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森林生态服务(产品)市场化交易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9 17:05

  本文关键词:森林生态服务(产品)市场化交易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继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积极推进林业改革,构筑牢固的生态安全屏障后,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提出:建立健全森林、草原和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研究建立公益林补偿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依托政府公共财政能力和宏观调控这一有形之手,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森林生态涵养功能为出发点,通过有效调节森林生态效益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从而对森林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等森林生态效益提供者给予经济上的补偿的一项制度安排。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既是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根本要求,也是巩固和完善林业生态体系的重要保障。而建立森林生态市场化交易补偿机制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一个重要补充与创新,也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研究课题。 本文以典型实证调研与主体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与理论演绎分析方法相结合,在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典型地区成功的经验做法的基础上,运用林农行为模型及相关理论,对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机制建设中所面临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与诊断。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总共分为五个部分十章。 论文的第一部分,即第1、2两章,是本论文的引言和文献回顾与述评部分。这一部分重点交待和分析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的基本方法、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相关基础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及其分析方法作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础与假说前提。同时,这一部分还初步指出了论文的可能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论文着重分析和介绍了所运用的数量分析方法的技术路线与方法模型,并通过对现有研究文献的回顾,提出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创新点,以及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有关方面,并对本论文研究领域的发展前景及趋势进行了描述性分析与展望。 论文的第二部分,即第3、4两章,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制度理论分析与经验借鉴部分。介绍并分析了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和基本要件,以及森林生态服务需求与供给因素分析,总结、归纳和梳理了国际上部分发达国家和典型地区的森林生态服务交易制度的主要实践、发展趋势、制度变迁等。论文的第3章既是对本部分理论模型的扩展研究,也是为第三部分的博弈分析与实证分析所做的理论上与实证上的支撑作用。 第三部分即论文的第5、6两章,是论文的实证研究分析部分。论文中这两章的研究重点是分析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补偿的主要实践,着重介绍了林业生态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旅游三个方面的制度实践。与此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利用博弈理论来分析我国跨区环境保育问题,为我国的跨区环境补偿制度研究与建立提供理论支撑。这一部分重点研究分析了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囚徒困境、智猪博弈、斗鸡博弈以及静态博弈模型等。 第四部分包括第7章和第8章,森林生态服务补偿制度的典型个案与实证研究部分。本部分研究的立足点是坚持以问题导向,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以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来解答现实问题。论文重点以生态公益林以例,分析了森林从无偿利用向有偿利用的历史性跨越,实证研究了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山区农户生计的变化的具体影响,以及下步推进的思路举措。同时以森林碳汇交易为典型,重点分析了森林碳汇经营主体进行碳汇交易的影响因素,探索了森林碳汇交易的途径方法和相关路径。 第五部分包括第9章和第10章,制度设计与政策建议部分。提出森林生态交易补偿制度设计需要综合性的创新选择,具体包括森林生态交易补偿制度创新的基本原则、总体框架设计、市场运行机制构建、具体实现路径等。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简要总结,提出了要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各类主体的认知参与;建立健全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法律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和转移支付制度等;运用市场形式,提高补偿资金利用效率:探索区域间补偿方式,建立产业扶持政策;遵循分类补偿原则,逐步完善补偿措施。
【关键词】:森林生态 效益补偿 市场化 机制构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326.2;X196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4
  • 1 引言14-24
  • 1.1 研究背景14-18
  • 1.1.1 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森林效用发生历史性转变14-15
  • 1.1.2 政府补偿存在固有缺陷,市场化交易已成重要趋势15-16
  • 1.1.3 市场交易已有地方实践,建立相关制度成迫切需要16-18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8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18-19
  • 1.3.1 研究思路18-19
  • 1.3.2 研究内容19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19-21
  • 1.4.1 主要研究方法20-21
  • 1.4.2 数据来源21
  • 1.5 相关基础理论21-23
  • 1.6 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23-24
  • 2 文献回顾与述评24-30
  • 2.1 森林生态服务的内涵与表现形式24-25
  • 2.2 森林生态服务的经济特性25-26
  • 2.3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计量研究26-27
  • 2.4 森林生态服务价值实现方式研究27-29
  • 2.5 现行研究的不足和本研究的视角29-30
  • 3 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和要素分析30-41
  • 3.1 建立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制度的必要性30-35
  • 3.1.1 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和森林功能的突显30-32
  • 3.1.2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林业定位的转变32-34
  • 3.1.3 生态文明和新农村建设需要34-35
  • 3.2 森林生态服务(产品)的基本要件分析35-38
  • 3.2.1 产品特性35-36
  • 3.2.2 产品定价36
  • 3.2.3 交易平台36-37
  • 3.2.4 需求和供给37
  • 3.2.5 政策调整37-38
  • 3.3 森林生态服务需求因素分析38-39
  • 3.3.1 需求主体38
  • 3.3.2 定价机制38-39
  • 3.3.3 收入水平39
  • 3.3.4 替代品39
  • 3.3.5 实现途径39
  • 3.4 森林生态服务供给因素分析39-41
  • 3.4.1 供给主体39-40
  • 3.4.2 定价机制40
  • 3.4.3 实现途径40-41
  • 4 国际森林生态服务(产品)交易制度及其借鉴41-48
  • 4.1 国际森林生态服务交易制度的变迁41-43
  • 4.2 典型国家的森林生态服务交易制度43-46
  • 4.2.1 美国43-44
  • 4.2.2 哥斯达黎加44
  • 4.2.3 英国44-45
  • 4.2.4 中国45
  • 4.2.5 其它国家45-46
  • 4.3 森林生态补偿制度的发展趋势46
  • 4.4 启示与借鉴46-48
  • 5 我国森林生态服务(产品)补偿的主要实践48-54
  • 5.1 林业生态工程的实践探索48-49
  • 5.1.1 林业工程建设与生态服务补偿48-49
  • 5.1.2 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49
  • 5.2 自然保护区的实践探索49-51
  • 5.2.1 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补偿机制50
  • 5.2.2 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50-51
  • 5.3 森林生态旅游的实践探索51-52
  • 5.3.1 森林生态旅游的生态服务补偿现状51-52
  • 5.3.2 森林生态旅游的生态服务补偿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52
  • 5.4 主要实践启示52-54
  • 6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作用机制的博弈分析54-61
  • 6.1 相关理论基础54-55
  • 6.2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囚徒困境55-56
  • 6.3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智猪博弈56-57
  • 6.4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斗鸡博弈57-58
  • 6.5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静态博弈模型58-61
  • 7 森林生态服务补偿制度分析——以浙江生态公益林为例61-74
  • 7.1 生态公益林建设及其补偿制度概述61
  • 7.2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及其补偿制度变迁61-64
  • 7.2.1 补偿制度及标准61-62
  • 7.2.2 补偿资金的来源62-63
  • 7.2.3 取得的主要成效63-64
  • 7.3 生态公益林建设及补偿的实证分析——基于典型村的调查64-72
  • 7.3.1. 数据来源和案例点选择64-66
  • 7.3.2 生态公益林建设对农户生计行为的影响的实证分析66-70
  • 7.3.3 主要结论和建议70-72
  • 7.4 现行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的缺陷分析72-74
  • 8 森林生态服务补偿制度分析——以森林碳汇交易为例74-85
  • 8.1 国际碳交易市场及其制度概述74-75
  • 8.2 我国森林碳汇市场交易的探索75-77
  • 8.2.1 北京环境交易所75-76
  • 8.2.2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76
  • 8.2.3 天津排放权交易所76-77
  • 8.2.4 其他进展77
  • 8.3 我国森林碳汇发展及交易实践77-81
  • 8.3.1 我国森林碳汇发展情况77-78
  • 8.3.2 我国森林碳汇交易实践78-81
  • 8.4 森林碳汇交易主体意愿实证分析81-84
  • 8.4.1 实地调查81-82
  • 8.4.2 描述统计82
  • 8.4.3 计量分析82-84
  • 8.5 森林碳汇交易制度的展望84-85
  • 9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制度设计的创新选择与实践路径85-92
  • 9.1 现行制度缺陷及政策创新方向85-86
  • 9.2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机制总体框架86-87
  • 9.3 森林生态交易市场运行机制构建87-89
  • 9.4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实现路径89-92
  • 9.4.1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89-90
  • 9.4.2 建立森林生态补偿基金90
  • 9.4.3 开征森林生态补偿税费90
  • 9.4.4 实行生态配额交易90
  • 9.4.5 建立森林生态标签90-91
  • 9.4.6 推行碳汇市场交易91-92
  •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92-98
  • 10.1 研究的主要结论92-96
  • 10.1.1 建立森林生态市场化交易制度止当其时92
  • 10.1.2 森林生态服务(产品)补偿更多的是一种制度安排92-93
  • 10.1.3 生态公共林确立森林从无偿利用向有偿利用的历史性跨越93-94
  • 10.1.4 森林碳汇交易是推动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化交易的排头兵94
  • 10.1.5 森林生态交易补偿制度设计需要综合性的创新选择94-96
  • 10.2 相关的政策建议96-98
  • 10.2.1 加大宣传教育,增强各类主体的认知参与96
  • 10.2.2 建立健全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法律体系96
  • 10.2.3 建立健全森林生态交易补偿的管理体系96
  • 10.2.4 构建森林生态交易补偿机制的保障体系96-97
  • 10.2.5 探索区域间补偿方式调整,建立产业扶持政策97
  • 10.2.6 改革山区发展考核体系,建立科合理的综合考评制度97-98
  • 参考文献98-103
  • 附表一:村级表103-110
  • 附表二:农户表110-113
  • 致谢11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浩;中国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1期

2 张建国,余建辉,杨建洲,林元辉;林业经营综合效益计量理论和方法初探[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0年04期

3 罗蔚新;;建立现代生态公益林效益补偿机制探讨[J];广东科技;2011年02期

4 王良平,辛妙菲;关于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补偿若干问题的探讨[J];广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9期

5 唐蔚;试论生态税收对西部可持续发展的作用[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张文心,陈吕军,赵华林,于飞;美国补偿环境项目的设计与实施[J];环境保护;2003年05期

7 张坤,赵峰;西部大开发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J];环境科学动态;2000年02期

8 罗宏,王金南,曹东;西部大开发面临的环境挑战及其对策[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4期

9 钱水苗;略论我国控制污染物排放的新对策[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0年02期

10 周宏春;对我国环境问题的一些思考[J];经济研究参考;2000年3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N];中国水利报;2004年

2 记者吴坤胜;[N];人民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水荣;水源涵养林环境效益经济补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关键词:森林生态服务(产品)市场化交易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92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3792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f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