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交易市场体系比较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8 10:17
本文关键词:碳交易市场体系比较分析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碳交易是涉及环境经济,技术经济和政治经济的综合性问题。生态层面上,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引起温室效应,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经济层面上,碳排放权己成为世界大宗商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价值屡创新高,已成为影响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重要的能源市场。因此,开发合理的碳减排手段,构建合理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成为每个负责任国家的必然选择。 本文的研究主题是碳交易市场体系比较分析,核心范畴是碳交易市场体系。采用比较经济分析法和比较制度分析法,并应用政治-经济分析框架对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建立基础,内涵与外延,运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完善全球碳交易市场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经验,也为中国建立符合国情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本文综述排污权理论,低碳技术理论和技术转让理论,作为研究碳交易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国际社会已就共同对抗温室气体排放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并付诸实际行动。其中,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的制定和签署以及自1995年开始每年召开的缔约方大会。事实上,国际社会的这些探索与努力,承诺与合作正是产生碳交易的现实基础。 碳交易市场体系包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低碳技术交易市场两部分。其中,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按减排强制程度可分为强制配额交易市场和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国际低碳技术交易可按交易主体意愿划分为自愿型和强制型两种类型。本文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分析不同类型交易市场的形成机理。值得一提的是,CDM项目包含了技术和配额双重交易,是低碳技术交易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交集部分。未来碳交易市场体系需要进一步细分,突出CDM项目市场对碳排放权配额和低碳技术交易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本文确立了市场规模,市场效率与减排效果三个评价标准,对不同类型交易市场进行绩效优劣比较,并基于供给需求,成本收益,市场失灵三个角度对交易客体,主体以及市场进行成效机理分析并得出结论。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和低碳技术交易市场来说,若没有政府的强制性目标,自愿减排市场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自愿减排市场更适合作为强制性市场的补充部分,发挥辅助性作用。 最后,针对中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发展现状,本文分析制约其发展的种种阻碍,如理论研究不足,CDM项目质量和数量不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分散等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务求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碳交易市场体系,促进中国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碳排放权 低碳技术 交易市场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196
【目录】:
- 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第1章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12-15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15
- 1.3 研究对象界定15-16
- 1.4 研究方法16-17
- 1.5 研究创新点17-18
- 第2章 碳交易理论分析18-25
- 2.1 排污权理论18-22
- 2.1.1 排污权理论的雏形18
- 2.1.2 排污权理论的发展18-22
- 2.2 低碳技术交易理论22-25
- 2.2.1 低碳技术理论22-23
- 2.2.2 技术转让理论23-25
- 第3章 碳交易市场体系研究25-37
- 3.1 碳交易市场体系建立的基础25-27
- 3.2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7-32
- 3.2.1 强制配额交易市场30-31
- 3.2.2 自愿减排交易市场31-32
- 3.3 低碳技术交易市场32-33
- 3.3.1 自愿型低碳技术交易33
- 3.3.2 强制型低碳技术交易33
- 3.4 政治-经济分析框架下的市场形成机理比较33-36
- 3.4.1 基于政治利益的角度34-35
- 3.4.2 基于经济利益的角度35-36
- 本章结束语36-37
- 第4章 碳交易市场体系运行成效比较分析37-45
- 4.1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成效研究37-40
- 4.2 低碳技术交易市场运行成效研究40-41
- 4.3 碳交易市场体系运行成效机理分析41-44
- 4.3.1 基于供给需求的角度对交易客体的分析41-43
- 4.3.2 基于成本收益的角度对交易主体的分析43
- 4.3.3 基于市场失灵的角度对交易市场的分析43-44
- 本章结束语44-45
- 第5章 中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研究45-56
- 5.1 中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发展现状45-52
- 5.1.1 中国对碳排放问题的理论研究45-47
- 5.1.2 中国CDM项目的发展47-49
- 5.1.3 中国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现状49-52
- 5.2 中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发展难点52-54
- 5.2.1 中国CDM项目的发展难点53
- 5.2.2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发展难点53-54
- 5.3 构建中国碳交易市场体系的建议54-56
- 结束语56-58
- 参考文献58-62
- 致谢62-63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庄贵阳;;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欧洲研究;2006年03期
2 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年02期
3 刘璋;;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文献综述[J];大众商务;2010年08期
4 ;2010世界发展报告(上)[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5 李寿德;排污权交易产生的经济根源及其研究动态[J];预测;2003年05期
6 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政策w,
本文编号:493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493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