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域碳排放核算准则与实证检验
发布时间:2021-08-13 11:23
随着《巴黎协定》的生效以及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省域碳排放核算准则已成为中国未来碳排放控制的重要基础。文章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省域间存在显著的碳转移,且各省份的碳强度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准则下的省域碳排放核算结果差异显著,"利益原则"下的碳排放核算准则呈现一定的省域偏好,提出的"利益与效率兼顾原则"下的"激励补偿的消费者责任"准则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文章来源】:统计与决策. 2020,3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2010年省域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
通过测算各省域平均碳排放强度,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虚线代表中国平均碳排放强度。由图2可以看出,各省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及宁夏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平均水平,这些省份主要为中西部能源密集地区,经济发展及能源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与此相对,京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体现了这部分地区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进一步反映各省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状况,本文测算得到各省域碳强度变异系数为0.36,可见省域间存在较大的碳强度差异,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省域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不同。因此,推动省域间的技术协作,并将能源使用效率纳入省域碳排放核算框架,不仅有利于省域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的缩减,而且可能有利于省域碳排放的科学核算。
为比较不同准则的核算结果及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根据各准则下省域碳排放的核算模型,结合相应数据,得到不同准则下省域碳排放核算结果如图3所示。3.4.1 研究假设1的验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J]. 王文治. 环境经济研究. 2018(01)
[2]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省级区域碳足迹及碳转移研究[J]. 庞军,高笑默,石媛昌,孙文龙.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5)
[3]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区域间碳关联测度[J]. 赵玉焕,王乾.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4]中国省域碳排放核算与责任分摊研究[J]. 罗胜. 上海经济研究. 2016(04)
[5]基于经济利益的区域能耗责任研究[J]. 张友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09)
[6]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J]. 石敏俊,王妍,张卓颖,周新. 地理学报. 2012(10)
[7]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 樊纲,苏铭,曹静. 中国经济学. 2010(00)
本文编号:3340338
【文章来源】:统计与决策. 2020,36(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2010年省域碳排放空间转移净值
通过测算各省域平均碳排放强度,得到结果如图2所示,其中虚线代表中国平均碳排放强度。由图2可以看出,各省域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及宁夏的碳排放强度均高于平均水平,这些省份主要为中西部能源密集地区,经济发展及能源技术水平相对滞后。与此相对,京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明显低于平均水平,体现了这部分地区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了进一步反映各省域碳排放强度的差异状况,本文测算得到各省域碳强度变异系数为0.36,可见省域间存在较大的碳强度差异,而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各省域经济发展阶段以及能源使用效率的不同。因此,推动省域间的技术协作,并将能源使用效率纳入省域碳排放核算框架,不仅有利于省域间的碳排放强度差异的缩减,而且可能有利于省域碳排放的科学核算。
为比较不同准则的核算结果及进一步验证所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根据各准则下省域碳排放的核算模型,结合相应数据,得到不同准则下省域碳排放核算结果如图3所示。3.4.1 研究假设1的验证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省域间碳排放的转移测度与责任分担[J]. 王文治. 环境经济研究. 2018(01)
[2]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省级区域碳足迹及碳转移研究[J]. 庞军,高笑默,石媛昌,孙文龙. 环境科学学报. 2017(05)
[3]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区域间碳关联测度[J]. 赵玉焕,王乾.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4]中国省域碳排放核算与责任分摊研究[J]. 罗胜. 上海经济研究. 2016(04)
[5]基于经济利益的区域能耗责任研究[J]. 张友国.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4(09)
[6]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J]. 石敏俊,王妍,张卓颖,周新. 地理学报. 2012(10)
[7]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J]. 樊纲,苏铭,曹静. 中国经济学. 2010(00)
本文编号:3340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340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