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发布时间:2020-09-15 08:21
人类社会文明的建设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与环境。长期以来,各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通过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肆意破坏环境换取经济一时的增长,随着全球范围内自然环境不断的恶化和资源的枯竭,各国在发展经济的道路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不仅是各国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的责任,也是全体社会公众的责任,而审计部门作为对社会经济活动监督的执行者,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在这种大背景下,环境审计应运而生。环境审计这一概念于上世纪70年代最先被欧洲的学者提出,并且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环境审计工作在欧美国家的开展不断深入,与环境审计相关的理论体系、技术方法和人才队伍建设都已成熟。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环境审计工作的试点,工作的重点主要围绕着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经过将近30年的发展,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环境审计部门在监督政府环保资金支出、重大环境项目建设、惩治环境污染行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我们在看到工作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环境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相比较国际上环境审计工作发达国家,我国环境审计不管是在理论研究、相关规范制定方面还是在工作经验、人才队伍建设上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因此,本文通过对现阶段我国环境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产生原因,结合国际上环境审计工作发达国家的经验,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国情,提出了解决相应问题的对策。笔者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写作能够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道路贡献出一份力量。 本文一共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该部分主要对本篇文章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国内外文献、研究方法以及写作思路与框架进行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越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对经济发展的要求已经从又“快”又“好”转变为保“质”保“量”、以质量为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环境,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国政府面前艰巨的任务,考验着执政者的智慧和能力。环境审计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监督手段,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起到的作用越发突出。本文运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我国环境审计在现阶段存在问题入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对策。 第二部分,环境审计的理论概述。该部分介绍了环境审计的定义、特征、研究内容以及理论基础,并对中外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比较,找出国内外环境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对比不同学者对环境审计作出的定义,并结合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笔者对环境审计的含义进行了新的界定。环境审计的特征包括: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研究范围的宏观性和微观性,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地域跨度大。从研究内容上来看,环境审计可以分为以下几部分:对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对环境政策的合规性审计以及环境绩效审计。并且本文通过分析中外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得出了中外环境审计差异的原因,主要包括:环保意识背景存在差异,开展审计工作的环境存在差异。 第三部分,环境审计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该部分从现阶段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在实际中存在问题入手,通过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原因。我国环境审计工作开展时间比较短,虽然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比较国际上环境审计工作发达的国家,比如美国、荷兰、加拿大、日本等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我国环境审计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审计依据存在不确定性,环境审计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支持,环境审计证据难以保证充分性和适当性,环境审计范围局限,环境审计主体单一,环境审计人员专业胜任能力不足,环境审计结果执行机制不完善。 第四部分,国外环境审计运用的经验和启示。该部分通过对美国、荷兰、日本环境审计工作的介绍,提出了我国环境审计发展可借鉴的经验,主要包括: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准则建设,实现审计主体多元化,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扩大环境审计范围,深化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第五部分,完善环境审计在我国运用的对策。该部分从建立有效的环境审计体系、提高政府与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的重视程度、引入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完善相关会计、审计准则规范、改进环境审计技术方法、提高环境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如何完善环境审计在我国的运用。 第六部分,本文研究结论和展望。该部分根据之前各部分的阐述,得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对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通过对上述六部分的探讨,本文从我国环境审计实际工作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借鉴欧美等环境审计工作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篇文章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第一,我国环境审计工作的现实问题是什么以及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第二,怎样立足我国国情,找出解决相关问题的对策,从而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审计道路。
【学位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X196;F239.4
本文编号:2818728
【学位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4
【中图分类】:X196;F239.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丽华;;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研究[J];财会通讯;2011年12期
2 王恩山;杨娜;;注册会计师参与环境审计的动因探析[J];财会月刊;2008年14期
3 高方露,吴俊峰;关于环境审计本质内容的研究[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王炜,王阳,雷东风;对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构思[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0年S1期
5 王凤;朱保平;董国强;;环境审计主体的经济学思考[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6年07期
6 张亚连 ,田冠军;论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J];会计之友;2005年06期
7 于团叶;未来审计的重要领域——环境审计[J];科技与管理;2005年02期
8 王立彦,杨松;环境事项影响财务信息的审计问题——解读国际性标准和审计意见[J];审计研究;2003年05期
9 孙岩;杨肃昌;;从被动到主动:促进内部环境审计开展的新思路[J];生态经济;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2818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2818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