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素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14 14:53
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经济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变,其实质是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及配置效率不断改进的过程。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是由要素驱动模式所维系的,在我国经济正处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关键时期,社会经济体系也面临着新的增长约束。在此背景下,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技术进步水平将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工作重点。由此,探究我国要素市场一体化的发展现状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规律,分析要素市场一体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关联,对于解除要素市场发展束缚,实现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以上分析,为检验要素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和影响机制,首先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对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梳理:以马克思的市场理论及其关于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规律的相关论断为基础,讨论要素的自由流动及其市场机制的完善对于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的重要作用;同时,运用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理论溯源并探究其内在逻辑。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素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分别从市场竞争和溢出红利两个机制进行推理。...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要素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
第3章要素市场一体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趋势分析21从我国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变动趋势来看,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要素市场整合趋势,市场化改革的短期效果较为显著,但从长期来看,仍需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稳定可持续的统一要素市常图3.1全国及四大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变动趋势3.2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趋势分析3.2.1测度方法及数据说明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相对于增长核算法和随机前沿法,该方法不仅可以使用投入产出不同量纲的数据,而且无须设定生产函数。从数据来源来看,总产出采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GDP衡量;劳动投入采用各省年平均从业人数来表征;资本投入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测算。本文测算时段为1979-2017年,分析样本为全国28个省级地区。由于海南和西藏的相关数据缺失较多,故剔除,并将重庆的相关数据并入四川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偏向性技术进步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 李小平,李小克. 经济研究. 2018(10)
[2]地区偏袒下的市场整合[J]. 曹春方,张婷婷,范子英. 经济研究. 2017(12)
[3]异质性视角下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1978—2012[J]. 余泳泽. 经济学(季刊). 2017(03)
[4]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国内市场分割吗?[J]. 范欣,宋冬林,赵新宇. 经济研究. 2017(02)
[5]资源错配与效率损失:基于制造业行业层面的研究[J]. 周新苗,钱欢欢. 中国软科学. 2017(01)
[6]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J]. 蔡跃洲,付一夫. 经济研究. 2017(01)
[7]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及影响因素——增长核算与前沿面分解视角的梳理分析[J]. 李平. 管理世界. 2016(09)
[8]以创新的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J]. 洪银兴. 经济研究. 2016(04)
[9]城乡收入差距是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J]. 高帆,汪亚楠.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01)
[10]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 于斌斌.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2)
本文编号:3033424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要素市场一体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
第3章要素市场一体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趋势分析21从我国要素市场一体化程度及其变动趋势来看,目前尚未形成稳定的要素市场整合趋势,市场化改革的短期效果较为显著,但从长期来看,仍需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形成稳定可持续的统一要素市常图3.1全国及四大区域要素市场一体化变动趋势3.2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及趋势分析3.2.1测度方法及数据说明本文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对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相对于增长核算法和随机前沿法,该方法不仅可以使用投入产出不同量纲的数据,而且无须设定生产函数。从数据来源来看,总产出采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GDP衡量;劳动投入采用各省年平均从业人数来表征;资本投入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测算。本文测算时段为1979-2017年,分析样本为全国28个省级地区。由于海南和西藏的相关数据缺失较多,故剔除,并将重庆的相关数据并入四川计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偏向性技术进步与中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 李小平,李小克. 经济研究. 2018(10)
[2]地区偏袒下的市场整合[J]. 曹春方,张婷婷,范子英. 经济研究. 2017(12)
[3]异质性视角下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1978—2012[J]. 余泳泽. 经济学(季刊). 2017(03)
[4]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国内市场分割吗?[J]. 范欣,宋冬林,赵新宇. 经济研究. 2017(02)
[5]资源错配与效率损失:基于制造业行业层面的研究[J]. 周新苗,钱欢欢. 中国软科学. 2017(01)
[6]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中的技术效应与结构效应——基于中国宏观和产业数据的测算及分解[J]. 蔡跃洲,付一夫. 经济研究. 2017(01)
[7]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及影响因素——增长核算与前沿面分解视角的梳理分析[J]. 李平. 管理世界. 2016(09)
[8]以创新的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J]. 洪银兴. 经济研究. 2016(04)
[9]城乡收入差距是如何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J]. 高帆,汪亚楠.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6(01)
[10]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率提升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中国城市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 于斌斌. 中国工业经济. 2015(12)
本文编号:30334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033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