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省级区域碳足迹及碳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9 03:32

  本文选题:MRIO模型 + 中国 ; 参考:《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科学识别我国各省区碳足迹及省际间碳转移特点,对于促进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和运行具有重要意义.基于MRIO模型,自主编制了包括12个省级区域、14个行业的200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这12个省级区域的碳足迹特点和省际间碳转移情况.结果显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工业化程度和人口等因素的不同,各省碳足迹特点呈现较大差异;我国存在由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和重化工业密集省份向经济发达地区和资源短缺省份的碳转移现象,其中,河北、山西和内蒙古三省对外省区呈现碳净调出态势且调出量较大;省际间距离越近,产业结构互补性越强,则省际间的碳转移规模也就越大.当前,我国应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强化区域内省际之间的相互协作,降低碳减排成本;在未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下,应综合考虑各省的碳足迹水平和省区间碳转移情况,科学界定各省区的碳排放责任,公平合理地分配碳排放配额,以促进我国碳市场的顺利运行.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dentify the 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rovincial carbon transfer between provinces and regions in China scientifically to promote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eration of a unified national carbon market. Based on MRIO model, the input-output table of China in 2007, which includes 12 provincial regions and 14 industries, is compil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footprint and inter-provincial carbon transfer among these 12 provincial regions are calcul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footprint of different provinces are different due to the different factors such a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industrial structure, energy structure, industrialization degree and population.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carbon transfer from energy-rich areas and heavy industrial intensive provinces to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and resource-short provinces. Among them, Hebei, Shanxi and Inner Mongolia provinces present a net carbon transfer situation and the amount of output is relatively large. The closer the inter-provincial distance, the more complementar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larger the scale of inter-provincial carbon transfer. At present, China should speed up the energy restructuring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transformation; strengthen the inter-provincial cooperation within the region, reduce the cost of carbon reduction; in the future of the national carbon emissions trading system,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China's carbon market, 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level of carbon footprint and the situation of carbon transfer between provinces and regions, scientifically defin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carbon emissions in each province, and allocate carbon emission quotas fairly and reasonabl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mooth operation of the carbon market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No.14BJY170)~~
【分类号】:X196;X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淑艳;谢高地;;中国产业部门碳足迹流追踪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2 ;消除碳足迹 企业在行动[J];绿化与生活;2011年02期

3 胡炜;;减少碳足迹,你我须努力[J];创新科技;2012年05期

4 芮加利;王子彦;;减少碳足迹的政府作为[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03期

5 吴明;;追寻“碳足迹”[J];大众标准化;2009年10期

6 王微;林剑艺;崔胜辉;吝涛;;碳足迹分析方法研究综述[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0年07期

7 罗运阔;周亮梅;朱美英;;碳足迹解析[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秦却;;“碳足迹”行动[J];新经济导刊;2010年04期

9 王奉安;;碳足迹——环保新坐标[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0年07期

10 祁悦;谢高地;盖力强;张彩霞;李士美;;基于表观消费量法的中国碳足迹估算[J];资源科学;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展展;;各国碳足迹评估工作概览及其启示[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王立国;廖为明;黄敏;邓荣根;;基于终端消费的旅游碳足迹测算[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董雪;柯水发;;国内外碳足迹计算方法、评估标准及研究进展[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曹磊;刘尊文;岳文淙;;中国产品碳足迹评价制度设计初探[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5 郑凯;陈学渊;韦文珊;吴永常;;农村社区碳足迹的内涵与计算方法研究[A];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专刊——2013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一)[C];2013年

6 梁淳淳;宋燕唐;云鹭;;产品碳足迹标准化研究[A];市场践行标准化——第十一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2014年

7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2009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贯彻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碳足迹与碳标签[A];江苏纺织学会通讯(总第127期)[C];2011年

9 赵先贵;肖玲;郝高建;高利峰;戴兵;;陕西省铜川市碳足迹动态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3年

10 李志强;刘春梅;;碳足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中部六省的实证[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石琨;“碳足迹”计算该信谁[N];文汇报;2009年

2 记者 高天宇;专家:碳足迹标准不权威[N];国际商报;2010年

3 郑平;大学生用行为艺术宣传“碳足迹”[N];科技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苏南;碳足迹盘查仍处初级阶段[N];中国能源报;2012年

5 文晋;英国推行食品“碳足迹”标签[N];中国包装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何诗霏 特约撰稿人 高波 张锐;走入国际贸易的“碳足迹”[N];国际商报;2010年

7 记者 戴恩国;国内首家产品碳足迹认证在沈阳开启[N];中国冶金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王菡娟;清除碳足迹或成绿色贸易通行证[N];人民政协报;2012年

9 记者 杨婧如;深企获照明行业全球首例碳足迹认证[N];深圳特区报;2013年

10 韩建军;达沃斯论环保,自己先消“碳足迹”[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闫明;农业生产碳足迹及氮肥去向的计量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2 林涛;天津市能源消耗碳足迹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3 程永宏;碳排放政策下供应链定价与产品碳足迹决策及协调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蕾;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船舶碳足迹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2 江永楷;中国各地区及工业行业水-碳足迹核算及情景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宋萍;青岛市碳足迹演进及减排潜力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6年

4 李彬;出口贸易中的碳流动及产品碳足迹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5 赵迅;不同农作措施对棕壤玉米田温室气体排放及碳足迹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宋海涛;工业碳足迹管理的管理会计功能与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6年

7 王雨佳;旅游业碳足迹测算及行业发展分析[D];暨南大学;2016年

8 张秀萍;山西省能源消费碳足迹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6年

9 钱小燕;基于PLC的碳足迹测定模型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10 纪芙蓉;陕西省能源利用碳足迹与植被碳承载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986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19986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9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