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分配的增长效应: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0-03-04 18:00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讨论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既需要立足商品生产的要素组成,也需要与资本积累过程紧密结合,而商品生产的供需关系则是勾连两者的"桥梁"。一方面,经济增长源于资本积累基础上实现的扩大再生产,代表了经济社会所能实现的供给变化;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决定了经济社会的需求变化,又能够反作用于扩大再生产过程。在供给端,分配的增长效应的作用机制包括外延式增长模式下的要素投入数量以及内含式增长模式下的要素组合效率;在需求端,分配的增长效应的作用机制包括总量需求和结构需求。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劳动者报酬占比,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创新资本投入的提高,有利于实现总量需求平衡和缓解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进而有利于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增长。
【图文】:

逻辑图,增长效应,逻辑,扩大再生产


于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内含式扩大再生产,在此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总量不再保持同比例扩张,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有所提升,同等数量的劳动力推动日益增多的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生产资料实现相对优先增长。从当前全球经济现实来看,基于扩大再生产的经济增长并不仅仅局限于马克思所言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广泛存在于各国的经济增长现实之中。图1分配的增长效应之实现逻辑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讨论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既需要立足商品生产的要素组成,也需要与资本积累过程紧密结合,而商品生产的供需关系则是勾连两者的“桥梁”。一方面,经济增长源于资本积累基础上实现的扩大再生产,代表了经济社会所能实现的供给变化;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决定了经济社会的需求变化,又能够反作用于扩大再生产过程。基于这一思路,本文试着从供给和需求两个维度探讨分配的增长效应。三、分配的增长效应:供给端视角供给端的经济增长,本质上基于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而这种提高一方面源于供给绝对数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源于供给相对质量(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组合效率)的提高。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增长也可以表现为两种不同的模式: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含式扩大再生产。因此,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在供给端的影响,主要通过对生产要素的供给数量和组合效率分别产生作用,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实效。首先,在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量的积累主要源于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积累,而剩余价值积累的扩大必须通过降低劳动者获得的实际报酬(即劳动工资)才能实现,这是由于固定数量的剩余价值在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分割关系,劳动报酬

变化情况图,劳动者报酬,资本形成率,占比


资)才能实现,这是由于固定数量的剩余价值在劳动报酬和资本报酬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分割关系,劳动报酬的提升必然带来资本报酬的下降,劳动报酬对资本报酬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我国市场经济运行现实中明显表现出这种特征:在很长一段工业化起步时期,始终以“三驾马车”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源泉,其中,尤以投资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最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占当年GDP比重从1990年代初的25%左右水平升至2015年的80%水平。与这种高资本形成率相对应的是我国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重资本、轻劳动”趋势(图2)。主要表现为资本形成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整体上呈趋势性抬升,而劳动者报酬占比却出现趋势性下滑,1990-2005年表现尤为突出,资本对劳动形成明显的“挤出”。图2劳动者报酬占比与资本形成率变化情况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6》,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除了剩余价值在数量上的积累,在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过程中,有限的全社会劳动力供给总量也可能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不断循环实现,从劳动者工资的长期趋势性特征来看,提高劳动报酬将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并对劳动参与率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收入效应(工资上涨带来的就业意愿提升),二是替代效应(工资上涨带来的劳动力“挤出”)。两者带来的总效应主要取决于当前的人均收入和福利水平:收入和福利水平越低,收入效应越显著;收入和福利水平越高,替代效应越显著。当前,我国的人均收入和福利·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李子联;;分配与增长: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04期

2 李海明;;一个古典-马克思经济增长模型的中国经验[J];经济研究;2014年11期

3 唐国华;许成安;;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07期

4 吴易风;;马克思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J];经济研究;2007年09期

5 周为民,陆宁;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从马克思的逻辑来看[J];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雅玲;;新常态下的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由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引发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22期

2 顾皓卿;;分配的增长效应: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J];社会科学研究;2017年04期

3 周春平;;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1998-2016——基于CSSCI来源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03期

4 王泽彩;费之光;;提高劳动性收入占比的制度改革思考[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5 周密;刘秉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是必由之路?——中国式产能过剩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研究;2017年02期

6 徐春华;;生产资料部类优先增长: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J];经济学动态;2017年02期

7 李梦凡;谢璐;韩文龙;;弗里曼-克莱曼问题探索——基于里昂惕夫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7年02期

8 刘健;;浅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J];智富时代;2017年02期

9 骆桢;;有机构成提高导致利润率下降的条件及其背后的矛盾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2016年08期

10 卓凡超;常志有;;宏观经济学视角下经济增长理论和政策[J];时代金融;2016年18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榛;曹利战;;我国初次收入分配结构变迁:一个马克思经济学视角的经验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年10期

2 张车伟;;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变动与总体工资水平估算及分析[J];经济学动态;2012年09期

3 李宾;;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12期

4 程恩富;胡靖春;侯和宏;;论政府在功能收入分配和规模收入分配中的作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5 徐杰;段万春;杨建龙;;中国资本存量的重估[J];统计研究;2010年12期

6 许鲁光;任泽平;林u&;;关于资本存量的推算方法与实证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胡靖春;;论马克思工资理论的当代意义[J];海派经济学;2010年01期

8 洪银兴;;马克思的消费力理论和扩大消费需求[J];经济学动态;2010年03期

9 雷辉;;我国资本存量测算及投资效率的研究[J];经济学家;2009年06期

10 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统计数据背后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曾先峰;李国平;;资源再配置的增长效应:理论脉络及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9年05期

2 王艾青,安立仁;激励机制、制度变迁与增长效应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邵军;徐康宁;;制度质量、外资进入与增长效应:一个跨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8年07期

4 张幼文;;国际贸易价值增值的增长效应[J];学术月刊;1993年07期

5 詹宇波;王晓萍;;ICT产业资本存量的度量及其增长效应——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2012年02期

6 米运生;吕立才;;金融自由化的增长效应——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7 王晓轩;张璞;;产业结构变迁效应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驱动作用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怡胜;舒元;;经济自由及其变动的增长效应——来自跨国经济增长面板数据的再检视[A];经济学(季刊)第6卷第2期(总第24期)[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上海大学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组织研究中心教授 顾骏;市场经济的德与利之辨[N];中国石油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桑曼乘;区域经济网络的增长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84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584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f6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