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群体合作行为的维护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1 01:27
【摘要】:关于合作理论的研究已经得到全球学者的广泛关注,《科学》在2005年提出“驱动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决定未来科学研究方向”的科学难题中,有25个“大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人类合作行为如何演进”。在2015年公布的25年内25个科学前沿问题中,“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也在其列。经济发展中存在较多合作,但由于合作参与主体自利性的存在,合作常常脆弱且不稳定。针对这种情况,经济学者根据个体自利性特征,利用博弈论和机制设计等方法,探寻每个合作参与主体的最优决策,寻找使他们能够自主参与和维系合作的方法,这对经济和社会中合作的发展和维系起到了巨大理论指导作用。但是仅依靠这种方法对于维系合作可能存在不足。自利的个体处于一个纷繁复杂且多变的世界,外界的变化可能会使原来的合作行为不再是最优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原有合作就可能破裂。另外,人们也不总是能保持理性,非理性行为的存在也给合作的维护带来了困难。合同是合作参与者在合作之前签订的关于权责分配的重要方案,至少在签订时,双方对于按照合同进行合作没有异议。但就是此类已经进行沟通和协商过的合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极易出现争议和问题,导致合作无法出现预期效果,甚至破裂。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从2015年11月6日到2019年3月25日,共有以“合同”为关键词的判决文书6434568件,全国平均每天约有关于“合同”的判决5185件。如果不通过一定制度维护经济中的合作,保护认真履行责任的合作参与者,那么整个经济活动的秩序可能会被打破。因此,为了维护经济中的合作,必须要有维系合作的机制。单纯依靠合作参与者自身的力量,合作可能难以实现,机制是规范人类合作行为演进和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对维系合作的制度进行研究。随着互联网经济发展,陌生人之间的一次合作数量大大增加,合作面临的风险也更大。当合作参与者内心的自律不足以约束自身行为,向利己主义臣服时,合作就势必需要外在力量的约束。根据对过去文献的梳理,维护合作的机制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类:第一类是将违反合作的个体排除在外的声誉机制,第二类是给违反合作的个体带来损失的惩罚机制,第三类是能够给履行合作的个体物质补偿的奖励机制。现实中,大多数更为复杂的合作维护制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作或者拆分成这三种基本机制中的一种或几种。无论是利用征信机制还是法律条例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从根源上都可以归结为惩罚机制与声誉机制;契约执行机制也可以分为基于声誉的私人执行机制和基于法律的公开执行机制(贾生华和吴波,2004);对于参与合作并完成合作个体的嘉奖,则属于奖励机制。以前关于合作维护机制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极有意义的成果,本文则在过去的研究上继续深入,我们将合作维护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进一步拆分和细化,对过去的研究进行了进一步探索。在过去的研究中,往往直接将声誉、惩罚、奖励作为一种手段,认为这些方式可以精准施加到相关个体上,但在现实中,这些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当背叛者和合作者共同博弈,并需要采取某些机制维护合作时,至少包括两个重要过程:(1)需要对于背叛者进行相对准确的识别,(2)选择是否对背叛者或者合作者采取措施。在实际中,可能无法保证准确的识别出背叛者,即使将背叛者准确识别时,也未必能对其采取声誉、惩罚或奖励等限制性措施。我们把机制发挥作用的这两个过程纳入到模型中进行分析,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对过去的研究做了有益补充。另外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确定性环境中,结果相对确定(Xiao.和Kunreuther,2016),这种对机制发挥作用过程的拆分和细化将增加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三个机制置于相似的框架下进行了研究,针对每一种具体制度又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和进一步讨论。研究主要使用了演化仿真的方法,以微观个体行为作基础,将行为导致的最终结果以群体变化呈现。本文中使用的演化仿真模型,实际上是基于主体的演化模型(ABM,Agent-Based Model),这种模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和范式,在经济学中已广泛运用,但国内研究中对此种方法的使用仍相对较少。研究中演化的具体过程使用的是“莫兰过程”,该过程既可以看作是群体中成员变化的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体的策略更新过程,群体中采用合作策略的人越多或者群体中的合作者越多,一个群体的合作程度就越高。本文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为绪论部分,竞争中蕴含着合作,合作也蕴含着竞争(Burton-Chellew和Ross-Gillespie,2010),在绪论部分重点对合作与竞争之间的基本关系以及合作的属性进行了阐述,对文章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中的重难点等基本问题进行说明。第2章为文献综述部分,对合作的定义和分类、在经济中的作用、影响合作的因素以及合作维护机制进行了较为详实的综述。虽然本文主要是对维护合作的机制进行研究,但是在文献综述并没有仅局限在合作的维护机制这一点,而是相对全面的对合作理论研究进行了综述,既对影响微观个体合作行为的因素进行了综述,也对合作维护机制进行了说明。这么做的原因在于一方面对合作的理论研究较少,相对完整的综述更能反映出研究的进展与潜在的问题,另外一方面是对合作理论有相对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后,才能更好的研究维护合作的相关机制。第3章对微观个体基本合作行为进行了调查。利用问卷的方式以学生为被调查者,对行为人的合作行为的基本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本章研究不仅反映我国个体合作的基本特点,在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数据也为以后章节中的仿真模拟提供了参考。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在不同情境下个体的合作程度有所区别,合作中存在广泛的利他行为,即使要付出成本,个体也愿意采取某种措施打击不合作者,外在维护合作的机制能够对合作起促进作用。个体在对利益或者将利益让渡给别人时,自身利益也是考虑的重点,在前面三章研究的基础上,第4章、第5章、第6章分别对声誉机制、惩罚机制和奖励机制进行建模研究。与过去的研究不同,我们将对背叛者的识别率、采取措施打击背叛者背叛行为的概率,以及付出成本占收益的比率等不确定因素纳入到模型中,从而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在第4、5、6章节中,对于合作维护机制的研究是在单一群体中进行的,即在没有外界干扰的情况下,这三种机制对于群体成员合作的维护作用。第4章研究的是声誉机制。在这一章,首先说明了合作具有脆弱性,需要机制的维护。首先建立了一个较为严格的声誉机制,背叛者一旦在该机制中被发现,他的声誉就会下降,被排除在合作之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为了能够给背叛者改正的机会,又建立了宽容的声誉机制。但是在宽容的声誉机制中,背叛者有可能会改变策略,使宽容的声誉机制失效。本章剩余的部分则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面对这种问题,当宽容的声誉机制使用双重评分的方式时,能够有效阻止背叛者对于合作的侵害,有效维护合作。第5章研究的是惩罚机制。我们研究的惩罚机制分为两种,一种为合作者惩罚机制,另外一种为强互惠惩罚机制。研究发现惩罚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强互惠惩罚机制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合作,但是这种机制的不稳定性较大,只能作为一种合作能够存在的解释,但是不能够作为维护合作的稳定机制被广泛使用,相对而言,合作者惩罚机制更为有效。第6章研究的是奖励机制。惩罚的另外一面是奖励,与惩罚机制相对应的奖励机制,是维护合作的另外一种常见和有效的机制。本章节首先研究了奖励机制对于合作维护的有效性。由于奖励机制自身独有的特点——不会导致合作收益下降、手段更为温和,因此可以与其他机制共同使用,或者作为其他机制的补充。因此本章节还研究了奖励机制与其他机制共同使用时的效果。研究发现,当奖励机制与其他机制共同使用时,能够增强原来机制的效果,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当奖励机制分别与宽容的声誉机制、强互惠惩罚机制搭配使用时,能够增强这些不稳定机制的对于合作维系的作用。在现实世界中,不可能只存在一个群体,往往还可能存在着其他多个群体。此时这些群体之间就可能存在一些关系,这些关系可能会对维护合作的机制带来冲击。第7章和第8章则研究在这些情况下,机制对于合作的维护作用以及机制如何选择和设置的问题。第7章研究的是存在群间竞争时,机制对于合作的维护作用和选择问题。群间竞争的结果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生存竞争、合并竞争和模仿学习,一个群体想要在群间竞争中胜出,既要选择适当的机制维系合作,还要保证所选机制能够使群体有足够的收益以在竞争中胜出。研究发现竞争结果和竞争胜出条件的变化会对合作产生影响,随着竞争发生周期的增加,拥有有效合作维护机制的群体在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更大。当竞争发生周期极短时,缺乏有效合作维护机制的群体、甚至不使用任何机制的群体也有较高的胜出可能性。当采用不同合作维护机制的群体在一起进行竞争时,如果所选机制设置的参数接近,每个机制都有发挥最佳效果的区间,在选择时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最适合自己群体的机制。第8章在存在群间成员流动的情况下,分别对惩罚机制、声誉机制和奖励机制对维护群体合作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可能由一个群体迁移到其他群体中,这种流动能改变原来群体内合作者和背叛者的结构,还可能改变群体原来的规模,使原有群体成员的总数发生变化,对原来群体的合作情况带来冲击。研究发现,由于群体成员流动的存在,出现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现象。当一个缺乏有效合作维护机制的群体与其他多个拥有有效合作维护机制的群体存在成员流动时,成员间的流动能够弥补该群体合作维护机制的不足,使该群体内的合作程度上升,反之,当一个实施有效合作维护机制的群体与其他多个缺乏有效合作维护机制的群体存在成员流动时,成员间的流动导致该群体合作维护机制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下降。当存在群间成员流动时,一个群体为了保持群内的合作,除了需要使用恰当的合作维护机制外,还需要控制群间成员的流动比率。第9章是对全文的总结。对前面章节中得到的结论做了简要总结,对结论的应用进行了说明,同时表明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可以继续深入研究之处。虽然研究对合作维系机制进行了简化,但并不意味着这种研究不具有实际意义。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定手段对合作维护机制中的环节施加影响。可以通过控制某个影响惩罚机制、声誉机制或者奖励机制发挥作用的环节,强化维护合作的效果。例如人们可以通过道德劝告提高人们合作的意识、降低惩罚者的背叛意愿(Dal Bo和Dal Bo,2014),可以通过增加交流提高对群体中背叛者的识别能力(Feinberg和Willer,2014)等手段对影响机制发挥作用的具体渠道施加影响。通过对这些具体环节的影响,使影响合作的这些关键因素到达有效维护合作所需的阈值,提高机制的有效性,发挥对合作的维护作用,达到增强群体合作的目的。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F014
【图文】:

情景,对分,情况,独裁者


图3.2-1情景2中对分配的接受和拒绝情况逡逑情景3:下面我们修改一下规则:假设你跟一个陌生人小A分100元。你提逡逑出方案,可以提议将100元中的X元分给小A,剩下的留给自己。小A无权拒逡逑绝你提出的方案。逡逑8.你愿意拿出100元中的多少钱分配给小A?逡逑A.x=0邋元邋B.x=10邋元邋C.x=20邋元邋D.x=30邋元邋E.x=40邋元逡逑F_x=50邋元邋G.x=60邋元邋H.x=70邋元邋I.x=80邋元邋J.x=90邋元逡逑K.x=100邋元逡逑情景3所使用的是独裁者博弈,在独裁者博弈中,问卷调查的回答者作为提逡逑议者,陌生人没有拒绝的权利,被调查者的选择情况如表3.2-3所示。在对方没逡逑法拒绝的情况下,虽然被调查者选择公平分配的人最多,但选择高于公平分配的逡逑

对比图,独裁者,对比图,情况


4:假设你看到小A和小B两人分100元,小A提出方案,可以提中的X元分给小B,剩下的100-X留给自己。小B无权拒绝小A提而你拥有惩罚的权利,但是需要付出一定的惩罚成本(你付出1元小A损失4元钱)。如果你对小A提出的分钱方案不满意,你可以对他请选择根据下表所列小A提议的分配方案,选择你的态度是惩罚还题号|分配方案|逦??逦你的态度逡逑9逦X=0逦A.愿意逦B.不愿意逡逑10逦X=10逦A.愿意逦B.不愿意逡逑11逦X=20逦A.愿意逦B.不愿意逡逑12逦X=30逦A.愿意逦B.不愿意逡逑13逦X=40逦A.愿意逦B.不愿意逡逑14逦X=50逦A.愿意逦B.不愿意逡逑15逦X=60逦A.愿意逦B.不愿意逡逑

声誉机制,有效程度


合作胜出的比例越高,制度对于合作的维护效果越好。在每个点上进行了逡逑1000次独立模拟,统计了在这1000次模拟中合作者和背叛者各自在演化中胜出逡逑的次数。所得的结果如图4.321所示,图中颜色从蓝色到红色的过渡,代表从完逡逑全无法维持合作到能够稳定的维持合作。逡逑根据图4.3.2-1可以发现声誉机制在维护合作时需要一定条件。在声誉机制逡逑中,只有当较差声誉被他人知晓的概率%与背叛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在某一范逡逑围内时,声誉机制才会发生作用。可以明显看出,无论是惩罚机制还是声誉机制,逡逑从代表机制完全不发挥作用的蓝色过渡到机制完全有效的红色,中间间隔的颜色逡逑区间较窄,正如一个门槛,一旦越过,声誉机制对于合作维护的效果就可以发生逡逑质变。但是如果没有达到所要求的阈值,声誉机制对于合作的维护作用很难实现。逡逑合作程度逡逑°-8逡逑?逦-邋o邋7500逡逑0.6逦H-邋°-6250逡逑^^0.5000逡逑0.3750逡逑'逦I逦0邋2500逡逑0.2P 逡逑01250逡逑■■。。。。逡逑0.0逦0.2逦0.4逦0.6逦0.8逦1.0逡逑7逡逑图4.3.2-1声誉机制的有效程度逡逑仿真模拟的结果还能够相对准确的提供门槛的具体阈值范围。图4.322是根逡逑据图4.321中仿真模拟的数据绘制而成。图4.322邋(1)表示的是声誉机制中设置逡逑博弈中背叛者被识别出的概率固定为%=!,即合作者一定会识别出博弈中的背叛逡逑52逡逑

本文编号:27987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7987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12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