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德国唯心主义与马克思
本文关键词:劳动:德国唯心主义与马克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动概念为理解马克思与其德国唯心主义前辈们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一把钥匙。通过这一概念,马克思转化并运用唯心主义的自发性概念,发展出对资本主义他律性和异化的批判,进而展望了真正自律在社会主义中的实现。由此,可以将马克思与黑格尔甚至更广泛地与康德乃至莱布尼茨以来的德国思想关联在一起。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关键词】: 德国唯心主义 马克思 自发性 劳动 自律
【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基础理论重点研究项目“阿多诺道德哲学研究”(14ZXA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F014.2;B516.3
【正文快照】: 在康德、费希特、席勒与黑格尔的著作中,欧洲启蒙运动与源自莱布尼茨的本土理论传统的影响被当作哲学革命,它阐述了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以及理性在道德与政治中拥有立法权威的新观念。这一革命的本质与现代社会相契合:要对个体性、自律和自由进行广泛反思。德国唯心主义的根本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潮,余慧贤;第七届莱布尼茨国际学术会议在柏林召开[J];哲学动态;2002年03期
2 段德智,李文潮;试论莱布尼茨的现象主义与单子主义的内在关联——对国际莱布尼茨研究中一个重大问题的回应[J];哲学研究;2002年09期
3 H.波塞尔,燕宏远;莱布尼茨的和谐(杂多之统一)概念[J];世界哲学;2002年04期
4 陈乐民;从一滴水窥万象——莱布尼茨[J];博览群书;2004年11期
5 蔡天新;;莱布尼茨:一个千古绝伦的大智者[J];自然杂志;2007年01期
6 刘纲;;莱布尼茨:西方文化史中的“另类”[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7 张西平;;简论莱布尼茨《中国近事》的文化意义[J];世界哲学;2008年01期
8 杨静;;论莱布尼茨的科学院思想[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李少兵;;简评国内莱布尼茨研究的两本新著[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0年05期
10 李文潮;;莱布尼茨档案中的“中国文献”[J];现代哲学;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关玲子;;物理或神恩:自然的两种面孔——莱布尼茨自然观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朱新春;;批判性思维与科学发现——以莱布尼茨为例[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齐敬;;莱布尼茨对笛卡尔唯意志论的批判[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文潮 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莱布尼茨档案中的“中国文献”[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任思蕴;莱布尼茨甚至可能超前于我们这个时代[N];文汇报;2013年
3 李贺 李少兵;莱布尼茨思想的当代活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吴童立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莱布尼茨本体论勾勒世界图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朱传h,
本文编号:463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463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