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县域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的评价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1 07:59
【摘要】: 将复合生态系统生态位的概念引入县域层面的评价领域,收集2007年福建省67个县级行政区的多项统计指标,构建出含有16个具体指标的经济生态位指标体系、含有9个具体指标的社会生态位指标体系、含有11个具体指标的环境生态位指标体系以及上述指标组成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生态位指标体系(共计36个具体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福建省各县(市)4种生态位的综合得分并按降序排列,定量评价了各县(市)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综合生态位在全省中的发展位次。将各县(市)的生态位综合得分作为空间属性值,运用空间统计学中的Moran'I指数、Moran散点图、LISA指数等统计量探测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的全局空间自相关性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考察各县(市)4种生态位的空间分布特征。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7年福建省各县(市)经济、社会、环境以及综合生态位得分的全局Moran'I指数分别为0.1679、0.2568、0.4949、0.2291,表现出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从Moran散点图、LISA指数等局部空间自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福建省各县(市)4种生态位的空间分布具有非均衡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1)各县(市)生态位得分的空间分布不平衡,表现出空间上的二元分化,地区差异特别是山海差异比较明显,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落后山区发展不同步。在经济生态位方面,具体表现为福州-长乐、厦门-晋江两个增长极和两极连线上的沿海县(市)经济发展较好,经济生态位得分普遍高于全省均值,厦门市辖区、福州市辖区还分列全省经济生态位综合得分排名的第1和第2名;内陆山区的经济发展则较为缓慢,分布在Moran散点图“低-低”和“低-高”象限的42个县(市)中,内陆山区县就占据了30个,在LISA聚集图上还形成了以政和县为中心的显著的闽北山区经济发展“冷点”区域;社会生态位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经济生态位基本相似,但内陆山区县(市)落在“冷点”区域的数量更多,占到了全省县(市)总数的46.27%,总面积超过全省面积的一半,东南沿海与内陆山区的空间二元结构更为明显;环境生态位方面,落在“热点”象限和“冷点”象限的县(市)占全部县(市)数近90%,两极分化程度最为明显,并且环境生态位的空间分化与经济、社会生态位相反,寿宁、永定两县连线西北一侧的山区县(市)自然环境状况良好,在省界最西侧还形成了一块环境生态位高水平聚集的“热点”区域,而东南一侧县(市)的环境生态位得分基本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在沿海的两个经济增长极附近形成了显著的环境生态位“冷点”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生态位的空间二元分化程度介于经济生态位和环境生态位之间,落入“热点”和“冷点”象限的县(市)占全省县(市)总数的62.68%,在自然环境优越的部分闽西北地区、经济发展良好的几个东南沿海县(市)及经济、社会、环境三者较协调发展的闽中少数地区表现出综合生态位的高值聚集,闽东北角和最南端区域的县(市)则落入综合发展的“冷点”区域。从二元结构县(市)的数目上看,除环境生态位外,经济、社会和综合生态位落入“冷点”象限的县(市)都多于落入“热点”象限的县(市),说明福建省多数县(市)在经济和社会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 2)多数县(市)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不能均衡协调地发展,未能很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一个县(市)在经济、社会、环境和综合生态位4个方面的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各县(市)4种生态位的排名情况参差不齐,经济、社会、环境三者能够较协调发展、综合实力较强的县(市)仅3个。将经济、社会、环境和综合生态位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出4种生态位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尽相同,经济与环境2种生态位甚至表现出相反的空间分化模式,这也是各县(市)经济、社会、环境非均衡发展的一个表现。 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提出了统筹福建省山海、城乡发展和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为福建省县域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62.2;F224
【图文】:
19图1 福建省县级行政区划图Fig.1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Fujian province in 2007指标选取依据《2008 年福建省年统计年鉴》、《2008 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8 年福州统计年鉴》、《2008 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8 年莆田统计年鉴》、《2008 年三明统计年鉴》、《2008 年泉州统计年鉴》、《2008 年漳州统计年鉴》、《2008年南平统计年鉴》、《2008年龙岩统计年鉴》、《2008年宁德统计年鉴》、《2008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2008 年福建省环境质量报告书》、《2007 年度福建省环境统计年报》等资料,直接选取或计算得出各指标数据,其中部分市辖区的指标数据根据其分区数据加和而得。空间分析所用各县市行政区划数字地图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1:400 万的《中国分县行政区划图》。3.2 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评价3.2.1 数据标准化方法本文采用 z-score 标准化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消除各指标变量间在数量级和量纲上的差异。具体计算公式为:SXXiiiiz =,其中 X 为第 i 个指标的均值,Si为标准差;对逆向指标,在其标准化值上乘以-1 转化为正向指标。3.2.2 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评价的统计学方法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都具有各自的功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图 3 福建省县域经济生态位 LISA 聚集图Fig.3 LISA gather map of county economic niche in Fujian province图可以看出福建省县域经济生态位区域差异的地理分布格局(市)有厦门市辖区、福州市辖区、晋江市、长乐市以及政辖区、晋江市和长乐市处于“高-高”象限,经济生态位名0,表现为空间上经济发展的高水平聚集。福州-长乐、厦门两个增长极,不仅自身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对周围县(市)铁路沿线也形成了经济发展轴,围绕在这两极一轴线周围的平的经济生态位,成为福建的经济“热点”地区。LISA 聚县则处在“低-低”象限,该县位于闽北山区,周边县(市平均水平,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冷点”区域。空间特征分析全局 Moran's I 指数分析
本文编号:2736499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062.2;F224
【图文】:
19图1 福建省县级行政区划图Fig.1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of Fujian province in 2007指标选取依据《2008 年福建省年统计年鉴》、《2008 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08年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08 年福州统计年鉴》、《2008 年厦门经济特区年鉴》、《2008 年莆田统计年鉴》、《2008 年三明统计年鉴》、《2008 年泉州统计年鉴》、《2008 年漳州统计年鉴》、《2008年南平统计年鉴》、《2008年龙岩统计年鉴》、《2008年宁德统计年鉴》、《2008年福建省环境状况公报》、《2008 年福建省环境质量报告书》、《2007 年度福建省环境统计年报》等资料,直接选取或计算得出各指标数据,其中部分市辖区的指标数据根据其分区数据加和而得。空间分析所用各县市行政区划数字地图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 1:400 万的《中国分县行政区划图》。3.2 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评价3.2.1 数据标准化方法本文采用 z-score 标准化方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消除各指标变量间在数量级和量纲上的差异。具体计算公式为:SXXiiiiz =,其中 X 为第 i 个指标的均值,Si为标准差;对逆向指标,在其标准化值上乘以-1 转化为正向指标。3.2.2 经济、社会、环境生态位及综合生态位评价的统计学方法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都具有各自的功能、结构和发展规律,
图 3 福建省县域经济生态位 LISA 聚集图Fig.3 LISA gather map of county economic niche in Fujian province图可以看出福建省县域经济生态位区域差异的地理分布格局(市)有厦门市辖区、福州市辖区、晋江市、长乐市以及政辖区、晋江市和长乐市处于“高-高”象限,经济生态位名0,表现为空间上经济发展的高水平聚集。福州-长乐、厦门两个增长极,不仅自身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对周围县(市)铁路沿线也形成了经济发展轴,围绕在这两极一轴线周围的平的经济生态位,成为福建的经济“热点”地区。LISA 聚县则处在“低-低”象限,该县位于闽北山区,周边县(市平均水平,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冷点”区域。空间特征分析全局 Moran's I 指数分析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斌;曾辉达;李如鑫;;县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决策支持系统设计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2 段红霞,王华东;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探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年04期
3 邹家明,刘彦;关于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J];商业研究;2005年17期
4 陈学刚;杨兆萍;;基于ESDA-GIS的新疆县域经济时空差异研究[J];测绘科学;2008年03期
5 郑明媚;李满春;毛亮;黎韶光;;GIS支持的县域人口迁移空间模型研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3期
6 苏维词,李久林;乌江流域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评价与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3期
7 朱昱;林忠;李晓;;基于GIS的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及其优化——以江苏省东台市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张松林;张昆;;空间自相关局部指标Moran指数和G系数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7年03期
9 张海军;蒋国富;;河南省县域农民人均纯收入时空演变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年04期
10 仇方道,朱传耿,单勇兵,马家常;中国县域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分异特征[J];地理科学;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27364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36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