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偶像符号的消解到消费符号的建构
本文关键词:从偶像符号的消解到消费符号的建构
【摘要】:互联网的勃兴为草根阶层书写自我和他人提供了契机,通过网络自由、开放的平台,“网络红人”风靡于虚拟世界。近年来,,或无心插柳,或有意噱头,或自我表达,或幕后操纵,“网络红人”轮番登场,成为网络时代的一大文化生态景观。从最初的依靠文字、音乐到后期依靠身体符号而走红,“网络红人”的形象于无声中发生着变化。其形象的颠覆、风格的另类、表现的出位引发了诸多深思。 本文运用符号学相关理论阐释了十多年来(1998年至今)“网络红人”的形象变迁,并将该现象放置于宏观的社会转型背景下探讨其产生的原因。首先,通过对历年红人成名事迹、后期发展等进行梳理,揭示了红人由最初的具有偶像气质的符号转为被简单机械复制的消费符号的历程,实践着能指的狂欢。 其次,透过该现象,挖掘了背后的社会原因,即社会转型过程中对于文化的波及影响,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表现为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媒介与受众。传媒消费主义的盛行以及媒介对于经济利益的追逐为“网络红人”媚俗化现象提供了滋生的土壤,这与消费社会消费者对于信息的娱乐化需求不谋而合。两者合力造就了“网络红人”风起云涌之势。 最后,理性审视“网络红人”形象变迁的社会影响,笔者采用比较辩证的观点进行论述。在肯定积极影响的同时又批判了该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网络红人”越来越借助于图像和视频等表现形式来放逐受众的思想,受众为了追逐视觉的快感而放弃了理性的深度,导致受众灵魂的失落,价值观的缺失。因此,我们应当警惕基于商业利益、个人利益的恶性炒作带来的负面影响,规范媒介,积极引导受众,提高受众媒介素养,构建一个健康而又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网络红人 偶像符号 消费符号 消费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06;F014.5
【目录】:
- 致谢3-4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0
- (一) 研究缘起9-10
- (二) 研究意义10
- 一、 文献综述10-15
- (一) 符号消费的理论渊源10-13
- (二) “网络红人”的研究现状13-15
- 二、 “网络红人”的产生与发展15-18
- (一) “网络红人”发展史15-17
- (二) “网络红人”的个性特征17-18
- 1、 自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的转变17
- 2、 网络环境下偶像的去标准化17-18
- 三、 “网络红人”的衍变历程18-30
- (一) 各阶段“网络红人”形象的对比分析18-26
- 1、 承载梦想的偶像符号19-21
- 2、 备受争议的身体符号21-22
- 3、 被消费的特征符号22-24
- 4、 全民化的符号生产24-26
- (二) 从偶像符号到消费符号的衍变26-30
- 1、 追逐“能指”的广度28
- 2、 放逐“所指”的深度28-29
- 3、 篡改或废置象征维度29-30
- 四、 “网络红人”变迁的形成动因30-36
- (一) 消费主义下文化阐释的焦虑31-32
- (二) 消费主义下的媒介运作32-34
- 1、 传媒消费主义与传媒娱乐化32-33
- 2、媒介“把关”功能弱化33-34
- 3、 文化创作人员道德意识弱化34
- (三) 消费主义下的受众变迁34-36
- 1、 外来社会思潮的影响35
- 2、 信息消费方式发生转变35-36
- 五、 “网络红人”形象变迁的影响与对策36-40
- (一) “网络红人”存在的积极意义36-37
- (二) “网络红人”带来的消极影响37-39
- 1、 符号异化37-38
- 2、 精神零度38-39
- (三) 趋利避害引导“网络红人”健康发展39-40
- 1、对于文化供给的规范39-40
- 2、对于文化需求的引导40
- 结语40-43
- (一) 小结40-41
- (二) “网络红人”形象的展望41
- (三) 研究不足41-43
- 参考文献43-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明红;;论网络明星现象及其成因[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吴志文;;偶像崇拜的符号学解读[J];当代传播;2007年05期
3 赵华;;对“网络红人”形成原因的伦理反思[J];道德与文明;2007年05期
4 鲍晓明;任家宣;;网络“哄客”现象探析——以“犀利哥”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0年06期
5 黄芹;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J];国外社会科学;1998年01期
6 蒋建国;;论网络消费文化的特征[J];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12期
7 李晓红;李海晶;;“网络红人”现象的伦理思考[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8 余霞;;网络红人:后现代主义文化视野下的“草根偶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9 金元浦;消费欲望与消费符号[J];中国审计;2003年14期
10 庞弘;;网络恶搞——朝着娱乐一路狂奔[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法;[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启军;中国影视明星的符号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子娟;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朱学蕊;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264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626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