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增长

发布时间:2018-02-25 16:33

  本文关键词: 比较优势 动态比较优势 经济增长 出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核心理论。传统贸易理论以近乎完美的逻辑结构证明了国际产业布局的最佳状态。针对国内对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外贸战略指导作用的各种争论,本文研究了以比较优势理论作为我国贸易战略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指出发挥比较优势对于我国乃至整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而是我国贸易战略的基础。 本文力图在解决中国国内理论争论的同时,能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对比较优势理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并未局限于中国一国,而是从整个发展中国国家的角度阐述这一问题。本文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对一国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解说入手,,对照此后人们对比较优势战略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有效性的怀疑,提出应该适应理论和实践发展,建立一个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体系,将比较优势构成要素的扩展和细化以及比较优势的动态升级全部纳入这一体系。在此理论框架下,作者对比较优势战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机制进行了新的解说,以比较完整的逻辑顺序论证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挥比较优势战略是可以促进其在更高阶段上实现经济增长。 最后,作者对比较优势战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检验了所建立的动态比较优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解说在现实中是否发挥了作用。同时联系理论分析结果,结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的实际,为中国遵循动态比较优势理论发展经济提供了具体的政策参考,
[Abstract]: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the cor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The traditional trade theory proves the best state of international industrial layout with almost perfect logical structure. In view of the domest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it points to the foreign trade strategy of our country. All sorts of arguments about the role of guida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ignificance of using the 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hina's trade strategy, and points out that it is not an expedient or unnecessary measure for China and even the whole developing country to give full play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China's trade strategy.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its own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while solving the domestic theoretical disputes in China. Therefore, th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and economic growth is not limited to one countr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developing country,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explan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promoting a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In contrast to people's doubts about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a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system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he expansion and refinement of the constituent elements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the dynamic upgrading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are all brought into this system.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is theory, the author gives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promotion mechanism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to economic growth. In a relatively complete logical order,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strategy of exerting comparative advantage can promote their economic growth at a higher stage. Finally, the author mak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rategy on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t tests whether the mechanism explanation of the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 to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has played a role in realit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result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ty that China is a large developing country, It provides a concrete policy reference for China to follow the theory of dynamic comparative advantage to develop its economy.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3
【分类号】:F06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光远;;中国经济不会滞胀和硬着陆[J];IT时代周刊;2011年18期

2 ;新加坡《商业时报》5月13日 中国经济能继续高速增长吗?[J];黄金时代;2011年06期

3 ;中国经济面临“两难”选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0年07期

4 海闻;;对待经济增长不能走极端[J];共产党员;2011年14期

5 ;钟伟:制约中国经济的三大瓶颈[J];上海经济;2011年07期

6 时寒冰;;用中国逻辑研究中国经济[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2011年13期

7 魏颖;;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7期

8 姚景源;;中国经济不踩油门不刹车——200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及2004年经济展望[J];科技与企业;2004年01期

9 ;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六大问题[J];求知;2005年02期

10 ;质量型经济增长更具里程碑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孟维华;;中国经济增长是否促进福利增加?[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井百祥;刘长庚;孙红玲;;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配置模式[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卓成霞;;金融危机下保就业与保经济增长的博弈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4 胡曙光;;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一种政治经济的解释——兼论当前投资过热问题[A];投资增长速度研究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莫文;彭运石;;主观幸福感和经济增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鸿飞;于进才;孟繁一;;试析中国经济增长的环境成本[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张颖;汪昌来;;论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A];’2001天津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诸大建;孟维华;徐萍;;1980—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福利的贡献[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9 姜焰生;;现代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刘渝琳;白艳兰;;金融深化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小广 张云发;2003中国经济增长趋势前瞻[N];经理日报;2003年

2 张曙光;重新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N];中国经营报;2003年

3 白津夫;2001年中国经济增长分析[N];学习时报;2001年

4 ;人口红利续推中国经济增长[N];广州日报;2004年

5 肖 潇;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迫在眉睫[N];中国企业报;2004年

6 张军;什么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N];经济观察报;2003年

7 ;经济增长并不自动导致最大化就业[N];西安日报;2003年

8 记者 刘晓晖 鲁旭;中国经济增长真实可信[N];证券时报;2003年

9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故事[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10 季文;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力作[N];光明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拴友;中国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程治中;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李未无;汇率与经济增长[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4 娄洪;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5 张琳;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6 关春华;印度对外贸易政策改革绩效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黄菁;环境污染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及影响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8 张宝贵;教育科学发展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陈萍;文化软实力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然;市场化进程、企业家职能配置与经济增长[D];暨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新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和制度动因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2 周莹玉;比较优势与中国经济增长[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3 陈钢;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及政策选择[D];湖南大学;2001年

4 李纲;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D];郑州大学;2004年

5 赵家龙;中部地区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帅富成;长株潭区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7 陈梅;中国股票市场与经济增长相互作用机制及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8 林杨;内蒙古物流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童荟颖;新疆喀什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D];新疆大学;2010年

10 闫鑫;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34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534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88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