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什么是理论综述_新福利经济理论综述

发布时间:2016-11-23 16:13

  本文关键词:新福利经济理论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新福利经济理论综述

【内容摘要】 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支,它是很多应用经济学的基础。福利经济理论为人们审视社会生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促使人们重新思考自身所追逐的物质财富这一目标的价值与意义。作为一门学科,它已经有将近一百年的时间了,先后经历了从旧福利经济学到新福利经济学的发展。从中也对该学科的主要理论加以完善。但是直到最近几年才受到中国经济学界的关注。本文试图重点对新福利经济理论中的经典性研究成果加以介绍。

【关键词】 帕累托最优 福利经济 理论综述

新福利经济学是在批判和吸收庇古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的,也即是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新福利经济学对旧福利经济学做了许多补充和修正,无论是在方法论、基本观点以及政策主张上,都与旧福利经济学有所区别,而正是这些区别,才形成了现代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命题。

一、帕累托最优原理的发展与完善

1.帕累托最优

帕累托最优是福利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新福利经济学的主要内容都是

围绕这一概念发展、演化而来的。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率,而不的收入的均衡分配。所谓经济效率,是指生产资源的使用达到最有效的状态。当资源得到最适当配置时,经济就是有效率的,因而才能达到最大社会福利。

帕累托最优指的是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不可能通过资源的重新配置,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任何个别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反之,所谓帕累托无效率指的是一个经济还可能在其他人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和产品,使得一个或一些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在存在帕累托无效率的情况下,若进行了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某些人的效用水平在其他人的效用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有所提高,这种重新配置就是“帕累托改进”。

2.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的必要条件

实现帕累托最优配置的必要条件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分别为它的交换条件、生产条件和生产与交换的最优条件。

① 交换条件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指消费者之间商品的最优分配: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相等,即MRS1=MRS2。也就是说,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交易双方通过交换而使彼此得到最大满足的条件,是在一定的收入、价格和偏好基础上,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对于使用这两种商品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相等的。

② 生产条件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指生产者之间投入的最优配置:在两个生产者使用两种生产要素生产不同产品的情况下,这两个生产者的任何两种投入之间的边际技术替代率必须相同,即要求生产要素之间的边际转换率对使用该要素的生产单位来说是相同的,也就是MRT1=MRT2。这时,这两个生产者的产量都达到了最大化。

③ 生产与交换的最优条件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是指行业间的投入配置和消费者之间的商品分配都达到最优状态,即任何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等,即MRT=MRS。

在实际经济分析中,这三个条件常常被认为是帕累托最优化状态条件,亦称“帕累托条件”。

二、关于补偿问题

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很苛刻,现实中经常是在做出改变后一些人的境况好起来,而另一些人坏下去,改变前后是两种不能比较的境况。为此,经济学家提出了补偿问题,对补偿原则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三种福利标准,即假想补偿标准,双重标准和三重标准。

1.卡尔多-希克斯假想补偿标准。

认为尽管改变经济政策以后,可能使一方得利,另一方受损,但如果通过税收政策或价格政策,使那些得利者补偿受损者有余,那就不失为正当的经济政策,也就是说增加了福利。“在长期的一系列政策改变之中,政策改变对于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或然性的,这次是这些人受益,使另一些人受损,下次可能是这些受损而使另一些受益,结果相互抵消,而使全社会所有人都受益。”

2.西托夫斯基双重检验标准。

西托夫斯基认为,卡尔多-希克斯的福利标准只片面地考虑原来的收入分配,没有考虑到情况改变以后的收入分配。因此主张对福利检验必须是双重的,即必须有两个标准:首先是卡尔多-希克斯标准得到满足,其次是“反对变革的人们不可能贿使那些赞成的人投票反对这种变革”。

3.李特尔的三重福利标准。

李特尔认为:“不论卡尔多-希克斯或西托夫斯基标准,单独地或共同地,都能认为是福利标准,”因为其补偿都是假想的。针对希克斯的“在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以后,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好起来”的说法,李特尔指出:“如果相当长的时间是一个长时间的话,那么大多数居民都会死掉(尽管境况变得好些)。”对此李特尔提出了三重标准:(1)卡尔多-希克斯标准满足吗?(2)西托夫斯基标准满足吗?(3)任何再分配都是适当的吗?

三、“社会福利函数”理论

福利经济学家试图在社会福利与影响社会福利变化的多因素之间建立一种模型,以此来分析与社会福利相关的问题。由于建立社会福利函数的关键是如何将个人偏好转化为社会偏好,对单个个人利益在社会整体中的利益权重评价不同,所建立的社会福利函数也不同。

1.边沁的哲学为指导的功利主义

以边沁的哲学为指导的功利主义者认为,人所有的行为的取舍以幸福为标准,社会的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加总,但组成社会的每个人,都只能作为一个计算,无论谁都不能算在一个之上,每个社会成员的每一单位效用是同等重要的。其福利函数图形是一条斜率为-1的直线。

2.罗尔斯认为“正义即公平”

而罗尔斯认为“正义即公平。??它不承认强加给少数人的牺牲可以由于许多人享有更大利益而变得无足轻重”。社会福利水平只取决于境况最糟糕的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境况最糟糕的社会成员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的效用水平不存在替代关系,只有改善境况最糟糕成员的福利水平,社会福利才得以增进。罗尔斯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一条L形的曲线。

3.伯格森、萨谬尔森等人的观点

伯格森、萨谬尔森等人认为功利主义和罗尔斯主义的社会福利函数均显极端,在有关理论争论的基础上,根据效用序数论提出了“一般社会福利函数”,试图改进帕累托标准,把公平和效率这两个问题同时纳入他们的分析框架,把比较和价值判断放在他们的分析结构中。伯格森、萨谬尔森认为既要承认穷人的一单位效用比富人一单位效用对整个社会来说更加重要,又不应过于强调低收入者效用水平提高的重要性。他们建立的社会福利函数是一条左上右下凸向原点的曲线。伯格森、萨谬尔森函数具有下列特点:

(1)社会福利函数可以直接表示为个人效用水平的函数,从而包含了所有个人的偏好;

(2)社会福利函数满足帕累托标准。这个性质是说在其他人效用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任

何一个人的满足提高都将引起社会福利的增进;(3)社会福利函数是上凹的并凸向原点。这说明两个人的满足程度对于福利来说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一个人收入相对增加过多,另一个人的满足就会大大减少,从而引起社会方面福利的增加状态迅速下降。

四、“相对福利”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些福利经济学家更加突出福利的主观性和“福利的相对性”。杜森贝利认为,每个人的消费支出不仅受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到周围人的消费行为及其收入和消费相互关系的影响。一个人的福利如果受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则“最适度条件”将更为复杂。美国著名的福利经济学家米香则认为,像美国这样的“丰裕社会”,人们不仅关心他们收入的绝对水平,而且更关心他们收入的相对水平,即他们在社会收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致出现这样一种极端情况:一个人宁肯在其他人的收入减少10%的前提下,把自己的收入降低5%,而不愿意大家的收入都增加25%。由于福利是相对的,福利与个人收入并无直接联系,因此,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对策和缩小国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政策都不能增加社会福利。而且,由于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因而福利永远不能得到满足。“相对福利”既否定了收入均等化措施,也否定了普遍提高国民收入水平的意义,认为任何社会变革都不能增进社会福利。

五、次优理论

帕累托最优前提条件是完全竞争,而现实中垄断、外部性、政府干预和税收等问题却到处存在,理论与现实的矛盾促使经济学家考虑对帕累托最优理论进行修正,出现了次优理论。兰卡斯特与利普西合作的《次优的一般理论》中认为:要全面符合帕累托最优条件是不现实的。他们用数学方法推算出,在有次优式的额外约束下,如果要使目标函数值最高,则:(1)每对产品一般都不应遵循MRT=MRS的最优条件;(2)新的次优条件复杂无比;(3)一个满足更多的最优条件的经济并不一定比满足较少最优条件的经济有效,除非前者满足所有的最优条件。次优理论提醒人们注意:零碎地运用最优政策规则可能会使事情变得更糟,除非这些规则是被普遍地运用。亦即改革应彻底地进行,零碎的修补性改革是没有什么益处的。可以说次优理论对福利经济学甚至是整个经济学的适用性带来了重大的冲击,使人们怀疑那些对现实进行修修补补的经济学研究是否还有必要。

对此,黄有光提出了第三优理论,他认为次优理论的全盘否定做法与人们的直观认识不相调和,经济政策虽有许多复杂影响因素,但不能说完全没有理论根据。最优和次优世界实际上都不存在,虽然次优被认为是“最优可行的”,但考虑到行政管理费用和信息不足,它实际上就不是最优,也不是可行的。而真正可行的是第三优,它依赖于“可

资利用的信息量和所需的行政开支费用”。可资利用的信息量有信息贫乏、信息不足和信息丰富三种情况,黄有光总结出了四个命题:(1)信息丰富时,在最优世界采用最优法则;(2)信息丰富时,在次优世界采用次优法则;(3)信息贫乏时,在第三优世界采用最优法则;(4)信息不足时,在第三优世界采用第三优法则。第三、第四命题是第三优理论的精华所在,通过数学推导,他得出了“在信息贫乏时,第三优理论收敛与最优理论;当信息和行政费用可忽略不计时,第三优理论收敛于次优理论;最优理论与次优理论是极端情况下一般第三优理论的特殊形式”的结论。

六、关于贫困的研究

饥饿、贫困和经济发展一直是阿马蒂亚?森的研究主题。森改进了衡量社会收入不平等及由此所致的贫困的指数。森认为传统的贫困指数存在着缺陷,一是贫困线的确定带有武断色彩,没有理论依据;二是忽略了贫富群体内部的不同贫困程度。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森在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基础上,引入社会对不同收入分配的偏好次序假定,提出了自己的贫困指数,即:P=H*[H+(1-I)*G]

这里,H是低于贫困线人口的比例,G是基尼系数,I是对收入的分配的衡量,0<I<1,仅在低于贫困线的个人中计算G和I。森阐明了这个指标应用的范围。例如贫困指标对贫困国家非常有用,但是他们的统计数据经常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用森的指标也能进行比较。森的福利指数是经济学与哲学相结合的产物,使重要经济问题的讨论重新返回到道德伦理方面。为此森拓展了对福利范畴的认识:创造福利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那些机会和活动。而这些机会和活动是建立在个人能力基础上,因而福利的实现又取决于其他一些因素,比如拥有房屋、食品、健康等,所有这些都应当在衡量福利时加以考虑。依据森这一精神所创建的联合国人文发展指数是对森的贡献的肯定。

森还对饥荒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现代社会的饥荒并不一定是由于粮食减产,往往是分配的不均、通货膨胀、分配结构改变等使穷人无法购买其所需粮食的,即“权利的失败”。森认为,在一个社会所有获取和控制食物的合法手段中,权利是最重要的。饥荒的发生,实际上往往是饥民获取食物权利的失效。

【参考文献】

1.孙月平, 刘俊, 谭军编著. 应用福利经济学. 北京 :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2.黄有光编著. 张清津译. 福祉经济学.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10

3.李珍主编. 社会保障理论.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12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出国留学、自然科学、经管营销、行业论文、工程科技、高中教育、IT计算机、医药卫生、旅游景点、表格模板以及新福利经济理论综述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新福利经济理论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86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886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7c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