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收入分配思想浅论
本文关键词:朱熹收入分配思想浅论
【摘要】: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但是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却使得宋朝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的扩大。随着新的经济形势、社会阶层的出现,宋代展现出不同以往的经济发展态势,其中尤为突出的便是土地买卖的盛行。土地作为古代最为重要的生产资料,是绝大部分人们唯一的收入来源,因此土地的拥有量决定着一个家庭的生产与生活状况。然而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盛行,失去土地的农民也日益增多,这一现象也进一步的加剧的贫富差距的严重性。不过随着租佃关系在民间逐步的兴起,部分的破产农民通过租借地主的土地得以继续维持生存,然而大量的破产农民还是流入城市,这在另一层面上也使得城市出现了新的发展格局。大量人口的涌入虽然可以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一定规模的劳动力,然而由于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城市并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消化这些劳动力,因此,这就为城市的发展带来的诸多的问题,同时对于城市的治安也造成了一定的难度。不过宋朝政府对于商业发展的默许的态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城市的人口压力。然而商业的发展使得宋人追末逐利之风日渐浓厚,投身商业的人数大量的剧增,部分有商业头脑的人获得了大量的财富,不过大部分人仍旧在贫困线上徘徊。因此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宋朝贫富差距严重性。有鉴于此,宋代不同思想家对于社会所出现的新现象提出了各自的论述,其中较为突出的是浙东实学派和朱熹的主张。浙东实学派为新的社会形势以及所出现的新阶层张目,他们的思想有着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一方面他固守着儒学的传统思想,另一方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却又不得不有所改变。本文主要阐述了宋代理学代表人物朱熹的收入分配思想,在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通过对朱熹的收入分配思想的论述,从而来透析朱熹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另外本文也希望通过了解宋代的思想家对于解决社会贫富分化、收入不均所作出的努力,以求为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作出一点力所能及的贡献。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是绪论部分的内容,该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起与学术意义,另外对于本文所涉及到的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概念进行解析,最后阐述了本文应用的理论与研究的方法。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尤为的突出。宋代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而且随着新的社会经济形势的出现以及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宋代的仁人志士对于新的社会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那么宋人对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态势究竟采取了何种补救措施?这种补救措施的现实意义究竟如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的观念,以求为解决我国当前的贫富差距问题提出一点帮助。 其次阐述了朱熹的初次分配、二次分配、三次分配思想。在初次分配中,主要探讨了朱熹对于生产要素分配原则的看法以及对各种生产要素间分配矛盾问题的看法。在生产要素分配原则中阐述了朱熹对于土地、资本、经营管理、技术、劳动力等五个要素分配原则的。在二次分配中,主要探讨了朱熹对于宋代税收调节以及社会保障两个问题的看法。通过分析朱熹对社会上层、中层、下层三个阶层的税收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态度,进而透析朱熹的二次分配思想。朱熹的三次分配思想则主要阐述了朱熹对于社会中三个阶层所应承担的民间慈善责任的看法以及对民间不同慈善类型的看法,其中民间慈善类型可分为血缘性慈善、地缘性慈善业缘性慈善以及教缘性慈善四种类型。 最后是对朱熹的收入分配思想进行总结。分析了朱熹收入分配思想的特点、实质、影响。从而总结出朱熹仍旧坚守着传统思想,对于新的社会问题以及社会阶层持否认的态度。其思想的本质是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并为统治张目。然而朱熹的收入分配思想却客观上保障了下层人民的社会生产和生活,在面临一些自然灾害时有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作用,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灾难对于下层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因此朱熹的收入分配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生产的稳定进行具有一定的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092.2;F046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强;;“主宾之辨”与朱熹的认识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涂平荣;;荀子重农思想探微[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3 王靖轩;张法瑞;;《齐民要术》中地主家庭经济管理思想形成背景[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0期
4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评《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5 葛金芳;;“农商社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宋以降(11—20世纪)江南区域社会经济变迁[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李永卉;;宋代豪横的危害以及惩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欧阳辉纯;;论王安石的义利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1期
8 黄艳玲;;浅析《管子》的消费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9 柳雨春;;宋代商业中的女性[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赵险峰;;循韩孟之脉,立奇瑰之风——北宋诗人王令诗歌简析[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英坤;;朱熹教化思想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唐钧;;中国的社会保障政策评析[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孟庆鑫;范喜茹;;略论周世宗安排的辅政格局[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4 黄海涛;;孔子的经济伦理思想探析[A];孔学研究(第十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三次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杜林渊;张小兵;;北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农业发展[A];中外关系史论文集第17辑——“草原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汲军;;只此地 是生涯——辛弃疾由带湖而瓢泉的经济原因分析[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7 李忠民;;基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经济学理论创新[A];《资本论》与经济学的发展——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龚书铎;;清代理学的几个问题[A];传统思想的近代转换[C];2007年
9 王申;;土地视野下的宋代短陌[A];第十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河Y煤,
本文编号:12619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261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