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7 15:13

  本文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按生产要素分配 按劳分配 出处:《湘潭大学》200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明确而正式地提出按生产要素分配,这在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史上尚属首次,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的重大调整和变革,是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本文拟对之作一番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 本文第一章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着手,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然后在批判资产阶级国民收入分配论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对象是剩余产品价值。第二章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性质,分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社会制度属性、与剥削、两极分化、按劳分配的关系。第三章首先分析了我国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障碍,然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途径。第四章分析了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作用与影响。
[Abstract]:Comrade Jiang Zemin pointed out in the report of the 15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that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should be the main body, and various ways of distribution should coexist" and "combine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with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allow and encourage capital." Technology and o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participate in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 "it is the first time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hina's socialist economic theory that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factors of production is clearly and formally proposed, and it is a major adjustment and reform of the way of distribution of socialist income and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he said. It is a great breakthrough in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income distribution. Because of the importance of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intends to make a systematic and in-depth study on it.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connotation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analyz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of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socialism. Then, on the basis of criticizing the theory of bourgeois national income distribution, the author proves that the object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factors of production is the value of surplus products. Chapter two analyzes the nature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factors of production from four aspects. They are the social system attributes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factors of production, and the relations with exploitation, polarization and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work. Chapter three first analyzes the obstacles to the realization of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China. Then it puts forward the way to realize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in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hapter 4th analyzes the function and influence of the distribution according to the factors of production.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F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燕华;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有机结合[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余启才;;按生产要素分配实质是按劳分配[J];学习与实践;2000年03期

3 卢国杰;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韩俊卿;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矛盾统一关系刍议[J];学习论坛;1999年01期

5 聂陆安;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的作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年19期

6 赵立民;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分配方式的新突破[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7 杨长友;;按生产要素分配也是按劳分配[J];社会科学动态;1998年10期

8 李长生;;试论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J];学理论;2001年04期

9 汤国钧;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探索[J];学术界;1999年04期

10 沈卫平;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J];现代经济探讨;199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富阁;;按生产要素分配和按劳分配[A];纪念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十周年理论研讨会专辑[C];2002年

2 郭德;李月娟;;从按劳分配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转化[A];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探析[C];2002年

3 高文文;;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问题的探讨[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年

4 张鸿;杨文宇;;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收入合理分配的关键[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宁向东;;按生产要素分配与三位一体公式[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杨建军;;知识、分配、剥削与劳动价值[A];第十二次资本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新思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杨梅枝;;试析按劳分配与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姚先国;郭继强;;按劳分配新解:按劳动力产权分配[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10 傅红春;;中美个人收入的要素结构[A];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探讨[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常华敏 朱洪英 张松顷;事业单位分配改革思考[N];组织人事报;2005年

2 乔丽萍;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3 杨承训;改善民生要坚持基本分配制度[N];中国改革报;2007年

4 上海社会科学院 赵平之;按要素分配激发效率[N];社会科学报;2006年

5 任胜 黄玲;让教师吃吃“大锅饭”又何妨[N];中国教师报;2006年

6 永城市第二高级中学初中部 张麦林;浅谈现阶段我国的分配结构[N];商丘日报;2006年

7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惠斌;“按劳分配”再理解[N];北京日报;2010年

8 重庆能源集团松藻矿山机械厂 杨建;还需拿稳“按劳分配”这杆秤[N];工人日报;2011年

9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李惠斌;“按劳分配”再理解[N];西安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汤笛声;按劳分配为主 多种方式并存[N];中国电力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任洲鸿;“新按劳分配”论[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3 杜彦瑾;分配和谐的均衡理论、效应分析与制度安排[D];湖南大学;2009年

4 杜彦瑾;分配和谐的均衡理论、效应分析与制度设计[D];湖南大学;2009年

5 胡爽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武汉大学;2010年

6 王力;兵团农牧团场收入分配制度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7 赵万江;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收入分配制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8 彭f;构建和谐社会的分配公平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夏芸芸;我国企业劳资收入分配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林凌;文学中的财富书写[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醒;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2 刘拓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按生产要素分配理论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3 左金隆;按生产要素分配相关理论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4 罗雪中;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石建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按劳分配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杨进汴;当前我国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7 李玲;利益激励机制与完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思考[D];西北大学;2006年

8 史晓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D];山东大学;2007年

9 郝鑫;试论按生产要素分配与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D];厦门大学;2007年

10 王海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94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494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d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