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异化与卢卡奇物化的区别和联系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异化与卢卡奇物化的区别和联系
【摘要】: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我国一致推崇和学习的思想学说,它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评判,并为人类指明未来发展的道路。其中,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是重要的分支,它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有一定的相似性。其相似之处就在于两者都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商品拜物教现象,不同之处在于异化或物化理论上的概念、根源、扬弃途径等方面。本文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和卢卡奇物化理论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同与差异。
【作者单位】: 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F014.2
【正文快照】: 当前社会作为现代思想史重要组成部分的“异化”或“物化”理论问题依然是现代思想哲学界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在当前的世界形势和国内形势下,人们的生活状态仍与异化或物化存在密切的联系,对“异化”或“物化”理论问题进行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劳动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一兵;市场交换中的关系物化与工具理性的伪物性化——评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J];哲学研究;2000年08期
2 贾婕;;卢卡奇的总体性情结[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3 李俊文;;卢卡奇的思想生涯[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年05期
4 焦佩锋;;卢卡奇总体性范畴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02期
5 耿姗姗;;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初探[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0年08期
6 梁涛;;卢卡奇物化思想的来源分析[J];网络财富;2010年24期
7 罗静;;对卢卡奇总体性理论的认识[J];经营管理者;2013年26期
8 武戈;;卢卡奇“物化”学说之我见[J];改革与开放;2009年10期
9 高红;杨晓伟;范秀同;;探析青年卢卡奇哲学视阈中的理论与实践统一[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2期
10 周婷;;卢卡奇的“总体性”思想及其对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3 罗纲;;一种浪漫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卢卡奇对反讽辩证法的演进[A];“马克思与浪漫主义传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拥军;;从唯心主义总体性到唯物主义总体性——兼评卢卡奇对《历史与阶级意识》的自我批评[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刘振起;;“自然即社会范畴”思想解读——浅析卢卡奇的历史—自然观[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6)[C];2008年
7 韩雅丽;;物化、异化与人的生成[A];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丛(第二辑)[C];2012年
8 罗骞;;内在于历史的具体的总体性——《历史与阶级意识》对马克思哲学本真性的阐发[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4)[C];2004年
9 张双利;;从韦伯到马克思——再论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批判[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 黄力之;“卢卡奇现象”:品质重于文本[N];社会科学报;2004年
2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为卢卡奇寻找回来的青年时代[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于冬云/编写;物化与焦虑[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袁一达(作者系北京大学哲学系99级博士生);对卢卡奇思想的独到见解[N];云南日报;2001年
5 广州大学 鄞壬;卢卡奇对“对象性形式”的批判与超越[N];山西青年报;2014年
6 单世联;“独特的”德国史[N];南方周末;2008年
7 采访人 本雅明·布鲁姆博格 潘·诺格内斯 王平 译;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袁一达;卢卡奇晚年三大理论创新[D];北京大学;2002年
2 刘向国;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静;作为文化批判的审美[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孟Pr;民主化与人类解放[D];南开大学;2014年
6 刘明文;卢卡奇本体论思想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银辉;穿越“晦霾”走向新生[D];河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培挺;论卢卡奇的同一的主体——客体思想[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艳君;卢卡奇的合类性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1年
3 贾敏;卢卡奇“类”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恒贵;卢卡奇美学思想述评[D];安徽大学;2003年
5 梁栋;卢卡奇的物化观及其现实意义[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6 魏宏亮;卢卡奇“总体性”思想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7 吴菲;卢卡奇“社会主义民主”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8 李丹;卢卡奇关于马克思本体论基本原则的思想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牛鹏云;卢卡奇的物化思想[D];中共浙江省委党校;2014年
10 樊晓东;卢卡奇物化理论探析及其当代意义[D];黑龙江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850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285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