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19-01-08 11:25
【摘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与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是获得高质量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是区域振兴的关键,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论文以区域创新理论、区域新经济增长理论、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以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协调发展为研究主线,以面向协调的管理为出发点,以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为研究核心,以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与预测、控制为研究重点,对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整合与创新。 论文通过对美、日、韩三国和我国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比较,指出目前我国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比国外的成功经验,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和带给我们的启示。 论文通过剖析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指出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具有协同性、复杂性和可调控性等特征,并利用Logistic曲线阐释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的演进机理,指出其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论文重点解析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形成机理,借助协同学理论指出协同效应是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因,借助耗散结构理论指出负熵流入是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外在因素,并由此构建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理论框架。以理论框架为基础,提出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管理的概念,并从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评价、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预测和优化控制等方面构建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实施框架。 论文在构建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循环链接模式的基础上,对循环链接模式中各网络结点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以此为基础,从市场机制、多元投资机制、科技创新机制、中介服务机制和保障机制五方面构建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网络体系。分析了各运行机制间的耦合互动关系,并对各运行机制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实现机理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 论文构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价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从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相互协调促进作用评价入手,分别对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相关性、经济促进科技发展有效性和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模型的构建;同时利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拟和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协调性评价模型;最后提出应用模糊积分方法对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综合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定,为评价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预测与控制也是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的重点。论文构建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的非线性自回归预测模型,并对预测模型的不同动态行为进行分析,明确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变化规律。基于协调发展度预测模型的动态行为特性,研究了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的调控方法。 论文最后选取黑龙江省作为研究对象,应用本文提出的理论与方法,对黑龙江省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地分析与评价。并以黑龙江省为例,从建设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系统地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为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提供了有效地决策借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062.3;F061.3;F2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慧;谢可贵;陶建军;余光辉;;苏南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3期

2 陈晓毅;;基于熵值法的广西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3 蔡俊;郑华伟;刘友兆;欧名豪;;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1年03期

4 王俊霞;王晓峰;;基于生态城市的城市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评价研究——以西安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8期

5 冯建京;;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江苏省文化与OFDI关系的实证研究[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聂春霞;何伦志;;我国主要城市经济与宜居性协调发展研究[J];商业时代;2011年18期

7 许宏;周应恒;;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规律及协调发展研究——基于云南省的实证[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8 周晓平;吴宏;;县域科技与经济协调性评价研究——以江苏省泗阳县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4期

9 聂春霞;刘晏良;何伦志;;区域城市化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评价——以新疆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10 尹凡;单莹洁;苏传华;崔研;;河北省区域创新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1年1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陈凤桂;张虹鸥;陈伟莲;;广州市宏观经济与人民生活水平协调发展度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鹿晨昱;陈兴鹏;黄艳;;甘肃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6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7 杨宇;刘毅;张小雷;董雯;;塔里木河流域绿洲城镇发展与水土资源效益的时空格局演化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钰;区域科技与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2 苗红;“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李秀娟;吉林省国有林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4 邹海波;综合运输体系协调发展的机理分析与状态评价[D];长安大学;2007年

5 王江炜;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6 于忠军;企业孵化器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7 张晓慧;我国油气资源——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8 李湘梅;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峰;区域环境与产业协调发展多目标优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10 汪玲;基于绿色理念的港城发展协调关系评价模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立锋;城市综合交通协调发展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2 刘凤雏;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索漫;中国省级区域环境、能源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2年

4 方丽;江西省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5 刘国华;基于区域协调发展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伺服机制[D];同济大学;2007年

6 邱婕;辽宁省港口群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7 杨金红;湖南省区域自主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曾小梅;金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9 王富世;城市水务现代化评价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姬冬梅;吉林省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404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404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c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