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硕士课程(科学发展经济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用什么经济理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吴敬琏、王东京教授商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经济学专业硕士课程(第4学期)
“科学发展经济理论研究”讨论思考题与参考文献
(修改稿,2013-2-28)
一、讨论思考题
1、关于“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就“调整”、“替代”、“整合”、“独创”诸派观点,你持何意见?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非此即彼”或“整合互补”抑或“整合创新”?
3、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联系何在?
4、明清以来,中国何以成为布罗代尔所言的“搞了斯密的自然形态的市场经济却没有搞资本主义”的特例?
5、根据中国基本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无可回避根本实际问题何在?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与科学发展观有何内在联系,“科学发展”只是经济增长理论的内容还是整个体系的核心理念?
二、参考文献
(专著类)
1、卓 炯: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
2、孙冶方:社会主义经济论稿,人民出版社,1983。
3、于光远、董辅礽主编: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4、王振中主编: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第1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九州出版社,2011.
6、刘仰:超越利益集团——对宋朝史无前例的狠毒解剖,中国书店,2011.
7、黄仁宇:资本主义与21世纪,三联书店,2009.
8、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9、乔万尼〃阿里吉: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社科文献出版社,2009.
10、贡德﹒弗兰克. 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M].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11、费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1、2、3卷),三联书店,2002。
12、斯蒂格利茨:自由市场的坠落,海南出版社,2011.
13、宋鸿兵:货币战争(1、2、3、4卷),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年;中华工商联出版社,2009年;2011年;2012年。
14、迈克尔〃赫德森: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15、迈克尔〃佩罗曼:资本主义的诞生——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一种诠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6、黄树东:中国,你要警惕——风云时代的光荣与梦想、机会与陷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17、黄树东:大国兴衰——全球化背景下的路线之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18、温铁军: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1949-2009,东方出版社,2013年。
19、威廉〃恩道尔:目标中国:华盛顿的“屠龙”战略,中国民主法治出版社,2013年。
20、何新: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年。
21、韩毓海:天下:包纳四夷的中国,九州出版社,2011年。
22、孙皓晖:中国文明正源新论,中原出版传媒集团,2011年。
23、钟庆:刷盘子还是读书?,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5年。
24、阿尔弗雷德〃S〃艾克纳:经济学为什么还不是一门硬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25、安提万〃多迪默:经济学正在成为硬科学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期刊类)
1、刘国光:经济学教学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经济研究,2005(10)。
2、程恩富:现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四大理论假设,中国社会科学,2007
(1)。
3、何干强:论唯物史观的经济分析范式,中国社会科学,2007(5)。
4、田国强:和谐社会构建与现代市场体系完善,经济研究,2007(3)。
5、黄泰岩:中国经济学的历史转型,经济学动态,2007(12)。
6、孟捷,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2007(1)。
7、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经济研究,2008(1)。
8、斯蒂格利兹:均衡、平等、可持续地发展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CCTV-2,《对话》,2004.3.28。
9、赵磊:《西方主流经济学方法论危机分析》,《中国经济问题》,2004(3);《理论经济学》(F11),2004(10)。
10、王泓远:《马克思经济科学中的人本思想》,《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3);《理论经济学》(F11),2004(11)。
11、王荣江:《经济学方法论的分水岭:如何认识和处理不确定性》,《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4);《理论经济学》(F11),2005(1)。
12、贾根良:《中国古代演化思想与中国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南开学报》,2004
(4);《理论经济学》(F11),2005(1)。
13、文建东:《经济学研究的复杂性科学思路》,《经济学动态》,2005(6);《理论经济学》(F11),2005(10)。
14、程恩富:《用什么经济理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吴敬琏、王东京教授商榷》,《学习与探索》,2005(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F13),2005
(11)。
15、周冰:《中国理论经济学的思潮与社会责任》,《中国经济问题》2005(5)PP11-15;(F13)2005(12),PP11-14。
16、汪丁丁:《试论新政治经济学的三个维度——兼序〈后果评价与实践理性〉中译》,《北京大学学报》2005(6);(F11)2006(3)。
17、蒙莱汉姆〃罗森:《数学方法足以研究经济生活吗?——对数理经济学的逻辑批判》,《学术月刊》2006(5),pp37-40;(F11)2006(8),pp102-104。
18、安启念:《和谐马克思主义:一个被长期遮蔽的视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3),《新华文摘》2006(17),pp40-42。
19、中共中央党校课题组:《构建和谐社会面临哪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北京日报》,2006年8月7日;《新华文摘》,2006(21),pp10-11。
20、黄健:《当代三大经济学方法论之比较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6(3)pp67-71;F(11)2006(11)pp49-54。
21、薛德震:《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社会劳动科学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今日中国论坛》,2006(9);《新华文摘》2006(23),pp4-7。
22、李恒瑞:《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思想体系和指导意义》,《岭南学刊》2006(3);《新华文摘》2006(22),pp31-34。
23、钟祥财:《对中国古代“自利人”描述和西方“经济人”假设的比较分析》,《社会科学》2006(7)pp86-92;F(11)2006(11)pp70-76。
24、孟捷:《演化经济学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动态》2006(6)28-33;F(11)2006(11)pp 77-83。
25、石仲泉:《毛泽东与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湘潭大学学报》2006
(5);《新华文摘》2006(24),pp59-61。
26、陈那波:《海外关于中国市场转型论争十五年文献述评》,《社会科学研究》2006(5);《新华文摘》2006(24),pp148-151。
27、李省龙:《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的演变及其发展取向》,《当代经济研究》,2006(9)pp63-66;F(13)2006(12)pp13-16。
28、冯燮刚,李子奈:《经济学的关系论转向》,《经济学动态》,2006(7)pp17-25;F(11)2006(12)pp61-70。
29、于金富:中国特色现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探索,《经济学动态》2006
(3)pp18-23。
30、林毅夫:“西天取经”与中国经济学,《经济学消息报》2006.5.12.①。
31、杨承训,乔法容: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核心范畴,《经济学家》2006
(4)pp5-12。
32、何炼成:中国经济学向何处去?《学术界》(合肥)2006(5)pp253-257。
33、谷书堂:再论经济学在中国的走向问题,《经济纵横》(长春)2006(7)pp2-3。
34、沈越:中国经济学建设与创新刍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5)pp117-122。
35、程恩福:马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国主流经济学的现代转向,《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4)pp 453-456。
36、陈平:《新古典经济学在中国转型实验中的作用有限》,《经济研究》2006(10)pp 96-107;F(11)2007(1)pp63-74。
37、卫兴华,马昀:不要随意诠释和错解马克思的“两个绝不会”思想,《经济学动态》,2006(9),21-26;F(11)2007(2)pp2-7。
38、陈文通:科学理解邓小平的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热点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5),23-37,42;F(13)2007(2)pp10-25。
39、程恩富:科学发展观和新自由主义发展观的论争,《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6
(5),9-13;F(13)2007(2)pp45-49。
40、大卫〃莱布曼:21世纪社会主义的七个核心命题,《国外理论动态》,2006
(11),7-11;F(13)2007(2)pp180-184。
41、于金富:社会主义经济转型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方法,《经济研究》2006(12),24-34;F(11)2007(3)pp2-11。
42、赵秀文、吴波:十六大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新探索,《红旗文稿》2006(24),7-9;F(13)2007(3)pp75-77。
43、张建君:中国经济转型模式:文献综述及其引申,《改革》2006(12),20-24;F(13)2007(3)pp78-82。
44、唐昌黎:两类人假说——中国经济学的一个理论支柱,《经济学家》2007(2),5-14。
45、袁艺,茅宁:从经济理性到有限理性:经济学研究理性假设的演变,《经济学家》2007(2),21-26。
46、蒙爱军:论经济的利益本质,《经济学家》2007(2),91-96。
47、黄少安:制度经济学中六个基本理论问题新解,《学术月刊》2007(1);《新华文摘》2007(7),54-56。F(11)2007(4),87-92。
48、卫兴华: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若干理论问题的认识,《新视野》2007(1),20-22;F(13)2007(5),,10-14。
49、薛宇峰、丁晓钦,《资本论》和危机于困境中的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前途和出路,《经济学动态》2007(12),8-12。
50、卫兴华、张宇,《资本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经济学动态》2007(12),3-7。
51、杨春学,新政治经济学的独特理论性格问题,《经济学动态》2007(11),28-32。
52、孙世强,扬弃西方经济人性论与创立新经济人性思想——从经济人性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研究》2008(2),38-44。
53、于金富,构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式,《马克思主研究》2008(4),43-51。
54、童世骏,关于“重叠共识”的“重叠共识”,《中国社会科学》2008(6),55-65。
55、何干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危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9),21-30.
56、江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和现实途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8),18-22.
57、余文烈、吴海山,资本运动、道德风险与金融危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8),44-49.
58、晔枫、谷亚光,马克思的生态学思想及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
(8),50-58.
59、贺祥林,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论纲,《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8),85-92.
60、程恩富、胡乐明,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60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1),11-22.
61、李薇辉,马克思主义物质利益理论的深刻性——金融危机下的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41-50.
62、李元,“低碳经济时代”的挑战与未来思考模式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57-63.
63、何丽野,马克思在农民问题上的思想变化及其意义——从《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的一段删节说起,《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78-83.
64、孙道进,科学与价值:历史的逻辑与逻辑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1),84-93.
65、徐崇温,关于如何理解中国模式的若干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2),5-10.
66、张雷声,《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
(2),33-38.
67、周诚、吕亚荣,论中国“三农”经济的八大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57-64.
68、张二芳,社会主义公正原则探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65-71.
69、陈学明,布什政府强烈阻挠《京都议定书》的实施说明了什么——评福斯特对生态危机根源的揭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88-97.
70、王新建、高建昆,较高人均生活水平:中国适度人口研究的一个主要变量,《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2),47-56.
71、卫兴华、张福军,当前“国进民退”之说不能成立——兼评“国进民退”之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5-11.
72、汤剑波,马克思论资本视域中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67-74.
73、方世南,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蕴涵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84-92.
74、梁建新,论“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存在论之维,《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115-120.
75、Norbert Geldner, Peter Mayerhofer and Gerhard Palme. “Regionally Balance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cession. Economic Activity in the Provinces in 1993”, WIFO Monatsberichte (monthly reports), vol. 67, issue 5,1994. pp.305-317.
76、John M. Litwack and Yingyi Qian. “Balanced or Unbalanced Development: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s Catalysts for Transition”,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March, 26(1),1998.pp. 117–141.
77、Ignacy Sachs. “From Poverty Trap to Inclusive Development in LDCs”, 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May 1, 2004.
78、Sarah Cook. “Structural Change,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in Asia: Pathways to Inclusiv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vol. 24.2006.
博泰典藏网btdcw.com包含总结汇报、经管营销、出国留学、教学研究、人文社科、农林牧渔、表格模板以及经济学专业硕士课程(科学发展经济理论研究)等内容。
本文关键词:用什么经济理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吴敬琏、王东京教授商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40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240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