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3 15:22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是引导区域经济格局趋于均衡的一种空间组织方式。作为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完整的区域经济多极增长发展理念最早见于欧洲空间发展规划(ESDP)。欧盟为消除区域经济差距,尝试采用多极增长的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此后,多极增长成为部分国家和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手段。但与其实践相比,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对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概念缺乏科学、严谨的探讨;与之相关的增长极理论、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和世界经济多极化理论尚不能对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形成机制给出合理的解释。因此,本文选择了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机制这一研究主题,拟在界定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概念的基础上,构建理论模型,研究和揭示其形成机制,试图从微观视角为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理论研究做出贡献。为实现这个研究目的,本文重点做了三项研究工作:一是界定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概念;二是对增长极的形成机制做出新的解释;三是在前两项工作的基础上,揭示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演变机制。 首先,本文分析了有关增长极的研究文献,发现无论是增长极的空间尺度,还是时间维度的探讨,都存在较大分歧。因此,本文从探寻增长极的本质属性入手,提出了从经济主体和区位相互作用的角度界定增长极概念的思路;进一步,分析了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空间尺度和时间维度。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是指在一个区域经济体内存在两个或者以上的增长极,这些增长极在规模和地位上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彼此之间相互联系,共同推动该区域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它是伴随着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区域经济现象,大致经历了“无联系的多极增长—低水平联系的多极增长—完全联系的多极增长”三个阶段。并且,区域经济多极增长表现出动态演化性、空间依赖性和时空交互性的特征。动态演化性决定了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历史特征,空间依赖性则意味着均质空间的假定不再适用于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机制分析,时空交互性则要求时间和空间两种因素必须同时被考虑到本文的模型构建中。 其次,本文认为,从经济主体与区位相互作用的视角看,增长极形成与经济主体的空间集聚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分析经济集聚形成的微观基础理论,本文发现,均质空间的假定忽视了不同区位的要素禀赋条件差异,导致均质空间下的区位理论无法架起区位选择与增长极形成之间的桥梁。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区位理论在分析集聚点形成时,采用的区位一元选择模式忽视了空间对经济主体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了非均质空间的研究设想,为将非均质空间引入区位选择模型,进一步提出了区位二元选择模式,并结合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概念界定,分析了区位二元选择模式的合理性。通过界定群体与区位的概念,以及区分无空间维度的集聚和有空间维度的集聚,理顺了群体、区位与增长极之间的关系。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分与非均质空间的假定下,本文构建了增长极形成的二元选择模型,通过匹配成本将反映区位要素禀赋条件的变量引入模型。模型推导结果表明,某一区位的最优群体密度是由区位要素禀赋密度、匹配成本和匹配距离共同决定的。由此论证了在群体与区位相互作用下,增长极是依区位要素禀赋条件而存在的,在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在哪集聚”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由3个区位构成的区域,在不同要素禀赋条件下的空间组织格局,发现区域均质化程度越高,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可能性越大;反之,亦然。 最后,本文沿用区位二元选择的视角,分析了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在研究空间格局演变时的异同。指出,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更加关注经济性因素对区域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而演化经济地理学则注重路径依赖的作用,由此造成了三种理论之间的冲突和研究结论的相悖。为解决这一矛盾,本文继续使用非均质空间及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可分性的假设,确定了将演化观点引入理论分析的建模思路。为处理非均质空间和群体不可分性给模型构建带来的困难,本文首次对非均质空间下的垄断竞争价格指数进行讨论,将市场性质纳入模型,构建了两区位和两群体构成的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演变模型,用以分析区位要素禀赋条件、规模经济效应、拥挤效应、运输成本对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格局的影响,得到了以下结论:在一定条件下,规模经济效应的增大,或者优势区位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的降低,会强化群体集聚,不利于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形成。而拥挤效应的增大或劣势区位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的降低,则会削弱群体集聚,有助于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形成。在运输成本较大时,随着运输成本的下降,区位之间的联系会更加紧密,从而促成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由分散向集聚演变;但是,当运输成本下降到一定的程度时,运输成本的进一步降低则导致区域经济空间格局趋于分散。因此,,在一定条件下,随着运输成本的不断下降,区域经济多极增长会经历先弱化,然后不断强化的过程。通过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结论进行比较,可以发现,非均质空间下的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演变模型实现了区域经济空间组织演变模型的一般化。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区域经济差距可能会经历一个扩大的阶段,但是,其仍能推动区域经济向协调方向发展。
【关键词】:增长极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 非均质空间 二元选择模式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127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3
- 1 导论13-24
- 1.1 研究命题的提出13-19
- 1.1.1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现象13-17
- 1.1.2 已有理论解释的局限17-18
- 1.1.3 命题的提出18-19
-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价值19-21
- 1.2.1 主要研究内容19-20
- 1.2.2 研究价值20
- 1.2.3 重点解决的问题和难点20-21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21-22
- 1.3.1 研究思路21
- 1.3.2 研究方法21-22
- 1.4 论文结构22-24
- 2 文献综述24-40
- 2.1 增长极理论24-27
- 2.1.1 增长极理论的提出24
- 2.1.2 增长极理论的发展24-25
- 2.1.3 我国增长极理论研究25-26
- 2.1.4 简要评述26-27
- 2.2 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27-33
- 2.2.1 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内涵27-29
- 2.2.2 多中心城市区域的作用29
- 2.2.3 多中心城市区域的测度29-31
- 2.2.4 多中心城市区域的形成机制和演进31-32
- 2.2.5 我国的多中心城市区域研究32
- 2.2.6 简要评述32-33
- 2.3 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理论33-40
- 2.3.1 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思想33-35
- 2.3.2 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理论的研究重点35-37
- 2.3.3 区域经济增长空间均衡模型37-39
- 2.3.4 简要评述39-40
- 3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概念40-52
- 3.1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概念界定的依据41-44
- 3.1.1 增长极41-42
- 3.1.2 增长极的时空依赖性42
- 3.1.3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空间尺度42-43
- 3.1.4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时间维度43-44
- 3.2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的内涵与特征44-47
- 3.2.1 内涵44
- 3.2.2 特征44-47
- 3.3 概念比较47-50
- 3.3.1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与多中心城市区域47-49
- 3.3.2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与世界经济多极化49-50
- 3.4 小结50-52
- 4 区位选择、集聚经济与增长极形成52-81
- 4.1 一元选择到二元选择的理论逻辑53-61
- 4.1.1 区位选择与集聚经济54-59
- 4.1.2 区位一元选择模式的局限性59-60
- 4.1.3 区位二元选择模式的合理性60-61
- 4.2 概念的界定61-63
- 4.2.1 群体61-62
- 4.2.2 区位62-63
- 4.3 增长极形成的二元选择模型63-75
- 4.3.1 基本假设63-66
- 4.3.2 静态分析66-71
- 4.3.3 动态分析71-75
- 4.4 小结75-76
- 附录76-81
- 5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演变研究81-110
- 5.1 分析框架81-82
- 5.2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理论研究再考察82-89
- 5.2.1 空间格局演变理论82-87
- 5.2.2 简要评述87-89
- 5.3 模型构建89-97
- 5.3.1 假设条件89-91
- 5.3.2 均衡分析91-97
- 5.4 进一步讨论97-102
- 5.4.1 分异情况97-98
- 5.4.2 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格局的演变98-102
- 5.5 小结102-105
- 附录105-110
- 6 结论与讨论110-119
- 6.1 主要结论110-115
- 6.2 创新之处115-116
- 6.3 相关讨论116-119
- 参考文献119-129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清单129-131
- 致谢131-13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忆邵,章仁彪;从多中心城市到都市经济圈——长江三角洲地区协调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04期
2 彭朝晖;杨开忠;;区域经济差异演化的一个空间均衡模型[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3 郭腾云;徐勇;马国霞;王志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与方法的回顾[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1期
4 陆大道;;二○○○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年02期
5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6 崔世林;龙毅;周侗;王丽琴;;基于元分维模型的江苏城镇体系空间均衡特征分析[J];地理科学;2009年02期
7 马学广;李贵才;;欧洲多中心城市区域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实践[J];地理科学;2011年12期
8 禚振坤;陈雯;孙伟;;基于空间均衡理念的生产力布局研究——以无锡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1期
9 杜俊涛,陈迅,雷森,王亚娜;增长极理论的模型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10 罗震东;朱查松;;解读多中心:形态、功能与治理[J];国际城市规划;2008年01期
本文关键词:区域经济多极增长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40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640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