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密交易通义观的自败意蕴
发布时间:2021-09-03 18:11
斯密的交易通义观在字面意思上自觉地主张,交易双方只有利己的动机、没有利他的动机,并对现代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深入解读会发现,这段经典论述的深层内涵其实自发地指认了经济人内在地兼有利己和利他的动机,因此不仅否定了"利己经济人"的预设,足以让"看不见的手"成为看得见的,而且还能破解所谓的"斯密悖论"。至于误导斯密在这个问题上陷入自败的主要原因,则是西方道德哲学围绕利己与利他关系设置的二元对立架构。
【文章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2019,(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解析[J]. 刘清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2]行为经济学:引领经济学的未来?[J]. 周业安. 南方经济. 2018(02)
[3]关于“无形之手”的经济学解释[J]. 杨春学. 经济学动态. 2005(02)
[4]论经济学的道德中性与经济学家的道德关怀——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和"斯密悖论"[J]. 王曙光. 学术月刊. 2004(11)
[5]《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J]. 朱绍文. 经济研究. 1987(07)
本文编号:3381606
【文章来源】:南京社会科学. 2019,(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他主义“无人性有德性”的悖论解析[J]. 刘清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01)
[2]行为经济学:引领经济学的未来?[J]. 周业安. 南方经济. 2018(02)
[3]关于“无形之手”的经济学解释[J]. 杨春学. 经济学动态. 2005(02)
[4]论经济学的道德中性与经济学家的道德关怀——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和"斯密悖论"[J]. 王曙光. 学术月刊. 2004(11)
[5]《国富论》中“经济人”的属性及其品德问题[J]. 朱绍文. 经济研究. 1987(07)
本文编号:33816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381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