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及防控

发布时间:2020-08-06 09:03
【摘要】:当代人类社会的进步主要体现在技术上的进步,而推动技术进步的本质是技术进步背后的思想。碳金融技术是现代金融技术的一个分支,是用金融技术手段促进节能减排,是更好地服务人类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的创新。现代金融管理和发展的核心在于风险管理,而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及防控则是碳金融管理和发展的技术核心。因此,研究“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及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二十一世纪初,全球气候极端天气与雾霾天气增多使得人类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重视低碳经济发展。尤其是2010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坎昆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参与各国进一步加深了对全球气候变暖的认识;2011年以来,全球极端天气多发、多个国家PM2.5连续出现新高;2013年以来,中国局部地区大面积雾霾天气持续时间再创新高;2014年作为全球最大碳排放国的美国和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达成了《温室气体减排协议》。根据中美双方的协议,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力争从2030年左右开始减少,这一减排目标将为中国碳减排市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因此,加快建立中国碳减排市场及与之相适应的碳金融体系,实施碳金融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同时已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发表报告并建言:以碳金融手段支持节能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和解决环境危机。 从国际角度看,人类面对气候变化的长期挑战,需要通过对实体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创新清洁能源替代高耗能高污染高碳能源等方式来实现科学可持续发展。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技术能够在服务实体经济中起到促进、调节和引导作用,实现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和创新清洁能源发展。金融技术这种作用的发挥就是靠碳金融交易和碳金融产品的创新,于是在国际上碳金融交易市场伴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的出现应运而生。 碳金融是以金融的方法来解决实体经济的问题,正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核心,而用碳排放权交易及碳金融方法解决低碳经济发展,恰恰能够引导和解决好世界乃至中国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甚至能够改变我们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消费模式,更甚至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这些改变必将使得碳金融一盘棋走活,中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满盘棋皆赢。 金融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碳金融是依托碳排放权交易的金融行为,因此作为金融范畴的碳金融管理和创新,其核心必然与风险的识别、价格风险分析和管控紧密联系。由此,发展好碳金融交易市场必须首先厘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然后依据风险价格模型,通过逆向建模的方法设计出不同风险特征的市场交易产品和衍生产品,这样碳金融交易的风险才能更加可控、交易品种也才能更加丰富。 当前中国碳金融制度尚不完善,碳金融体系及相关配套措施发展滞后。中国要发展好碳金融交易市场必须把控好风险,只有这样,政策制定者和监管者及碳金融产品的利益相关者才都能依据风险模型管控风险,碳金融交易市场才能更加繁荣,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服务好实体经济的发展。 近年来在国际市场,包括中国经核证的减排量CCER(英文全称为Chinese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清洁发展机制CDM(英文全称为Clean DevelopmentMechanism)、碳基金、碳税、碳排放权现货和期货交易等碳金融相关业务创新不断涌现。目前中国传统能源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占据能源消耗的80%以上,高耗能、高放排、高污染、低效率的情况使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中国急需探索建立适合低碳经济发展配套的碳金融交易市场。 我们把碳排放权交易及其金融活动的市场统称为碳金融交易市场。近年来在国内,先后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深圳、广东省、湖北省等7省市设立了碳交易所开展碳排放权交易。伴随这7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立,我国碳金融交易产品也不断涌现,交易产品的价格波动等风险也同时暴露出来。因此,人们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价格波动和风险暴露后,进一步加深了对碳交易和碳金融风险的认识和重视,但对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及控制仍缺乏系统和科学的认知。在这种发展背景下,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统一、风险及防控,倍受到关注。 本文从碳金融发展的经济学原理入手,分析了国内外碳金融的交易模式、交易工具和衍生产品,再从碳金融交易市场体系,深入分析科学分类市场交易风险,比较交易市场的价格波动风险,结合发达国家经验,提出了我国发展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及防控政策建议,对完善中国上述7省市区域性碳排放交易相关机构内控体系建设和国内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制度和平台建设具有现实意义,与此同时,进一步通过基于风险模型逆向建模的碳金融创新理论的提出和举例应用,将对推进碳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创新引导作用。本研究论文全文共分6章,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绪论。本部分在对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低碳经济学理论、碳减排政策工具、碳交易的成本理论、金融支撑理论、碳汇经济对碳金融的对冲风险理论、风险资产定价理论、行为金融学、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逆向产品建模技术、新巴塞尔协议市场风险分析理论等经济学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借鉴相关经济和金融理论的有益价值,力求从总体上提出碳金融相关新的理念、观点,为研究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识别和管控奠定理论基础。 第2章,碳金融相关金融与经济理论回顾。本部分选取碳金融市场发展所涉及的金融和经济理论,梳理碳交易相关理论基础包括交易成本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环境金融学理论;梳理碳金融风险防控相关理论包括碳金融风险分类、碳金融风险管理、碳金融风险的评估与防控;分析了碳金融产品的价格影响因素包括需求因素对碳价格的影响、政策因素对碳价格的影响、配额对碳排放权价格的影响;还分析了其他碳金融市场和风控可能相关理论基础包括行为金融学、博弈论及信息经济学、逆向产品建模技术、新巴塞尔协议市场风险分析理论。通过总结和提炼上述理论,力求为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研究进一步奠定理论及实践依据,并从中获得创新的启示。 第3章,国内外碳金融交易的发展及风险管控。本部分具体总结了国际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包括碳交易市场及碳金融形成的背景,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了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状况,从我国CDM市场概况、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分析了我国碳金融交易机制面临的困境;进而分析了碳金融市场的关键风险结构,包括不确定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政治风险、欺诈风险等主要风险。并以欧盟为例对碳交易市场风险管控机制进行了举案探讨,包括碳金融风险监督机制、碳金融风险防控机制和碳金融风险应对机制。 第4章,中国碳金融交易风险的实证分析。本部分针对我国已有区域性碳金融交易市场的碳金融产品价格特征进行分析,深入分析导致风险的成因,并借鉴巴塞尔协议框架下风险分析原理,对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实证分析和检验,研究获得了碳金融交易市场交易价格波动的风险防范、风险规避和价格风险管理的思路。 第5章,基于风险价值VaR(英文全称为Value at Risk)模型及条件风险价值CVaR (英文全称为Conditional Value-at-Risk)模型的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的风险度量研究。本部分回顾了常见风险度量模型,重点对VaR模型与CVaR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两种模型不同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最后基于我国碳金融交易区域性市场进行了VaR与CVaR值的实证比较,还分析指出了CVaR方法在我国碳交易市场风险度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6章,关于碳金融交易风险管控的对策建议。本部分基于中国碳金融交易市场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总结对性地对我国碳金融交易市场风险管控提出了完善法律框架、加强政策指导,构建规范的碳交易市场体系;运用技术手段、建立严格的碳金融风险防控体系;循序渐进的构建统一的碳交易市场等对策措施,并对规范中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市场建设,提出了有效防控碳金融交易市场风险应着力建设的主要措施与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51;X196
【图文】:

排放权,产量关系


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进入 2015 年,美国经济伴随退出货币的量化宽松政策(QE),美国向复苏,但欧洲为提振实体经济又采取了新的货币量化宽松政策来刺激中国经济从高增长稳步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周期,我国经济周期的必将使得碳排放量发生新的变化,“量价的相互作用”将导致碳配额交易新变化。

价格走势,市场,电力需求


第 2 章 碳金融相关金融与经济理论回顾会引发电力需求的增大,从而增加碳金融产品价格。风力、水力能源的增会减少电力需求,从而降低碳排放权价格。例如 2011 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对能的负面影响,以及造成的人们对于核电安全性的担忧,各种影响因素形 BNS 市场 EUA 价格走势,如图 2-2 所示。

价格变化,市场,配额


图 2-3 ECX 市场 EUA 期货价格此外,欧盟限制各阶段间的配额流通,不允许配额在不同阶段进行同阶段间的碳价受到巨大影响。通过 EU-ETS 体系内 BNS 市场数据以发现,因为第一阶段期末,配额失效了,2007 年市场上出现了大量,供大于求严重,价格大幅下滑接近于 0。如图 2-4 所示,在第二阶段放权价格又出现了恢复。因此,政策对于碳金融产品市场价格影响非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J];财经科学;2009年11期

2 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J];财经科学;2010年05期

3 史晓琳;;构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J];金融论坛;2010年S1期

4 乔海曙;谭烨;刘小丽;;中国碳金融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J];金融论坛;2011年02期

5 李威;;国际法框架下碳金融的发展[J];国际商务研究;2009年04期

6 张存刚;张小瑛;;“碳金融”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研究[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4期

7 陈柳钦;;低碳经济:国外发展的动向及中国的选择[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8 王定祥;琚丽娟;;碳金融理论研究评述与展望[J];西部论坛;2013年01期

9 胥刚;论绿色金融──环境保护与金融导向新论[J];中国环境管理;1995年04期

10 洪涓;陈静;;我国碳交易市场价格影响因素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年12期



本文编号:27821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821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2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