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不稳定性的逻辑: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阐释
发布时间:2021-05-16 13:45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按照从逻辑抽象上升到历史演绎的路径,考察了金融的不稳定性。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范畴对货币信用关系进行了逻辑抽象分析,揭示了货币信用关系内含不稳定基因,使危机由可能性上升为现实性;揭示了构筑于不确定性之上的现代资本主义金融系统在信用衍生机制加持下,使金融不稳定上升为一种系统性风险,危机由现实性转变为必然性;因此,金融不稳定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积累的无政府性。作为资本积累的调节性制度,信用与资本积累之间的互动从时间、空间和竞争等维度逐渐深化,金融不稳定趋于加剧;新自由主义及金融化将金融不稳定催化到极致,并助力金融不稳定向全球扩散。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2018,(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范畴中的金融不稳定逻辑
(一)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揭示了货币的“内生性”和“非中性”, 为分析金融不稳定性奠定了科学理论前提
1.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历史产物。
2. 作为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晶, 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独立外化形式, 体现的是商品价值的社会属性。
3. 资本主义经济是货币经济。
(二) 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入手揭示信用与货币的内在联系, 基于劳动价值范畴阐明货币信用关系内含金融不稳定基因
1. 货币的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这两种职能构造了信用关系。
2. 货币信用关系割裂商品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和实现之间固有的价值关系, 破坏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因此内涵金融不稳定基因。
(三) 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行使金融不稳定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1. 银行信用创造的生息资本, 成为衍生虚拟资本、创造资产泡沫的基础。
2. 现代金融体系是构筑在不确定性之上的。
3. 银行信贷机制加持下的现代信用体系使金融不稳定性演进为一种系统性的风险。
4. 货币危机中的劳动价值“硬核”。
二、金融不稳定性的历史演绎
(一) 货币信用制度是资本积累的自我调节机制, 二者的互动关系在多维度下不断演进
1. 马克思指出, 货币信用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2. 货币、信用关系不仅是调节性制度结构的重要构成体系, 而且越来越在积累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3. 货币信用体系之于资本积累的制度调节功能, 不仅从积累的“历史演进”维度得以体现, 而且还从积累的“空间生产”维度得以凸显。
4. 除时间和空间维度之外, 资本内在的竞争压力对积累也发挥着调节作用。
(二)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同时是金融不稳定强化和加剧的过程
1. 金融不稳定性强化的逻辑首先反映在资本主义积累对货币信用制度依赖性日益加深, 引起经济周期特征发生转变上。
2. 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水平演进的重要标志, 信用与技术革命的互动及其破坏性干扰呈现出规律性, 并成为现代金融不稳定性的典型表现。
3. 金融不稳定性在新自由主义及金融化模式中登峰造极。
三、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视角中的美国和世界的危机[J]. 罗贝尔·布瓦耶,王雪霁,沈尤佳.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4(03)
[2]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J]. 瞿强,王磊. 金融研究. 2012(12)
本文编号:3189798
【文章来源】:当代经济研究. 2018,(0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范畴中的金融不稳定逻辑
(一) 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马克思揭示了货币的“内生性”和“非中性”, 为分析金融不稳定性奠定了科学理论前提
1.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历史产物。
2. 作为价值形式发展的结晶, 货币是商品内在矛盾运动的独立外化形式, 体现的是商品价值的社会属性。
3. 资本主义经济是货币经济。
(二) 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入手揭示信用与货币的内在联系, 基于劳动价值范畴阐明货币信用关系内含金融不稳定基因
1. 货币的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这两种职能构造了信用关系。
2. 货币信用关系割裂商品经济中生产、分配、交换和实现之间固有的价值关系, 破坏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平衡, 因此内涵金融不稳定基因。
(三) 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行使金融不稳定演变为系统性风险
1. 银行信用创造的生息资本, 成为衍生虚拟资本、创造资产泡沫的基础。
2. 现代金融体系是构筑在不确定性之上的。
3. 银行信贷机制加持下的现代信用体系使金融不稳定性演进为一种系统性的风险。
4. 货币危机中的劳动价值“硬核”。
二、金融不稳定性的历史演绎
(一) 货币信用制度是资本积累的自我调节机制, 二者的互动关系在多维度下不断演进
1. 马克思指出, 货币信用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2. 货币、信用关系不仅是调节性制度结构的重要构成体系, 而且越来越在积累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
3. 货币信用体系之于资本积累的制度调节功能, 不仅从积累的“历史演进”维度得以体现, 而且还从积累的“空间生产”维度得以凸显。
4. 除时间和空间维度之外, 资本内在的竞争压力对积累也发挥着调节作用。
(二)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同时是金融不稳定强化和加剧的过程
1. 金融不稳定性强化的逻辑首先反映在资本主义积累对货币信用制度依赖性日益加深, 引起经济周期特征发生转变上。
2. 技术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本积累水平演进的重要标志, 信用与技术革命的互动及其破坏性干扰呈现出规律性, 并成为现代金融不稳定性的典型表现。
3. 金融不稳定性在新自由主义及金融化模式中登峰造极。
三、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历史视角中的美国和世界的危机[J]. 罗贝尔·布瓦耶,王雪霁,沈尤佳.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4(03)
[2]由金融危机反思货币信用理论[J]. 瞿强,王磊. 金融研究. 2012(12)
本文编号:31897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1897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