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基于生产劳动理论的生产函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22:02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产劳动理论的生产函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针对生产劳动范围的界定,以及生产劳动与财富价值创造的关系的问题,研究其本质关系,对于现存问题的研究解决有重要理论意义。生产函数的建立应将人的主导作用考虑在内,这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环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对生产劳动理论和生产函数两方面,对传统的理论进行认识,评述,发现存在的问题。传统的生产劳动理论对生产函数范围的界定存在问题,没有考虑居民内部的经济活动,为自己服务的劳动等。生产函数形式没有准确体现财富创造的因果关系,以及新增生产力的滞后期对增加值的影响考虑的不充分;生产函数的变量的选取也没有完整体现生产劳动范围和财富创造价值的因果关系,而是将资本拟人化处理。 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及进行新的合理认识。从对生产劳动范围的界定和财富创造因果关系的角度,认为增加社会财富的所有劳动都归入为生产劳动。人作为主体,作用于客体是创造财富价值的因果关系。对于生产函数变量选取和函数形式两方面切入,生产函数形式认为自回归分布滞后的动态模型形式比较合理;生产函数的变量选取应依据生产劳动和财富创造价值理论。生产函数要体现人的主导作用,反映生产劳动本质,以及财富创造的因果关系。 对生产函数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创造财富价值的生产劳动包括原有生产劳动和新增生产劳动,从两方面选取解释变量,一方面能够反应原有生产劳动能力,另一方面能体现新增生产劳动能力的。从第三产业的发展、货币流通的速度以及对资本的控制三方面来反映新增生产力,对货币与准货币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的一阶差分序列、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的一阶差分序列、人均资本的一阶差分序列三个向量进行主成分,降维处理,得到新增生产力综合指标。模型的前提假设是劳动者规模可以反映原有生产力,选取经济活动人口为另一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不包含转移价值,因此,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反映增加值,作为生产函数的被解释变量。建立自回归分布滞后的非线性时间序列模型,得到增加值与原有生产力、新增生产力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从短期来看,新增生产力的滞后二期的波动对增加值的当期波动有显著的影响,上期误差对增加值的当期波动的影响也显著。 针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从分析生产指标选取的原因和实证结果两方面进行分析。针对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分别从提高原有生产能力和新增生产能力两方面提出建议,在提高原有生产能力方面提出建立完善科学的培训体制,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的机制,为劳动者搭建更大更广的平台;在新增生产能力方面,提出经济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包括科学技术和科学知识的投入。
【关键词】:生产劳动 生产函数 主成分分析 自回归分布滞后时间序列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224;F01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15
  • 1.1 研究背景10-11
  • 1.2 研究目的11
  • 1.3 研究意义11-12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4
  • 1.4.1 生产劳动理论的研究现状12-13
  • 1.4.2 生产函数的研究现状13
  • 1.4.3 简要评论13-14
  • 1.5 创新点14-15
  • 2 生产劳动理论及生产函数认识15-26
  • 2.1 生产劳动理论认识15-18
  • 2.1.1 生产劳动理论形成的认识15-16
  • 2.1.2 生产劳动理论进展的认识16-18
  • 2.2 生产函数的认识18-22
  • 2.2.1 生产函数的形式的认识18-19
  • 2.2.2 生产函数变量选取的认识19-22
  • 2.3 传统生产要素理论的认识22-25
  • 2.3.1 生产要素二元论22
  • 2.3.2 生产要素三元论22-23
  • 2.3.3 生产要素四元论23-24
  • 2.3.4 其它生产要素24-25
  • 2.4 本章小结25-26
  • 3 生产劳动及生产函数的再认识26-32
  • 3.1 生产劳动范围26-27
  • 3.2 财富创造因果关系27
  • 3.3 生产目的27-29
  • 3.3.1 个人的生产目的28
  • 3.3.2 非国有企业的生产目的28-29
  • 3.3.3 国有企业的生产目的29
  • 3.4 生产函数29-31
  • 3.4.1 生产函数形式29-30
  • 3.4.2 生产函数变量选取30-31
  • 3.5 本章小结31-32
  • 4 生产函数的估计的实证研究32-42
  • 4.1 指标的选取32-33
  • 4.2 数据的处理33-35
  • 4.3 实证分析35-40
  • 4.3.1 平稳性检验36-37
  • 4.3.2 模型估计与协整检验37-39
  • 4.3.3 建立误差修正模型39-40
  • 4.4 本章小结40-42
  • 5 我国生产函数所反应的问题分析42-45
  • 5.1 生产函数说明的问题42
  • 5.2 误差修正模型说明的问题42-43
  • 5.3 今后的努力方向及建议43-44
  • 5.4 本章小结44-45
  • 结论45-47
  • 参考文献47-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0-51
  • 致谢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斌;李燕芳;;生产要素理论的主要学派与最新发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蒙少东,张世英;生产函数理论研究的进展探析[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高玉泉;周文;肖钰士;;论生产目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4 章上峰;许冰;;时变弹性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学(季刊);2009年02期

5 李乐;王学先;;论生产劳动理论的与时俱进[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吕火明;生产函数演进史探索[J];农业技术经济;1988年01期

7 李维波;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追逐利润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统一[J];继续教育研究;2001年01期

8 章上峰;许冰;顾文涛;;时变弹性生产函数模型统计学与经济学检验[J];统计研究;2011年06期

9 王涛;;对生产劳动理论及生产函数的再认识[J];统计与咨询;2012年02期

10 周小川;;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J];西部金融;2011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基于生产劳动理论的生产函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39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b0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