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研究

发布时间:2017-02-18 19:58

  本文关键词:威茨曼分享经济理论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西南财经大学》 2008年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研究

罗后清  

【摘要】:正文共分为五大部分,前四部分分别论述了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历程与动因、理论背景、内在机制与绩效,第五部分联系我国实际,探讨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对我国的启示以及我国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的转型与重构问题: (一)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历程与动因。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在当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变迁与创新广泛涉及劳动力产权的诸多层面,但最突出的变化则体现在收益权和使用权方面。收益权发生了部分质变:劳动力的资本化,劳动者不仅能够收回投资成本,而且还能分享部分利润和企业所有权;劳动者享受的福利日趋完善,从劳动与资本的分配比例看,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呈稳步上升趋势。使用权方面,劳动力所有权与使用权实行了部分融合,劳动力的产权所有者对其劳动力的使用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使用权得到更好的保障,劳资关系得到改善,企业管理走向人本化。 引发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因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第一,科技革命的影响。在急速增长的高技术工业中,旧的命令式的指挥结构正在逐步消失,而代之以一种更加平等的同事式的新的工作方式。第二,经济因素的作用。一方面,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为核心的经济,它将使得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地位发生重大变化,即物质资本的地位相对下降,而人力资本的地位相对上升。所有者地位的变迁决定了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不再仅仅属于股东,而是归属于企业的“相关利益主体”,甚至还出现了“劳动雇佣资本”的现象;另一方面,资方受到经济效率的驱动和经济全球化及市场竞争机制的压力推动。第三,政治因素的作用,包括政治民主的改善、工会组织的抗争及政府的引导和干预作用。除上述三大主要因素外,影响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因素还广泛涉及理论宣传、人口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层面。 (二)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背景述评。在影响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变迁的诸因素中,需要专章论及的便是当代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宣传对当代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影响。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有着深厚的人文科学背景和底蕴。学者们从政治、经济、管理、法律和伦理等多学科对劳动力产权制度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和诠释,无异于掀起了一场劳动力产权制度变革的“思想革命”。这对于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变迁及其深入拓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这些理论包括“双因素经济论”、“人力资本理论”、“分享经济理论”、“人际关系理论”、“放权自治理论”、“工业民主理论”和“人权理论”等等。论文对这些理论作出了自己的评述。 (三)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分析。对机制的分析是本文的核心和重点,一个良好的变迁机制是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快步实现均衡的前提条件。决定和影响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因素广泛涉及科技、经济、政治、文化伦理等诸多方面。那么,这些因素又是通过什么机制或机理最终导致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本文认为,这些因素最终是通过作用于劳动力产权制度的供求主体而完成变迁的(我们设定,劳动力产权制度的供给主体主要是雇主和政府,需求主体主要是雇佣劳动者)。劳动力产权制度的供求主体也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通过讨价还价乃至激烈的斗争等一系列活动启动制度变迁,最终走向新的制度均衡。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就是劳动力产权制度的供求双方作用机制。 制度变革的发生是由于存在着制度非均衡,但并不是任何制度非均衡都能够立即引发制度变革。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按供求双方的作用不同,可分为供给主导型变迁和需求诱致型变迁。由制度失衡到制度变迁进而实现制度均衡,促成了制度的相对稳定。当然,制度的均衡也是一个逐步完成的过程。制度变迁不等于必然会达致制度均衡,或许只能使制度不均衡的程度一时有所缓解,最终能否走向均衡,取决于供需双方手中掌握的谈判筹码与力量对比,均衡的形成或许需要经过一个漫长渐进改革的磨合过程。对于什么是制度均衡,学术界有着广泛的争议。笔者以为,把制度相对稳定期称为制度均衡或者将制度均衡分为低效率均衡和高效率均衡,无异于把制度均衡常态化。劳动力产权制度的均衡可以从效率性、公平性、和谐性、可持续性、满意度等方面定义。 当代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的进化与改良,表现在供求机制方面的变化,主要是需求方在制度变迁中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其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乃至在劳动力产权制度供给方面拥有了部分“话语权”。需求方的这种角色升级主要是通过以下一些组织形式或机制实现的:三方协商机制、集体谈判机制和企业内部(协调)协商机制等。当前,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面临着一些困扰和难题:如经济全球化下的强资本弱劳动问题;工人集体行动的困境及政府干预的失灵问题等。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促使其劳动力产权变迁机制优化的诸多积极因素:如现代科技、经济的发展已使资本的强势地位发生动摇,劳资关系出现新动向;新形势下的工会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劳工权益保障更趋完善;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劳动力的影响利大于弊等。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劳方在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强,当代西方的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会进一步向着良好的标准靠近;当代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会继续深化,继续向新的均衡趋近。这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人类文明进步使然。 (四)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绩效与局限性考察。制度变迁的目的应该有利于绩效的提高。绩效既有微观绩效也有宏观绩效;既有短期绩效也有长期绩效。制度变迁需要有可持续性,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社会稳定与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方面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其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仍不尽人意。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是一种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变迁,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畸形发展的一种改良和修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当代西方的这场制度变革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也是工人们团结斗争的结果,它对于西方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文明进步功不可没。毋庸置疑,这场变革还将会继续演进和深化。从其发展的阶段分析,这场变革在西方还只是处在初级阶段,并未改变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性质,离劳工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小的距离。这场变革能否取得更大的成效,取决于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能否实现由供给主导型向供求共同决定型转化,取决于劳动力产权制度需求方能否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五)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启示。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带给我国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第一、构造我国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收入分配问题;第二、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与完善重在机制构造与优化,完善我国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必须加快工会组织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以提升和优化工会和政府在我国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中的作用;第三、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需要有良好的人文科学氛围;第四、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需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F249.1
【目录】:

  • 内容摘要3-7
  • ABSTRACT7-15
  • 1. 导论15-36
  • 1.1 问题的提出15-17
  • 1.1.1 研究意义15-17
  • 1.1.2 研究范围的界定17
  • 1.2 当代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相关文献综述17-32
  • 1.2.1 劳动力产权的界定、特点与确立原则18-20
  • 1.2.2 劳动力产权及其制度变迁的理论阐释20-27
  • 1.2.3 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讨论27-30
  • 1.2.4 我国国有企业的劳动力产权变迁问题30-32
  • 1.2.5 劳动力产权的计量及其可行性问题32
  • 1.3 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32-33
  • 1.3.1 制度分析方法33
  • 1.3.2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方法33
  • 1.3.3 比较分析方法33
  • 1.4 论文的基本思路与逻辑结构33-34
  • 1.5 论文可能的贡献与创新34-36
  • 2. 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历程与动因36-67
  • 2.1 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回顾36-41
  • 2.1.1 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力产权安排与变迁36-39
  • 2.1.2 西方古典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动力产权制度安排与特征39-41
  • 2.2 劳动力产权在当代的变迁与创新41-53
  • 2.2.1 利润分享制42-46
  • 2.2.2 企业所有权分享制46-48
  • 2.2.3 企业管理权分享制48-53
  • 2.3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动因分析53-67
  • 2.3.1 科技革命的影响53-55
  • 2.3.2 经济因素的作用55-58
  • 2.3.3 政治因素的作用58-67
  • 3.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背景67-92
  • 3.1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经济学诠释67-75
  • 3.1.1 双因素经济论67-70
  • 3.1.2 人力资本理论70-73
  • 3.1.3 分享经济理论73-75
  • 3.2 当代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管理学诠释75-83
  • 3.2.1 发展变迁与主要观点76-81
  • 3.2.2 行为科学理论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81-83
  • 3.3 当代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工业民主理论阐释83-92
  • 3.3.1 主要代表与理论观点84-90
  • 3.3.2 经济民主理论的合理因素与缺陷90-92
  • 4.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分析92-133
  • 4.1 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的理论分析92-103
  • 4.1.1 分析前提与条件设定92-93
  • 4.1.2 劳动力产权制度的需求与供给93-95
  • 4.1.3 劳动力产权制度的供求矛盾与变迁95-103
  • 4.2 当代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的进化与改良103-118
  • 4.2.1 三方协商机制的确立与发展103-107
  • 4.2.2 集体谈判制的发展107-113
  • 4.2.3 企业内部(协调)协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113-118
  • 4.3 当代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面临的困扰与前景展望118-133
  • 4.3.1 当代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面临的困扰与难题118-126
  • 4.3.2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面临的现状与前景126-133
  • 5.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绩效与局限性考察133-161
  • 5.1 利润分享制的绩效与局限性分析133-140
  • 5.1.1 绩效分析133-138
  • 5.1.2 利润分享制的发展局限138-140
  • 5.2 企业所有权分享制的绩效与局限性分析140-148
  • 5.2.1 绩效分析140-146
  • 5.2.2 局限性分析146-148
  • 5.3 企业管理权分享制的绩效与局限性分析148-161
  • 5.3.1 绩效分析148-154
  • 5.3.2 局限性分析154-161
  • 6.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的启示与思考161-177
  • 6.1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带给我国的启示161-168
  • 6.1.1 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161-163
  • 6.1.2 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与均衡重在机制构造与优化163
  • 6.1.3 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中的政府作用与激励163-164
  • 6.1.4 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中的人文科学氛围与导向164-166
  • 6.1.5 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与人力资本价值的凸现166-168
  • 6.2 我国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的转型与完善问题168-177
  • 6.2.1 我国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面临的严峻形势168-171
  • 6.2.2 我国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机制的转型与重构问题171-173
  • 6.2.3 我国劳动力产权变迁机制快步走上良性运行轨道的关键因素173-177
  • 主要参考文献177-196
  • 后记196-197
  • 致谢197-198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198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晓华;达尔经济民主思想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朱善利;威茨曼分享经济理论述评[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6期

    3 孔德威;;西方国家劳动力市场灵活化改革的理论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19期

    4 胡连生,奚雅丽;当代资本主义各国的劳工权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长白学刊;2005年03期

    5 叶正茂,洪远朋;关于劳动力产权的探索[J];财经研究;2001年01期

    6 高玉林;企业治理中的劳动者参与研究——一个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4期

    7 刘炳福;浅谈《资本论》的劳动力产权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8 范省伟,白永秀;劳动力产权的界定、特点及层次性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9 吴波;;经济全球化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1期

    10 杨龙芳;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发展的四个阶段[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4 邓峰;;论公司的出资形式和出资监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5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6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7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8 谢青松;;《物权法》的伦理审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9 孙敏;对国有企业建立经理股票期权制度的思考[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10 周德海;;论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概念体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刚;;当代中国初次分配正义原则的建构——基于约翰·罗默分配正义理论的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刘芳;;论劳动力产权与企业的合约安排[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郑言;;从韩资企业逃逸看我国劳动监察制度的缺位[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汪立鑫;;劳动力产权与基本经济制度[J];财经科学;2006年08期

    5 崔向阳;;转轨经济中构建劳资合作制度的博弈分析[J];当代财经;2007年10期

    6 钱大军,王哲;法学意义上的社会弱势群体概念[J];当代法学;2004年03期

    7 刘超捷;汤道路;傅贵;;澳大利亚OHS自律型法律模式探析[J];当代法学;2009年02期

    8 刘炳福;浅谈《资本论》的劳动力产权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8期

    9 范省伟,白永秀;劳动力产权的界定、特点及层次性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3年08期

    10 杜春;马培培;;法律责任的设定原则及其应用——以2007年修订后的《律师法》为例[J];中国司法;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程延园;[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2年

    2 李长安;[N];上海证券报;2007年

    3 张志富;[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谢思东;[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刘姝宏;[N];法制日报;2009年

    6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 常凯;[N];工人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彩琴;[N];中华合作时报;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宗玲;傅贵;;职业安全卫生立法及监管模式评析[J];河北法学;2013年08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东 ,卢青;中国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实证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6期

    2 刘大可;论人力资本的产权特征与企业所有权安排[J];财经科学;2001年03期

    3 叶正茂,洪远朋;关于劳动力产权的探索[J];财经研究;2001年01期

    4 陈绍华,王燕,王威,邹运;中国经济的增长和贫困的减少——1990-1999年的趋势研究[J];财经研究;2001年09期

    5 向书坚;全国居民收入分配基尼系数的测算与回归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1998年01期

    6 李建民;对人力资本产权关系的思考[J];中国人才;1997年01期

    7 陈林,林德山;旧路还是新途?——试评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条道路”[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1期

    8 陈林;关于“第三条道路”研究的几点想法[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年03期

    9 王长江;世纪之交欧洲社会党的变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年03期

    10 王玫;发达国家的职工持股制评析[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后清;张继军;;西方利润分享制发展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8年22期

    2 肖寄斌;吴江;;产权视角下的我国劳资关系[J];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3 杨云善;;产权制度对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影响及其完善路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杨金兰;;试论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年05期

    5 陆春燕;职工持股计划与劳动力产权的实现[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03期

    6 陈少晖;国有企业劳动力产权与剩余收益分享[J];理论与改革;2000年01期

    7 徐小洪;农村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04期

    8 李艳芳;对职工持股计划的思考[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9 周小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产权及其实现要求[J];当代财经;1995年09期

    10 周小亮;论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力产权及其实现[J];经济体制改革;199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桂兰;;从“单产权制度”到“双产权制度”——劳资关系由“冲突”走向“合作”的产权理论基础演化轨迹[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杨锦英;吴君槐;;利益共享:构建企业和谐劳资关系的基础与发展方向[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俊青;;工资激励职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资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应用[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东北财经大学金广建设管理学院课题组;何佰洲;;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体制性障碍与制度变迁[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2004—2005年度)[C];2005年

    5 韩金华;;树立科学发展观 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基于《资本论》的视角[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魏巍;朱卫东;吴勇;;基于制度变迁视角的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发展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李晓玲;王福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变迁的社会成本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8 张曙光;;前言[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9 赵海怡;;物权法开禁农村宅基地交易再辩[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永红;;关于我国城镇化制度变迁的若干建议[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裴菊萍 通讯员 马旭东;[N];酒泉日报;2008年

    2 太化集团铁路运输公司 王建林;[N];山西科技报;2000年

    3 记者 吴俊;[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记者 宋长风;[N];民营经济报;2005年

    5 罗斌;[N];南方日报;2007年

    6 白莹;[N];天津日报;2009年

    7 记者 赵贤钰;[N];滨海时报;2010年

    8 柯华庆;[N];学习时报;2010年

    9 陈锦福;[N];福建日报;2004年

    10 魏武;[N];中国工商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后清;当代西方劳动力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2 李宁;中国农村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凌智勇;我国中小企业间接融资制度变迁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4 王应密;中国大学学术职业制度变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赵银亮;东南亚区域制度变迁与对外政策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杨俊凯;中国农村信用合作社制度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7 孙浩;制度与中国经济增长[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吴玲;新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9 龚晓菊;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经济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岳林继;我国商业银行从事证券业务的模式与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聪颖;论强盛巅峰时期的英国劳资关系(1850-1880)[D];南京大学;2011年

    2 胡宁;当前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曾国文;论我国市场经济下劳资关系的法律调整[D];苏州大学;2001年

    4 余吉祥;分配制度变迁和现阶段我国分配制度的选择[D];武汉大学;2005年

    5 陶海英;论劳资关系中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6 刘飞;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劳资关系重构研究[D];广西工学院;2011年

    7 郑钢;论我国私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劳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8 李立;我国民营企业劳资关系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于爱华;“劳动合同法”实施背景下A公司劳资关系变革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雷云;关于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和谐稳定劳资关系的思考[D];清华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威茨曼分享经济理论述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3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43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3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