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理论论文 >

基于减排碳无形资产的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7 12:29

  本文关键词:基于减排碳无形资产的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碳资产 碳无形资产 减排碳无形资产 系统组合评价 低碳竞争力


【摘要】:伴随各种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人类社会逐步从原始社会的农业文明步入现代化的工业文明。享受文明进步带来先进成果的同时,环境恶化、能源危机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威胁日益彰显。全球低碳背景下,企业经营活动与竞争力评价中已经出现越来越多“碳”的因素,虽然“碳”不会也不能改变行业竞争的本质,但在竞争力演化的过程中,“高碳型”模式导致企业的发展难以可持续,而“低碳型”模式必将成为企业的必然选择,突破资源瓶颈的最终出路是发展低碳经济,走低碳之路也便成为企业的唯一出路。面对全球的低碳大环境,低碳浪潮涤荡着中国经济的角角落落。未来企业的竞争充满了变数,中国企业家的思维已经由过去关注国内生产转向了关注全球。所以研究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和企业制定正确的管理策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碳资产”界定、识别和分类的基础上,选取减排碳无形资产为研究视角,对我国部分钢铁企业的低碳竞争力状况做出了评价。通过对样本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不同企业所存在的差距,并提出了减排碳无形资产的开发模式和开发流程。具体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儿部分:首先,本文对“碳资产”进行了探索,提出“碳资产”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的、具有一定复杂性的事物,“碳资产”是伴随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再认识而提出的一类特殊的资产,这种资产是一种时代的产物。通过文献研究,本文采用属加种差法对“碳资产”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本文对“碳资产”的识别采用了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首先按照时间序列结合人类对温室效应的认知对其进行梳理,提出“碳资产”的出现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对碳资产的演进给与了阐述;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结合价值链的相关理论对重钢股份等企业进行了低碳活动的分析,从价值链角角度对企业“碳资产”进行了识别研究,并对其进行了类别的划分。另外,本文综述了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内涵和现状,并对“碳资产”与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关系机理进行了分析,归纳并提出两者具有统一性。其次,在对碳无形资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一类对企业低碳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的减排碳无形资产为研究视角,并对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最终,通过文献研究确定企业的低碳竞争力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企业低碳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塑、管理水平的改良、市场因素的驱动以及低碳文化建设五个方面。通过文献的研究及专家咨询,本文构建出了一般性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5个评价维度、26个二级指标。在对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特性以及构建指标的基本思路、指标的选取方法等,继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构建出了基于减排碳无形资产的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再次,每一种评价模型和方法各有利弊,为了避免单一方法所得评价结果的局限性,本文引进一种系统组合评价方法。首先,构建了一个综合评价的方法集,该方法集选取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构成,这样既保留了专家的经验判断也尊重了现实数据的客观性,进而对样本企业的低碳竞争力进行评价。通过运算,可以得到几组综合评价结果。为防止因单一综合评价方法侧重点不同,致使评价结果差距过大,本文进一步采用组合评价方法对其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多次组合评价,最终得出较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最后,通过对十二家样本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结果的对比和分析,找出企业所存在的差距及阻碍其低碳竞争力提升的因素,进而提出了企业减排碳无形资产的开发模式和流程。基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政府和社会三个层面探寻提升我国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碳资产 碳无形资产 减排碳无形资产 系统组合评价 低碳竞争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426.31;F271;X196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第1章 绪论14-24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4-17
  • 1.1.1 研究背景14-15
  • 1.1.2 研究意义15-17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7-18
  • 1.2.1 研究目标17
  • 1.2.2 研究内容17-18
  • 1.3 研究方法18-19
  • 1.3.1 文献研究法19
  • 1.3.2 比较分析法19
  • 1.3.3 因素分析法19
  • 1.3.4 实证分析法19
  • 1.4 论文结构19-21
  • 1.5 技术路线21-22
  • 1.6 论文创新点22-23
  • 1.7 本章小结23-24
  • 第2章 文献综述24-36
  • 2.1 碳资产的相关研究24-25
  • 2.2 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相关研究25-32
  • 2.2.1 企业竞争力内涵26-27
  • 2.2.2 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27-31
  • 2.2.3 低碳竞争力31-32
  • 2.3 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相关研究32-34
  • 2.3.1 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32-33
  • 2.3.2 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33-34
  • 2.4 文献评述34
  • 2.5 本章小结34-36
  • 第3章 碳资产的界定、识别与分类36-57
  • 3.1 碳资产概念的界定36-38
  • 3.2 碳资产的识别研究38-47
  • 3.2.1 基于文献的识别研究38-40
  • 3.2.2 基于价值链的识别研究40-47
  • 3.3 碳资产分类研究47-56
  • 3.3.1 碳有形资产类别48-49
  • 3.3.2 碳无形资产类别49-56
  • 3.4 本章小结56-57
  • 第4章 企业碳资产与其低碳竞争力关系分析57-67
  • 4.1 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内涵及现状57-59
  • 4.1.1 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内涵57-58
  • 4.1.2 我国企业低碳竞争力的现状58-59
  • 4.2 企业“碳资产”与其低碳竞争力的关系机理分析59-63
  • 4.2.1 企业“碳资产”产生其低碳竞争力的内在条件59-61
  • 4.2.2 企业通过“碳资产”产生其低碳竞争力的动机分析61-62
  • 4.2.3 企业“碳资产”产生其低碳竞争力的机理分析62-63
  • 4.3 企业“碳资产”与企业低碳竞争力统一性分析63-66
  • 4.3.1 微观层面64-65
  • 4.3.2 宏观层面65-66
  • 4.4 本章小结66-67
  • 第5章 基于减排碳无形资产的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67-88
  • 5.1 碳无形资产对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67-68
  • 5.2 评价维度的研究68-71
  • 5.2.1 评价维度确定的必要性分析68-69
  • 5.2.2 评价维度的确定69-71
  •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71-72
  • 5.4 评价指标的筛选72-78
  • 5.4.1 指标的初选73
  • 5.4.2 指标的精选73-78
  • 5.5 基于减排碳无形资产的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78-81
  • 5.5.1 构建指标的基本思路78-79
  • 5.5.2 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说明79-81
  • 5.6 指标具体解释81-86
  • 5.6.1 人力碳无形资产81-82
  • 5.6.2 技术碳无形资产82-83
  • 5.6.3 市场碳无形资产83-84
  • 5.6.4 管理碳无形资产84-85
  • 5.6.5 文化碳无形资产85-86
  • 5.7 本章小结86-88
  • 第6章 评价方法的构建88-104
  • 6.1 评价思路88-92
  • 6.2 综合评价方法92-97
  • 6.2.1 G1法92-93
  • 6.2.2 集值迭代法93-95
  • 6.2.3 TOPSIS法95-96
  • 6.2.4 熵值法96-97
  • 6.3 事前一致的kendall方法97-98
  • 6.4 组合评价方法98-101
  • 6.4.1 Board法98-99
  • 6.4.2 Copealand法99
  • 6.4.3 平均值法99-100
  • 6.4.4 模糊Borda法100-101
  • 6.5 事后一致的Spearman方法101
  • 6.6 系统组合评价方法运算步骤101-102
  • 6.7 本章小结102-104
  • 第7章 实证分析104-137
  • 7.1 评价样本及数据来源104-105
  • 7.1.1 样本企业的选取104
  • 7.1.2 样本数据的来源104-105
  • 7.2 数据处理105-109
  • 7.3 综合方法的评价109-119
  • 7.3.1 G1法109-110
  • 7.3.2 集值迭代法110-112
  • 7.3.3 TOPSIS法112-115
  • 7.3.4 熵值法115-119
  • 7.4 组合方法的评价119-128
  • 7.4.1 事前Kendall一致性检验119-120
  • 7.4.2 组合评价120-126
  • 7.4.3 事后Spearman一致性检验126-127
  • 7.4.4 修正过程127-128
  • 7.5 结果分析128-131
  • 7.6 企业减排碳无形资产的开发131-135
  • 7.6.1 减排碳无形资产开发的模式131-133
  • 7.6.2 减排碳无形资产开发流程133-135
  • 7.7 本章小结135-137
  • 第8章 提升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对策建议137-147
  • 8.1 企业层面137-140
  • 8.1.1 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能力137-138
  • 8.1.2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138
  • 8.1.3 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企业战略138-139
  • 8.1.4 调整企业营销模式139
  • 8.1.5 构建企业的低碳文化139-140
  • 8.1.6 优化低碳管理,完善管理制度140
  • 8.2 政府层面140-144
  • 8.2.1 完善法律、法规140-141
  • 8.2.2 引导企业发展低消耗、高附加值产品141-142
  • 8.2.3 建立、完善碳会计、审计制度142-143
  • 8.2.4 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国际竞争143
  • 8.2.5 完善金融与碳交易机制143-144
  • 8.2.6 建立低碳信息交换平台,促进信息对称144
  • 8.3 社会层面144-146
  • 8.3.1 需求导向144-145
  • 8.3.2 完善监督机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145
  • 8.3.3 充分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支持作用145-146
  • 8.4 本章小结146-147
  • 结论与展望147-149
  • 全文总结147-148
  • 研究展望148-149
  • 致谢149-150
  • 参考文献150-161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161-163
  • 附录A163-167
  • 附录B167-173
  • 附录C173-181
  • 附录D181-1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玉国;范莉莉;;企业减排碳无形资产的影响因素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6年01期

2 江玉国;胡颖梅;范莉莉;;基于碳无形资产的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培育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5年11期

3 江玉国;范莉莉;;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于碳无形资产视角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5年05期

4 范莉莉;刘鹤;;碳无形资产演绎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年10期

5 江玉国;范莉莉;于艳昕;;工业企业碳无形资产的开发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年06期

6 江玉国;范莉莉;施庚宏;;我国低碳技术发展现状及障碍分析[J];生态经济;2014年11期

7 江玉国;范莉莉;;碳无形资产视角下企业低碳竞争力评价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年09期

8 施若;;钢铁企业低碳竞争力路径研究——基于两家钢铁企业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4年07期

9 马秋卓;宋海清;陈功玉;;碳配额交易体系下企业低碳产品定价及最优碳排放策略[J];管理工程学报;2014年02期

10 李浩鑫;邵东国;何思聪;陈述;;基于循环修正的灌溉用水效率综合评价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5期



本文编号:634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lilun/634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1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