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碳排放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6 02:08

  本文关键词: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碳排放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经济和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国际的分工模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主要的表现形式是以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贸易为主,也即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而现在逐渐演进为产品内分工,即同一产品在某环节或者工序上进行的分工,产品内分工将分工的模式进行的更加细化、专业化,由此以来全球的产业体系也发生了重组,这对于处在全球价值链不同环节的国家的资源和环境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经济发展下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随着工业能源的使用,私家车的普遍推广等使得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逐步加深,在很多的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经济规模、技术水平、政府管制等因素对碳排放量有很大影响,这些因素无疑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注意到在开放的经济环境大背景下,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对碳排放也可以构成相应的影响,因为参与全球化不仅直接作用于碳排放,还可以通过影响经济规模作用于碳排放,但是其影响程度如何,通过什么途径产生影响尚且需要进一步论证。那么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如何在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因此,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全球新视角来探讨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制约因素,深入研究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和经济碳排放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和相关作用机制,并且提出实现经济低碳转型的具体政策和建议。本文对以前的文献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碳排放效应的文献并不多,有进一步分析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首先对我国碳排放和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其次在理论部分借用经济-环境模型,除了原有的经济规模因素,技术因素,税率因素这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还加入了全球价值链效应、城镇化效应以期能更加全面的探求影响经济碳排放的因素,在指标选择上选择的是Hummels的垂直专业化指数,该指数能更加全面的反映不同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情况。第三,构建五个变量,分别为: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全球价值链效应,城镇化水平效应和外商直接投资效应,对数据进行单位根、因果关系检验,证实数据存在长期和短期的稳定性,并通过豪斯曼检验之后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相应的结果,从直接作用机制和间接作用机制两个方面对全球价值链和碳排放效应的关系进行分析,并得出各个因素对碳排放效应模型的作用大小和影响程度,第四,从积极参与“微笑曲线”两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合理设计环境规制政策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四个方面提出了实现经济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经济碳排放 投入产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124.5;X19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9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第二节 研究综述11-17
  • 第三节 本文的分析框架17-18
  • 第四节 本文创新点18-19
  • 第二章 价值链视角下碳排放效应理论分析19-28
  • 第一节 垂直专业化分工含义和测度19-22
  • 第二节 投入产出表22-23
  • 第三节 引入全球价值链的碳排放效应模型23-28
  • 第三章 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和碳排放的现状28-39
  • 第一节 我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环节的现状28-33
  • 第二节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33-39
  •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碳排放效应的实证分析39-47
  • 第一节 实证模型设定39
  • 第二节 数据来源和变量说明39-40
  • 第三节 计量分析40-47
  • 第五章 政策建议47-51
  • 第一节 积极参与“微笑曲线”的两端47-48
  • 第二节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有重点地加强人才培养48-49
  • 第三节 合理设计环境规制政策49-50
  • 第四节 加快推进产业机构的调整和升级50-51
  • 参考文献51-55
  • 致谢55-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建康;跨国公司价值链战略的新趋势与我国企业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5年01期

2 王珍珍;;价值链分工对我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的影响——基于1998~2005年Panel Data的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11期


  本文关键词: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碳排放效应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41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4541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f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