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发展历程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发展历程
【摘要】:古典经济学家研究价值来源时发现劳动可以作为财富的一般规定,德国古典哲学家强调人的主体活动,黑格尔把劳动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方法的深刻之处在于他结合古典经济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两种语境,从社会历史过程的矛盾运动中阐述了劳动本身的丰富内涵,诉诸现实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解释劳资对立、劳动主体所受的压迫以及劳动走向自由的必然趋势。马克思的劳动概念扮演着具体的角色,是贯穿马克思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研究始终的概念。本文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梳理马克思早期文本中所谈的劳动概念及其方法论的变化,二是解读《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三是挖掘《资本论》中社会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地位及其对剩余价值生成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英国的经济学社会主义者开始研究劳动的异化和产品的分配问题,青年马克思也开启了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在其人本主义视角中异化劳动表现为“谋生的劳动”,工人的劳动产品和劳动都是用来出卖的,因此工人的劳动是不自由的、是私有财产的基础。随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确立和在经济学方面研究的深入,马克思对劳动的研究视阈转向物质生产过程以分析不公平分配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此基础上他发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表现为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关系,通过对资本积累的分析解释雇佣劳动的规模变大、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加深、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无酬劳动的必然性。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进行买卖,从来都不是自由平等的简单交换。马克思从资本循环的G-A过程中发现资本家与工人的对立,工人为维持生活不得不出卖劳动力、不得不被占有无酬劳动、不得不被剥削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资本的再生产必然会不断地剥削工人,这就使得雇佣劳动同时具有异化的性质和剥削的性质。马克思批判的就是有人必然获利、有人必然受到剥削的现实背后的社会矛盾,是雇佣劳动制度的矛盾,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雇佣劳动是资本的产物也是资本的一个要素,是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关键。劳动形式的演变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运动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劳动是资本发挥作用的结果。由于协作、分工的发展,包括大工业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劳动本身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社会化、组织成为社会劳动,产品的价值表现为物化的社会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工人劳动的形式和内容的社会化程度都在加深,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人身依附转变为以商品的价值为尺度的劳动交换关系,人与人之间也转变为相对独立的关系。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日、压低工人所处的生产条件、劳动的社会结合来节约不变资本、增加利润,对社会劳动的剥削表面上没有直接针对工人,其实是利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的更深层的剥削。根据马克思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资本自身矛盾的发展会导致剥削的消除、更高级社会形式萌芽的出现和从必然王国通往自由王国的可能,将会扬弃社会劳动和雇佣劳动对人的剥削性质,人劳动是为了自身的发展,不再被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盲目力量”所统治。
【关键词】:异化劳动 雇佣劳动 社会劳动 劳动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091.9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导论 学界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解读及尚存在的学术探讨空间8-14
- 一、选题原因8-9
- 二、研究综述9-12
- 三、研究方法12-14
- 第一章 从异化劳动到雇佣劳动14-27
- 第一节 人本主义方法论架构下的异化劳动概念15-18
- 一、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批判16-17
- 二、与异化劳动相对立的对象化劳动17-18
- 第二节 谋生劳动与马克思哲学方法论的前行18-22
- 一、谋生劳动是异化劳动的极端表现18-20
- 二、谋生劳动包含社会关系的异化20-21
- 三、工业:社会的物质活动21-22
- 第三节 广义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生产劳动及其具体化22-27
- 一、物质生产活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概念22-23
- 二、工人的生产劳动价格受最低工资限制23-24
- 三、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表现为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24-27
- 第二章 雇佣劳动27-39
- 第一节 雇佣劳动概念的生产关系前提27-33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构了雇佣劳动28-30
- 二、生产关系的矛盾性决定了雇佣劳动的性质30-31
- 三、雇佣劳动被超越的历史必然性31-33
- 第二节 雇佣劳动概念的生产力前提33-39
- 一、资本主义生产力前提下的雇佣劳动33-35
- 二、雇佣劳动必须与资本相交换35-37
- 三、雇佣劳动与剩余价值37-39
- 第三章 社会劳动39-48
- 第一节 从社会中的劳动到社会劳动39-43
- 一、社会中的劳动:社会关系中的个体劳动40
- 二、资本主条件下的社会化劳动40-42
- 三、社会劳动与资本的增殖42-43
- 第二节 社会劳动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43-48
- 一、剩余价值与社会劳动的内在矛盾性43-44
- 二、经济危机与社会劳动矛盾性的外在表现44-46
- 三、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劳动的历史暂时性46-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2
- 致谢52-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为社会劳动无比崇高 为人民创新无尚光荣[J];广西粮食经济;2003年01期
2 薛德震;;科学发展观:马克思社会劳动科学化思想的继承和发展[J];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09期
3 张凤林;论我国现阶段社会劳动的性质[J];青海社会科学;1981年04期
4 Т.库里耶夫;罗宝泰;;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直接社会劳动[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81年11期
5 巢峰;;论直接社会劳动[J];学术研究;1982年02期
6 曹之虎;;社会主义条件下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问题刍议[J];赣江经济;1983年02期
7 林永年;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再认识[J];中国劳动科学;1988年10期
8 邓微;毛泽东关于妇女参加社会劳动的思想[J];湖南社会科学;1993年S1期
9 郭昶;市场经济是个别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的产物[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10 郑士贵;发展小型经营活动的社会劳动方面[J];管理科学文摘;1997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方劲;;社会劳动变迁过程中的个体安全议题[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奇华;苏晨汀;;市场中心论和计划主导作用[A];经济改革与理论思考(1978-1988)[C];1988年
3 闫希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本原归正与现实拓展[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4 冯海龙;;腐败引发的溃散效应及其危害[A];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全国邓小平理论与国有企业改革”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干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社会形式特征[N];社会科学报;2001年
2 李雪艳;李东生:尽快建立社会劳动保险流转机制[N];中国保险报;2007年
3 刘兆权 李德欣;社会劳动保险应实现随人口“流动”[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4 耿春江;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劳动和保障事业[N];保定日报;2008年
5 唐梓钧 刘蕾;岳塘区全面推进社会劳动保障工作[N];湘潭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马献忠;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体现对社会劳动尊重[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记者 李宏 通讯员 鲍蔓华;浙江宁海县政协民主评议社会劳动保障和救助工作[N];人民政协报;2006年
8 龙艾青 李丽 田李群;花垣社会劳动保险工作创佳绩[N];团结报;2010年
9 本报记者 薄文军 通讯员 刘崇民;稳步推进:社会劳动保险进行时[N];东营日报;2007年
10 宋长青;劳动力统计口径的理论思考[N];中国信息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姜宇;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发展历程[D];南京大学;2016年
2 阮成南;2000-2010年阶段越南j持〗ㄉ栌胪晟凭媒峁沟纳缁崂投峙溲芯縖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181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518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