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计量管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S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计量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由人类活动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所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首要问题。CO2作为温室气体的主体,是全球变暖的主要贡献者,减少CO2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至关重要。电子行业作为工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越来越多的电子企业著名品牌和厂商已经开始行动甚至联合起来在其组织内部或外部供应链上实施和推动温室气体管理,企业的碳管理水平已经成为商业价值链上的重要指标。 为使企业能够采用更加系统的方法有效管理碳排放,针对S电子企业进行碳排放计量管理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对S电子碳排放计量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管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通过当前计量方法的对比,结合S电子企业生产的特点,进行了S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计量模型的构建,力求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实现更为精准的定量研究。通过对S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计量管理实施,使企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给环境造成的实际碳排放负荷。从而从源头上加强企业的碳排放计量管理,推动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本文以过程分析法为基础,主要采用“排放系数法”对S电子企业的主要生产要素及工艺过程构建碳排放计量模型,并进行盘查数据不确定性管理,以及该计量模型的实施和效果的分析。首先,对碳排放计量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其次,,对S电子企业碳排放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再次,通过对主要碳排放计算方法的分析,确定运用排放系数法对S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进行了计量模型的构建;最后,对S电子企业碳排放计量管理的实施进行了分析,为电子行业进行碳计量和建立节能减排管理方案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温室气体 碳计量 碳排放 节能减排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96;F426.6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目录7-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1.1.1 选题背景9-11
- 1.1.2 研究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1-14
-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11-12
-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12-14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14-15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14-15
- 1.4 论文结构15-16
- 第二章 S 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计量管理现状分析16-27
- 2.1 S 电子企业简介16-22
- 2.1.1 S 电子企业基本情况16-17
- 2.1.2 S 电子企业组织架构17-18
- 2.1.3 S 电子企业生产概况18-22
- 2.2 S 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计量管理现状概述22-23
- 2.3 S 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计量管理相关问题与影响因素分析23-26
- 2.3.1 S 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计量管理相关问题23-24
- 2.3.2 S 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24-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第三章 S 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计量模型构建27-40
- 3.1 碳排放计算方法的确定27-29
- 3.1.1 碳排放计量的含义27
- 3.1.2 主要计量方法27-28
- 3.1.3 S 电子企业碳排放计量方法28-29
- 3.2 启动 S 电子企业的碳盘查工作29-32
- 3.2.1 确定碳盘查工作的目标与原则29-30
- 3.2.2 启动碳盘查并划定系统边界30
- 3.2.3 识别温室气体排放源30-32
- 3.3 S 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计量模型的构建32-34
- 3.3.1 固定燃烧源碳排放计量模型32
- 3.3.2 逸散性排放源碳排放计量模型32-34
- 3.3.3 移动燃烧排放源碳排放计量模型34
- 3.4 S 电子企业生产碳排放计量模型的检验34-39
- 3.4.1 排放系数管理34-35
- 3.4.2 数据品质管理35-37
- 3.4.3 不确定性管理37-39
- 3.5 本章小结39-40
- 第四章 S 电子企业碳排放计量管理的实施40-51
- 4.1 S 电子企业碳排放计量管理实施的保障40-42
- 4.1.1 完善碳排放计量管理的组织机构40
- 4.1.2 完善碳排放计量管理制度40-41
- 4.1.3 完善碳排放计量管理流程41-42
- 4.2 S 电子企业碳排放计量管理实施分析42-48
- 4.3 S 电子企业碳排放计量管理实施的效果评价48-50
- 4.4 本章小结50-51
- 结论51-52
- 参考文献52-5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5-56
- 致谢56-57
- 附件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朝晖;;上海市碳排放的历史特征与远期趋势分析[J];上海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2 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3 ;碳排放配给制带来的启示[J];节能与环保;2009年11期
4 邴绍倩;;食品“碳排放”标准及应对之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9年20期
5 ;国务院宣布我国到2020年降低碳排放40%~45%[J];纸和造纸;2010年02期
6 张雷;黄园淅;李艳梅;程晓凌;;中国碳排放区域格局变化与减排途径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2期
7 巩帅臣;;湖南省碳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年01期
8 温景光;;江苏省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02期
9 王琴;曲建升;曾静静;;生存碳排放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开发研究;2010年01期
10 孙建卫;陈志刚;赵荣钦;黄贤金;赖力;;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2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杜宁睿;向澄;黄经南;刘沛;;家庭出行碳排放特征分析及规划启示——以武汉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白玲;林靖s
本文编号:3289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28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