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工业化理论与农村工业发展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工业化理论与农村工业发展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论文从马克思工业化理论出发,在对马克思工业化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非均衡增长理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寻找农村工业发展的理论依据。 论文以甘肃省为例分析欠发达地区农村工业发展的问题。运用数据论证甘肃省农村工业的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在增加农民收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所起到的促进作用。由于农村工业的发展存在区域性差异,论文选取全国15个省份或直辖市作为样本,运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到农村工业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数,并分析农村工业地区综合竞争力在空间维度上的对比情况与时间维度的变化情况,评价指标权重的变化说明了引起农村工业地区综合竞争力变化的原因。在研究中使用农村工业地区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数分析甘肃省农村工业发展与其他省份农村工业发展存在的差距,进而得出甘肃省农村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发展环境,并提出提升甘肃省农村工业发展水平的措施选择。
【关键词】:工业化 农村工业发展 甘肃省 地区竞争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A811;F091.91;F320;F420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9
- 导论9-14
- 一、 研究缘起9-10
- 二、 选题意义10-11
- (一) 理论意义10
- (二) 现实意义10-11
- 三、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11-12
- (一) 研究的重点11
- (二) 研究的难点11
- (三) 研究的创新点11-12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12-14
- (一) 研究思路12-13
- (二) 研究方法13-14
- 第一章 研究农村工业发展的理论基础14-24
- 一、 马克思工业化理论14-17
- 二、 关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划分17-18
- 三、 区域分工与合作理论18-21
- 四、 非均衡增长理论21-22
- 五、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22-24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历史进程与甘肃省农村工业发展的现状24-38
- 一、 我国农村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24-26
- (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24
- (二) 改革开放至今24-26
- 二、 甘肃省农村工业的地位与作用26-32
- (一) 农村工业发展的巨大作用26-27
- (二) 甘肃省农村经济与农村工业企业27-29
- (三) 甘肃省农村工业企业与农民29-32
- 三、 甘肃省农村工业与农村经济结构32-36
- (一) 产业结构32-33
- (二) 就业结构33-35
- (三) 收入结构35-36
- (四) 小结36
- 四、 甘肃省农村工业发展的区域对比36-38
- 第三章 甘肃省农村工业与农村工业地区综合竞争力差异分析38-57
- 一、 农村工业地区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基础38-39
- 二、 甘肃省农村工业地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39-42
- (一) 各指标的选取原则40
- (二)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各评价指标内涵界定40-42
- 三、 数据的选取与计算方法42-43
- 四、 计算结果与分析43-50
- (一) 具体计算过程43-46
- (二) 结果分析46-50
- 五、 甘肃省农村工业发展的特点及发展环境50-57
- (一) 甘肃省农村工业结构调整滞后51-52
- (二) 甘肃省农村工业组织效率低下52-54
- (三) 甘肃省农村工业不能适应竞争的需要54
- (四) 甘肃省农村工业发展的资金约束54-55
- (五) 甘肃省农村工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制度环境55-57
- 第四章 提升甘肃省农村工业发展水平的措施选择57-70
- 一、 调整农村工业结构57-60
- (一) 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57
- (二) 充分发挥矿产资源优势57-59
- (三) 充分发挥农产品资源优势59
- (四) 改造传统产业和适当发展高新技术产业59-60
- 二、 提升组织化程度60-62
- (一) 注重产业集群效应60-61
- (二) 构建柔性化新产业区61-62
- 三、 加强技术引进、技术创新62-66
- (一) 技术引进62-63
- (二) 技术创新63-65
- (三) 技术人才引进与培育65-66
- 四、 充分的资金保障66-67
- (一) 金融机构的支持66
- (二) 拓宽信贷渠道和建立风险投融资机构66-67
- (三) 政府政策性扶持67
- 五、 优化制度环境67-70
- (一) 正式制度67-68
- (二) 非正式制度68-70
- 结束语70-71
- 参考文献71-75
- 后记75-76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76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课题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翔阳;;农村工业化组织制度的变迁及启示[J];重庆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2 杨晓光,樊杰;中国农村工业地区竞争力差异分析[J];地理科学;2005年01期
3 王秉安;区域工业结构竞争力模型初探[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4 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1期
5 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及非均衡差异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郭晖;彭晖;李忠斌;;西部地区工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01期
7 程怀儒;;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农村工业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8 吴敬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三农”问题[J];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06期
9 郑秀峰;中国农村的产业发展及方向选择[J];经济经纬;2004年02期
10 张新前;胡日东;;我国农村工业化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拜琦瑞;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王水莲;中国西部地区农村工业化动力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3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小虎;甘肃省民族地区农村工业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工业化理论与农村工业发展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3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11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