收益率,分析影响碳市场交易价格的因素,和基于收益率的经济学内涵及其影响参数等,并从实证分析中得出我国建设国内碳交易市场的经验与启示。 第六章题目为中国碳市场发展及展望,论述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历程、现状与展望。主要介绍中国参与国际碳市场的历史进程以及与主要国家的双边或多边气候合作,分析国内碳市场建设的内外因素,中国建设国内碳市场的探索与展望。介绍在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中与中国最为相关的清洁发展机制,以及该机制下中国积累的项目减排经验与技术。对中国现行碳交易试点的发展现状与机制体制进行比较研究。 第七章题目为国内碳市场机制设计,研究碳市场发展的机制设计理论。碳市场的合理机制设计,包括总量设置、分配方法、排放转移机制、MRV机制、交易机制、惩罚机制等。只有科学的交易机制设计,才能促进碳市场的稳定性、有效性、流动性。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碳交易市场的一般化机制设计原理。 第八章题目为碳交易试点案例分析,以典型地区排放权交易试点为研究案例,探讨碳交易体系的组织与制度,包括有关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金融体制等,对国内主要区域碳市场的机制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参考国外国内典型碳交易机构的运行经验,分析比较优势并提出进一步的政策建议,提出改革思路。 第九章题目为结论与研究展望部分,将前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性地归纳总结,提出中国碳交易市场的顶层设计思路与方案。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832.5;X196


本文编号:1186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186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e7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